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按奴隶主贵族的尊卑等级封予一定的土地和奴隶(或奴仆),以在该领地上的剥削收入供其支配享用。战国时期产生了封建官吏俸禄制度,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其标准和计量单位也不统一,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与秦汉相似,隋唐时期官吏也分品级,唐代百官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按月领取俸料,所谓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

——摘编自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给禄米,论功定数,责成他们各归旧赐田于官”,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官俸折钞始创于明太祖,全面施行则从明成祖开始。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时深情地说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摘编自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俸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官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官俸制度与以往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 . 《唐六典》规定:“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个;九十,给二人;百岁,给三人。”政府还规定,除“十恶”之外,家有80岁以上亲人及笃疾,据《令》应侍养者,申报刑部,听候处分,可以暂缓流刑,以充侍养,待亲人终周年后,方押送流放之地。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
A.社会保障体系完善B.法律政策执行灵活
C.社会经济发展繁荣D.崇儒尊孔治国理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对于隋炀帝的评论,历史上有以下观点:祖君彦:“磬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胡戟:“在中国从门阀贵族政治向科举官僚政治转化……其中,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远的是隋炀帝和武则天。可后面这两位在历史上却是脏水被泼得最多的。”……这是由于(     
A.学者分析角度和立场B.学者个人才识
C.史料运用方式D.史著编撰体例
2022-08-3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2019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4 . 1793年,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为首的外交使团来华,按照中国的礼节,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应行跪拜礼,但他坚决反对这样做。最终,英使究竟行的何种礼节,中英双方有不同记载。英方的记载是,马戛尔尼行觐见英王的礼仪,一足跪地,但免除拉皇帝的手亲吻的动作。而主管外务的和珅在奏折中说,“该贡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头礼毕”。对此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A.两种记载相互冲突,要尽可能详细的占有史料,才能去伪存真
B.书写者会因立场、动机不同而描述各异,说明历史真相是不可能被客观还原的
C.和珅的奏折是第一手史料,直接反映了当时、当事人所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英国已进入工业文明,实力强大,和珅有美化统治者的嫌疑,英方的记载更为可信
2022-03-16更新 | 28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高考科目考试适应性考试(6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9月25日,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被无理拘押1000多天后,终于乘坐中国政府包机平安回国。华春莹28日在回应关于普萨基的表态时说,中国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保护每一位中国公民的正当合法权益。孟晚舟顺利归国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B.两国外交博弈的结果
C.中国重视保护本国公民利益D.孟晚舟自身的优秀品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经济为取向,强调本民族经济权益的经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一种主要形式。这是晚清思想家在承认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痛苦现实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深沉而强烈的赶超意识。他们认识到西方立国的基础在于工商,视其为西方国家生存的根本。随着甲午战后清政府面对严峻社会现实不得不在经济政策上进行一些调整,虽是无奈而笨拙的应变,却客观上优化了经济民族主义生成的环境。主张“挽回利权”,对西方经济侵略进行“商战”,提倡重商主义,主张“商业立国”和“实业救国”,这些可以看成是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带有明显的反对西方军事、经济侵略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进步性。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进步性体现在它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上。

——焦润明《论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潮》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共同市场的形成和势力不断壮大,日本的崛起,都对美国在国际经贸中的地位构成严重挑战。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严重削弱,连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都在夺取美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80年代,世界经济贸易领域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美国的对外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赤字不断扩大。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国内涌起经济民族主义浪潮。由此导致在全球贸易领域,美国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最多。使用报复手段,以实现美国依贸易协定所享有的权利,打击所谓外国“不公平”的贸易做法,一直是美国贸易法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在追求世界霸权获取垄断利润的同时,却又逃避责任,带头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同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纠纷不断加剧。

——郭吴新《美国外贸政策中的经济民族主义取向剖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种经济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经济民族主义思潮在实践上的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官员曾纪泽指出,西方人签订的条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长守不渝的,一种是可以随时修改的,“通商”条约就属于可随时修改的。因此,他依据国际公法,多次和列强商谈修改中外条约,试图收回中国利权。据此可知,此时清朝官僚
A.对近代国际关系认识有所提高B.运用国际公法有力捍卫主权
C.对帝国主义有不切实际的幻想D.放弃了天朝上国的传统外交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世纪上半期,东印度公司派遣“孟买海军”在中国沿海开展了长达15年的调查。其测量员哥林森在回忆录中提到,清廷军民完全没有阻止英军测量水道,甚至在军事重地吴淞口也是如此,“当我们在距离吴淞炮台400码处放下最后一个浮标时,中国人却向我们欢呼了三次。”这反映了
A.中国与英国间爆发战争具有必然性B.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形成
C.清朝军民国家主权和安全意识淡薄D.闭关锁国政策受到民众抵制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闻古事

《点石斋画报》在《申报》上刊载的广告说道,其事信而有征,其文浅而易晓,故士夫可读也,下而贩夫牧竖,亦可助科头跣足之倾谈百工图或《诗经》意境画,时事是主角,如今改出画册,古衣冠因而登堂入室,扮演主人的角色。此类故事日后不断重演,只是不见得如此戏剧性而已。至于古代中国的场景及人物,更多的是借助伦理、历史、掌故等栏目来实现。正是因为以新闻为主体的画报中不时涌现古人、古事、古诗、古画,让古今之间充满了张力。在晚清画报中,新闻古事互相渗透,相安无事。


——据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整理


提取材料信息,对晚清画报中“新闻”与“古事”的关联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1856~1880年,清政府分别编纂了不同时期的中外交涉档案资料汇编《筹办夷务始末》;1904年,清朝官员王彦威辑成光绪时期《筹办洋务始末记》,并未刊印;其子予以补辑,定名《清季外交史料》于1934年出版。上述资料汇编名称的变化深刻反映了
A.主权意识的明确B.夷洋观念的转变
C.中外交往的困境D.时代变迁的影响
2021-09-12更新 | 1860次组卷 | 13卷引用:2020年浙江历史高考真题变式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