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9年,中美《浦安臣条约》规定: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需照所有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在容因等人的促推下,清政府开始举办幼童留美计划。18721875年,120名学生赴美留学,由清政府承担费用,设“幼童出洋肆业局”进行管理。学生在学习数学、天文、生物、化学、机械、采矿和土木工程等的同时,由随行出国的汉文教习“课以中国文义,俾识立身大节”。80年代,美国掀起排华浪潮,加之清廷惧怕学生“西化”,留美幼童被迫中断学业、提前撤回,仅两人大学毕业。

20世纪初,曾为留美幼童的梁诚担任驻美公使,发现美方损失远小于庚子赔款所得。因此提出退款,并用于开设学堂、兴办教育,得到美国总统与国会的认同。19096月,游美学务处成立,负责考选学生,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清华学堂。1909-1929年,庚款留美学生共计1289人,学习美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科学与技术等,其中87.3%获得学士以上学位。

——摘编自胡中波《中美关系视野下的中美教育交流研究》

材料二   1927-1949年我国留学美国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份性别未知总数
19272335019302
19311703324227
19351473530212
1939104486158
19431585010218
1947780340741194
1949672297471016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积极争取留美学生回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在美学习理工科的中国学生和学者一概不准回国,美国政府甚至不惜捏造罪名、监禁钱学森等人。1955年,中美在日内瓦进行大使级谈判,中国以释放美军被俘飞行员为条件,获准钱学森等回国。

——摘编自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建国初期留学生归国纪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幼童留美”与"庚款留美”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27一1949年我国留美教育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留美学生归国的历史背景。
2022-01-09更新 | 276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些年,随着《人民的名义》《扫黑风暴》等一些反腐题材的影视剧的热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映入普通百姓的眼帘。下列是中共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整风”运动。(“整风”是中国共产党祛除不良习气,加强自身建设的一种特殊手段。它发轫于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并被当作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经验,在建国后中共的建设中多次运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共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整风”运动被逐步摈弃,代之而起的是通过制度化的党性党风教育开展作风建设。)

名称内容和意义
19411945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19501954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1957针对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
19831987针对“文化大革命”使党的建设遭到的严重破坏问题
2000年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2012年中共十八大为民务实清廉
十八大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背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1-11-16更新 | 112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钱大昕(1728-1804),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针对重经轻史的学术风气,钱大昕主张把史学与经学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以治经方法治史。他将天文、舆地、制度、金石、版本等原本经学的分支学科抽离出来,并使之成为史学研究的辅助学科。对《史记》以后的许多史学典籍,他都一校勘,详为考证。在此过程中,他探寻出了诸多史学考据的具体方法,包括比较法、求源法、钩稽法、归纳法等。在哲学上,钱大昕抑宋扬汉,对宋明理学一套哲理化的理论不满,极力把理学家大力鼓吹的儒家伦理纲常的说教,具体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准则。

——摘编自张涛《钱大昕评传》


(1)根据材料,概括钱大昕的学术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大昕学术主张产生的背景。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重大历史转折即重要战略机遇,对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极其难得和生死攸关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实现重大历史转折。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转折表现内容各不相同,表现形式惊人相似。

转折背景:均有一个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敌人,或是外国入侵者,或是国内反革命集团,即将被打倒或已经被打倒;均有一个“中国向何处去”的严肃问题,两种命运、两个前途、两条道路,继续前进还是停滞或倒退,二者必居其一。

转折标志:均有一个党的重要会议召开。

转折成效:均有一个理想或超好预期的结果或趋向。

——摘编自段若鹏《实践是检验中国共产党的唯一标准一一奠定今日中国的三次重大历史转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历史转折拟定一个观点,并进行分析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论证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管子·治国》指出:“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他主张对陷入困境的弱势群体提供直接救助,一种是以借贷方式提供生产援助,还有一种是以无偿方式提供生活救助。管仲主张国家建设储备粮库,蓄积一定数量的粮食等物资,一旦民众遇到饥荒,可以及时供给充足的资源予以赈济救助。平抑物价是管仲提出的一种具有保护性质的扶贫举措,主张政府利用财政力量和价格手段调节供求、平衡物价,特别是在灾荒时候,政府要通过平抑粮食价格以保障灾民生活。政府在粮价便宜时买进粮食,增加粮食储备,防止富商大贾借机盘剥百姓;在粮价上涨时抛出粮食,利用粮食差价收益来增加收入、抚恤贫困。管仲的扶贫思想是对先秦社会救助思想的总结,对中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楚子轩《管子扶贫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扶贫主要是用给钱、给物等传统救济方式。这种方式虽可救急,但不能实现真正脱贫。于是,开发式扶贫取而代之,成为扶贫的一项基本方针。这一方针把发展作为脱贫的根本途径,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要使人摆脱贫困,还要使人提高发展能力,融入社会。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扶贫战略,都与国家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时制宜。新中国成立初期,扶贫对象主要是农村无法维生者。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对象逐渐从绝对贫困人口向低收入人口覆盖。在目标瞄准上,先是贫困区域,后是贫困县,再到贫困村,再到户到人。扶贫任务从解决农村温饱转为巩固温饱,再到脱贫致富。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新型乡村旅游扶贫等等,多种多样的扶贫方式有力推动了农民脱贫,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郝志景《新中国70年的扶贫工作:历史演变、基本特征和前景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的扶贫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人文生态系统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的解决又依靠良性的人文生态系统的建立,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个人生态问题的重心在于通过修身解决心身关系问题,进而解决社会生态问题以根本解决自然生态问题。儒家的也包括爱自然,对待具体的自然事物,不是简单的不杀生,强调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儒家经典强调,必须制定相关礼制、法规来保护生态资源,禁止人们随意砍伐树木、捕鱼捉鳖。儒家思想认为,天地之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足以食人”“足以衣人,但只有运用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才能实现丰衣足食,国家应该设置专门官员来管理自然资源的开发。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生态思想初探》等

