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在二百多年治理黄河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治河技术……清代在设河道总督,总理黄、运两河事务的基础上,又增设副总河一人专管河南事务,沿河各省均设有管河道,河道两岸按所辖地界分设管河同知、通判县丞、主薄等职务,分段管理河务。康熙年间,安徽巡抚靳辅被任命为河道总督,综理黄河事务。靳辅在黄河两岸整修了千里长堤,修筑了从云梯关到海口的束水堤18000余丈,以堤束水,增加河水的冲沙能力,并对海口进行疏浚。同时靳辅总结群众的经验,在堤上广泛植柳,制定了堤防的维修、养护制度。……为加强堤防管理,清代还改河夫制为河兵制,实现了准军事化管理,纪律严明。河兵平时专门练习填筑之事,经验丰富,每遇险情,河兵抢险井然有序。……乾隆中期以后,黄河淤积愈来愈重,治理难度加大,清廷在拓展机构的同时,加大了治河的投入,但黄河始终无法走出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怪圈。

——摘编自王伟《当代和清代黄河治理比较研究》

材料二   泰晤士河是英国最重要的河流。随着伦敦城人口的剧增,泰晤士河成为伦敦城的露天下水道,居民将大量的垃圾直接排放到河里。1858年,持续一月有余的“大恶臭”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关注。1859年,英国开始着手建设下水道系统,将取水口和排水口进行分离,1875年覆盖全程的下水道系统完工,至此,霍乱这一严重传染病再未大规模爆发。1866年,议会授予泰晤士河管理委员会权力,由其负责河道及周边水域的治理,泰晤士河有了权责明晰的全流域管理机构。19世纪70年代,议会先后通过《公共卫生法》《河流污染防治法》等,为污染治理提供了法律支持。经过不懈的努力,英国的泰晤士河恢复了良好的生态。

——摘编自郑成美等《1858年泰晤士河“大恶臭”及其治理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治理黄河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后期失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泰晤士河治理的背景及其积极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河流治理的认识。
2024-02-2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史三对

甲申对1944年3月,郭沫若撰写的阐释明朝和大顺政权灭亡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发表。毛泽东看后表示赞赏,告诫全党同志要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同年11月,毛泽东致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
窑洞对1945年7月,黄炎培来到延安有感而发,希望中国共产党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赶考对1949年3月,中共中央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摘编自《遍数风流还看今朝(百年大党面对面12)》

材料二   百年党史,如何建设好我们的党,是命根子。毛泽东一生都心系党的建设这个命根子。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他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石仲泉《毛泽东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及其时代意义》

材料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据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8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窑洞对”的背景,并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对“窑洞对”的实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史三对”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年大党重温“党史三对”的原因及时代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七下西洋盛况空前,但是他下西洋的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帐目等,本应存于兵部档案,如今却已荡然无存。据称有大臣因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国家财政难以负担,生恐皇帝再有此举,故私自藏匿并销毁。郑和之后的明清时期,政府转向放弃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关上了通往海洋的大门,直到四百多年后被西方国家用枪炮强行轰开大门。

材料二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认为海洋经略“实为海疆久远之谋”;魏源不仅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想,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和航运业推动海洋贸易生产发展,“以商贾为本计”的海洋经略思想……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李鸿章发出了“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的呐喊;张之洞提出了“整顿海军实为经国要图”……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指出:“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海军实为富强之基”。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海洋经略主要体现在有限的海洋防卫力量建设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在经济、政治、法律、军事、科技等广泛的范围内较为全面的经略海洋,先后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进行了一系列海洋立法,发布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等政府性文件,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解决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的思想,使我国海洋事业获得较快的发展。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我国仍然与海洋强国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摘编自刘中民《国际海洋政治专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基本海洋政策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先进人物的海洋经略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背景。
(3)简要评析材料三中的中国现代海权思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家文化地理分布情况表(部分)

陕西

河南

山东

河北

浙江

江苏

四川

福建

全国

唐代

14

3

3

-

-

-

1

-

25

北宋

1

10

1

5

8

9

2

5

62

南宋

-

3

4

1

23

9

4

7

60

明代

1

4

3

5

51

135

-

7

245

清前期

3

4

14

12

170

145

-

7

455

——摘编自胡先媛《中国古代私人藏书的文化地理状况研究》


(1)概述唐宋私人藏书家分布状况发生变化的原因。
(2)分析明清时期私人藏书家人数增多的背景,并简述私人藏书的意义。
2022-11-0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科学文化的舶来是明清之际时代性的重大变化,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士人进行了广泛的思想交流。中国士大夫热切研习探求舶来的各种学理,他们意识到传统科技停滞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第(仅仅)能言其法(技巧),不能言其义(逻辑)”,更新知识必须“缘数寻理”,才能“具存实义”发现规律。伴随着西学的传入与明清更替,天文、地理、人治之学等实学为士人所看重,产生了一批脱离空谈“心性”的新型士人与政治家,诞生了《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一大批科技成就。

——据陈橹《论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对西方科技的态度与历史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启蒙时代许多作家和思想家都具有科学教育背景。他们通过演讲和著书立说将科学理论介绍给公众,最著名的莫过于《大百科全书》……这一时期大学里的教授开始接受牛顿的理论,有的教授向学生展示科学原理,并向公众演示自己的发明。科学会和研究院大量建立,其中许多机构有出版图书和期刊的特许权。1738年伏尔泰出版了《牛顿的哲学原理基础》以向公众介绍牛顿的力学原理。这一时期,还有更多的向外行人讲解科学原理和知识的图书出版。

——据李大光《科学传播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时期中国相比近代西欧科技传播途径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现实生活,提出一条与上述材料中不同的科技传播新途径,并简要说明其优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的《排华法案》和不断滋长的反华暴力是“刺激中国人民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的催化剂”。华人的个人遭遇与国家荣辱、兴衰密切关联。此外,受社会达尔文思想的影响,中国民众这种新型的民族主义情怀“产生了一个急切而强烈的愿望:要在中国和美国华人社会实现现代化和西方化”。中国留学生夹在两个帝国之间—— 一个是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想让留学生学习西方器物或制度,以摆脱积贫积弱、实现国家富强独立,洗刷民族屈辱;一个是新兴的、以“保护者”姿态登场的美国,希望中国留学生能维系中美人民友好,进而帮助美国将中国打造成美国化、亲西方、基督教化的“现代”国家,实现长久保障其在华利益的现实目标。中国的自强型留学运动与美国“新殖民型”留学政策不期而遇。据美国国务院统计,直至庚款用尽,共有2000多名中国学生在此资助下赴美学习,那些学成归国者多成为重要的学者、教育家和中国社会运动变革的领导者。

——摘编自任慈《“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当时中国移民新型民族主义情怀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种民族主义情怀对当时华人移民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赴美留学热出现的背景。并分析此现象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022-07-0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对人体美的崇拜和对荣誉追求的狂热,公元前776年,古希腊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伊利斯的奥林匹亚举行。当时大部分城邦都有自己的体育培训体系并规定城邦年轻人完成所有的训练课程时才能获准成为公民。创办者希望通过组织大规模的体育竞技活动表达了他们对神的敬爱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并以神灵的名义制定规则保证竞技的公平公正。

——摘编自谢殿癸《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的神话简析》

材料二   1840年以后,英国人收入水平提高,休闲时间日渐充裕,英国政府鼓励地方政府及社会组织大力修建体育设施和公园,允许公共基金用于体育活动,同时英国政府还鼓励社会体育组织成立与发展,如英国足球协会的建立不仅为英国大众体育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也客观上为英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组织支持。1850年,在布鲁克斯的组织下,以民族体育项目为主的第一届英格兰奥林匹克运动会举行。1890年,法国人顾拜旦和布鲁克斯探讨举办世界范围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摘编自浦义俊《英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演进脉络及政府作用机制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向答问题。