材料二   1973年以来中国生态观念的的变迁

年份生态保护主要观念
1973—1981年首次打破社会主义中国不存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观念
1986—1991年首次提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992—1996年首次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
1997—2001年首次提出源头保护和自然恢复
2007—2011年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
2012—2016年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2017年至今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据侯鹏、高吉喜等《中国生态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及其演进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儒家生态观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生态观念变迁的背景,并分析生态文明理念提出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26月,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自我检讨,“我们国民党革命了十三年,从未有指挥过自己的军队去打仗,差不多全是利用人家来打仗,一旦利害问题发生了,非但靠不住,而且会造起反来。”基于此认识,孙中山彻底放弃了依靠军阀打军阀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加快创建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

——摘编自马苹《孙中山创建新型军队的积极探索》

材料二   1929年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规定:“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毛泽东总结道,“党的组织,现分连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两年前,我们在国民党军中的组织,完全没有抓住士兵,即在叶挺部也还是每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现在红军中党员和非党员约为一与三之比,即平均四个人中有一个党员。”

——摘编自王天宇《中国近现代军事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关于革命问题的总结及所采取的改进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中建立党组织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我党的军队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法用战争打破清王朝对《南京条约》“一劳永逸”的愿望,并且《天津条约》明确规定条约“以十年为限”,可以“酌量更改”。随着眼界的打开,清朝君臣对修约逐渐有了新认识。《马关条约》签订后,一些开明的官员纷纷上奏呼吁修约。1898年,总理衙门更是向英国提出“希望修改税则和条约中的通商各款”,虽未成功但迫使英国正面回应了中国的修约诉求。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时期条约关系观念的演变》等

材料二   中华民国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大事记

时间事件
1924年下半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取消所有不平等条约的宣言,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反帝废约运动
1928711南京国民政府发起一场同列强“改订新约”的运动,并先后签订《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中比友好通商条约》等
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掀起一股要求立即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热潮,国民政府与英美分别签订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提出修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进程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从晚清到中华民国修废条约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
2022-04-30更新 | 441次组卷 | 1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并建立了一系列封建王国,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因古代罗马帝国没有稳固的统一基础,加之后来日耳曼人各政权的相互攻伐,西欧从此再未真正实现统一。9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趋于成熟,日耳曼人国家的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商业接近于无,社会基本单位是实力强大但独立性强的大庄园,政治体制是世袭贵族把控的封君封臣制。日耳曼人还皈依了基督教,在此后漫长的年代中,基督教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凌驾于各国王权之上,成为封建君主的后盾。这一时期的西欧各国大体上游离于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之外,这些与古代罗马有很大不同。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5-9世纪,中国经历了从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关中之人,戎狄居半”。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争夺的主要是国家统一的主导权。少数民族政权“崇尚儒术,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进入隋唐时期,我国重新实现了南北统一,国家和社会更具有包容性和进取性。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政治制度上的建树颇多,多项政治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实行的开明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外来的佛教逐渐中国化,中国与欧亚各地区的联系变得日趋密切。

——摘编自瞿林东《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一-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5-9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曼彻斯特位于英格兰西南部,众多大型工厂和林立的烟囱组成这里的“城市景观”,加之谷地的地形条件导致这里雾霾频发。1842年,曼彻斯特一份新闻报道描述:“黑烟笼罩在城市的上空,经久不散,人们抬头可以看到高耸的烟囱吞吐着滚滚的黑烟,低头可以看到厚厚的煤灰覆盖着大地,到处都是黑灰色的建筑,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已经分辨不出白天和黑夜了。”1868年,曼彻斯特卫生官员发现工厂的中年劳动者极易患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在19世纪下半叶,造价100万英镑的曼彻斯特市政厅外观的石雕因被烟雾腐蚀而出现风化状况。19世纪70年代,浅色蛾类在烟雾弥漫的地区几乎绝迹,蝴蝶也在发生黑化。罗伯特·安古斯·史密斯(1817-1884)在曼彻斯特距离市中心下风口两英里处种植了20株茶花,以测试空气中硫化物对植物的影响,结果发现这些花黯然无光,甚至凋敝死亡。1873年,曼彻斯特化学与其他工厂有害雾气委员会检察官曾有记录:位于中央商务区中心的J.斯梅瑟茨的工厂排放烟尘达11分钟,站在这里的人会因吸入该厂烟囱释放出的浓烟而感到窒息。

——摘编自吴洋、卜风贤《19世纪以来伦敦和曼彻斯特雾霾的治理》

材料二   2005年,为有效破解我国生态治理难题,提升民众生活质量,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未来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立足新时代,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党和政府已将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抓手。

——摘编自欧阳康、郭永珍《论新时代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后期曼彻斯特雾霾的危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代中国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特点及其意义。
2022-04-13更新 | 231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