材料一   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疆阿勒泰先民以滑雪为谋生手段,而关于滑雪的文献记录迟滞一些。如,《隋书》载大兴安岭“地多积雪”,室韦人“惧陷坑阱,骑木而行”,即他们掌握了一些雪橇滑雪技巧;宋代始见滑冰记载,《宋史》称“冰嬉”,但当时冰雪滑行主要用于交通运输;明代,“冰嬉”逐渐发展为体育活动,1625年 (明末),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举行冰上运动会,先是冰球,后又进行滑冰表演,冠军获赏银二十两;清初,鉴于北京一入冬便风雪交加、十里冰封,王室每年十月便在北海冰面检阅八旗冰鞋营的滑冰技术,作为部队训练的内容之一。随着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一些冰雪运动也带入了内地。

——摘编自任海《中国古代体育》等

材料二   现代冬奥会诞生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1887年挪威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滑雪俱乐部
1890年加拿大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冰球协会
1892年国际滑冰联盟在荷兰成立,随后举办子首届国际男子速度滑冰锦标赛
1895年现代第一届夏季奥运会举办后,顾拜旦建议举办冬季奥运会
1908年夏季奥运会上增加了花样滑冰项目,但天气原因使冬奥会独立的呼声增强
1924年法国沙莫尼市承办“冬季运动周”运动会,现代冬奥会形成

从1928年起,冬奥会与夏奥会在不同国家同一年举行。1940年和1944年冬奥会因战争而取消,被取消主办权的正是轴心国——日本和意大利……从1968年格勒诺布尔冬奥会起,通过奥运促进城市发展,向海外宣传民族国家成为申办主旨,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为此甚至不惜和英、美交恶。……1986年国际奥委会决定,冬奥会与夏奥会“分离”,以两年为间隔交叉举行。1993年以后,每届冬奥会除了展现“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外,“奥林匹克休战”提案也生效,让全世界人民在和平的气氛中欢度盛会。

——摘编自季成《冬奥简史: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冰雪运动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冬季奥运会产生的背景及举办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英国农书写作是在人口、农业、教育等方面发生变革的背景之下兴起的。据统计,16世纪有13位农业作家写作农书,而到1601年至1650年已有18位农业作家写作农书。这些作家既写作了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方至林业、渔业等在内的综合性农书,又写作了仅仅涉及农业生产某个方面的专业性农书。农书写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乡绅是农书的主要读者,对农书有较大的需求。农书再版的总次数不断增多。这些农书在一些地方充当了传播优良农业技术的媒介,推动了近代早期英国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邓绍兵《近代早期英国农书写作的兴起》

材料二   明清农书的编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明清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的“食众田家”问题,在刺激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了很多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普及。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空谈心性无助于政权稳定,遂把农业生产活动当作“修齐治平”的根本。农业生产实践引发了他们编纂农书以传扬“经验农学”的愿望刻书技术的发展为农书的大量刊刻创造了条件。明清农书的数量可观、内容广博,涵盖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学的成就。

——摘编自林霞《明清农书的创作特点及其影响情况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英国农书写作的特点及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农书编纂呈现出繁荣景象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外农书创作的历史启示。
2022-03-1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高三3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宗教医学是人们疗治病痛的主要途径。16至17世纪,瘟疫频发,英国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基督教会束手无策,神职人员纷纷死亡,民众对教会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产生怀疑。这时期医学界对疾病的认识已经向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病理观转变,建议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民众重视卫生保健,并以放血、催吐等疗法取代祈祷、观瞻圣物。政府则以医学隔离、清扫街道等手段进行防控,严禁举行相关祭祀活动。在地方政府和议会推动下,伊丽莎白女王授权枢密院编纂《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的管理。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材料二   为应对西班牙流感等全球医疗和社会危机,1921年国联卫生组织成立。二战后,国际社会仍面临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如霍乱、鼠疫、黄热病等,亚非拉国家普遍缺乏基础医疗设施,无法有效应对,死亡率居高不下。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成立,标志着全球卫生与流行疾病控制的新时代,国际合作共识加深。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疫苗接种,处理贫穷与卫生问题,保障世界不同区域的基础医疗建设,传染病防治取得重大进展,死亡率逐步下降,之前曾威胁世界60%人口的天花基本被根除。

——摘编自[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医疗与帝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防疫策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背景及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