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烈性传染病鼠疫曾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后期、尤其是明代末年气候异常的背景下,华北地区以及中国北方各地普遍干旱少雨,生态系统趋于脆弱。明代后期的华北人口已相当密集,觅食人口的数量和流动性大大增加……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陷于停滞,崇祯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鼠疫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

——摘编自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等

材料二   1910年10月,东三省肺鼠疫大流行。12月19日,我被派往哈尔滨调查瘟疫、组织防控。12月24日,我抵达哈尔滨,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解剖疫死者尸体,建立实验室,发现鼠疫病原菌。采取了控制交通、隔离疫区、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火化鼠疫死者尸体等多种科学防治措施,使这场瘟疫很快就被控制。1911年4月,在奉天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议”,我当选为主席,这是我国首次国际科学会议。

——整理自伍连德《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末鼠疫流行的原因及影响。
(2)指出材料二体现的史料类型与防疫观念。并结合所学,分析此次疫情控制产生的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关于战国后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原因的探讨,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古代思想家一般都认为发展商业不能引起财富的生产,反而会引发财政的流失,因而商人易与朝廷争夺“山海陂泽之利”;史学家王家范则认为抑商政策实际上是为了防止对专制集权统治造成威胁的集团势力形成;而当代史学大师许倬云认为,对工商业发展所施加的遏制,不仅降低了非农业活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而且还驱使资本转而购买土地这一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资源。上述对抑商政策原因的探讨,主要可以说明(     
A.不同史学家研究视角的差异反映意识形态B.历史学的价值判断是史料选择的首要依据
C.历史系统性研究所追求的就是客观与纯粹D.历史研究应该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
2022-10-3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10月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代江南的地质、地形不但给予明清江南城市、市镇、乡村的空间分布以某种规定性,同时也对城市、市镇、乡村之间的联系给予了某种约定。市镇一般距离县治都比较近,与乡村则为郊邻,步行便可抵达。江南市镇在空间上与县、州城市形成辅翼,在经济和文化上既互相支撑,又有一定的自足性。市镇的繁荣使江南具有了突出的经济地位,至清代中叶赫然位于世界前列了。

——摘自罗时进《明清江南市镇及其文学群落的形成》


(1)依据材料一,简述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空间布局状况。并结合所学,指出这种布局状况影响下的江南市镇发展趋势。

材料二   只要稍加注意我国都市之发展情形,便知道很多畸形变态。例如近百十年来的都市,很多偏在沿海一带,且每一大都市,多以外国经济势力作中心,甚至被划定了许多租借区域,行使外国行政权。这种都市,无疑是适应外力侵入产生的,非由本身之自然生长,故于我们国家民族的利益,颇不相容。

——张笃伦《漫谈市政建设》(1948年)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百十年来的都市”“畸形变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简析导致这种“畸形变态”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交通发展基本脉络

项目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005——2009年2010年后
城市发展导向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群推进城镇化
城市交通特征 人多车少
车多路少
路多、拥堵增多
方式增多、服务少
治理策略自行车出行增加道路供给出行需求管理合作治理

            ———摘自刘淑妍、张斌《中国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转型的思考》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交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并结合所学予以阐释。
2022-06-2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如图为“迁居上海的原因”调查,主要的调查对象是1948年前迁居上海的部分人群,据图可知,吸引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因是
原因人数百分比
求学92.1
寻求就业机会22250.7
躲避中日战争173.9
躲避内战102.3
躲避匪徒30.7
躲避自然灾害112.5
躲避家庭纠纷20.5
到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358.0
其他(如家庭团聚)12929.3
A.交通技术的改善B.城市工业的发展C.基础设施的完善D.居住条件的优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一战激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二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材料二   19401941年,印度发起“个人公民不服从运动”;1942-1944年,印度发起“退出印度”全印反英运动;1945年,印度爆发848次工人罢工;1946年增至1600次;1946年初,农民运动掀起高潮。

(印度各地爆发反英起义时)英驻印总督和皇家印度军队总司令致函英国内阁请求军事力量援助。新任首相艾德礼直截了当地拒绝说:“以现行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无力实现。”

――整理自刘震宇《试论1939―1947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兼谈印巴分治》

材料三   (针对185112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的政变)维克多·雨果只是对政变的负责发动人作了一些尖刻的和机智的痛骂。事变本身在他笔下被描绘成了晴天的霹雳。他认为这个事变只是一个人的暴力行为……蒲鲁东呢,他想把政变描述成以往历史发展的结果。但是,在他那里关于政变的历史构想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对政变主人公所作的历史的辩护。

――[德]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英、美的主张,并分析英、美发表此种主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3)材料三中,马克思认为雨果和蒲鲁东在探究历史事件的原因时分别犯了怎样的错误?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探究历史事件时应坚持什么原则?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双方参战的军舰来看,力量似乎均衡,但结果相差十分悬殊。清统治集团认为中国在东方仍然是大国,日本“蕞尔小国”不足为患。它们一直都把防止农民起义、镇压农民起义放在首位,建立海军意在沿海无事即可,故北洋舰队建成后,从此停止购船,一些购置较早的舰船航速较低,没有及时更新。北洋舰队水雷船排在海边无人掌管,外则铁锈堆积,内则秽污狼藉。18946月底,在朝鲜半岛备战之际,丁汝昌竟收到下次实难送煤的电报。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弹药不足,尤其是威力巨大的“开花弹”严重不足。

——付忠信《谈甲午海战清军失败的根源》

材料二   19379月平型关初战到193810月武汉失守,我军在敌后战场对日军作战1600多次,毙伤敌6万余人。从武汉失守到19458月大反攻前的610个月期间,正面战场并没有严重的战事。日军侵华的主力是对着解放区作战的。1939年日军对敌后解放区作战使用的兵力占其侵华总兵力的62%。由于解放区军民长期的浴血奋战和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卓有成效的建设,为大反攻准备了相当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敌后解放区成了战略大反攻的出发地和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基地。

——陈向阳、孙英《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午海战“结果相差十分悬殊”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简述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的经过。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述敌后战场在抗战防御、相持、反攻三大阶段中的历史贡献,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
7 . 古人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活,也在适应并改造着自然地理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冰乃壅江作珊,穿郸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据《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二   从行省的划分方法来说,元代行省是从军事角度进行的划分。元朝无视最重要的几条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具备完整的形胜之地,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如陕西行省跨秦岭而有汉中盆地,使四川省失去其北面的天然屏障秦岭,江浙行省从长江中下游平原直至福建山地。这对小农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不利,所以明代建立后实施了一些调整。

——摘编自贺曲夫《中国当代省制改革展望》

材料三   汉长城墙体或沿河岸延伸,或位于山脊,或位于山腰,或依于山根,或在沙漠之中……建筑材料多种多样,在黄土高原一般用土版筑或土筑,甘肃玉门关一带的长城用砂、砾石和红柳或芦苇层层压叠。到了明代,砖制品产量大增使得砖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建筑水平。

——摘编自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

宏村的水系网络,构成水景整体空间特色,水的艺术特性在宏村明清建筑群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水系对村落的生态、景观、环境等方面皆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都江堰的功能,结合所学从政治形势、技术两个视角说明都江堰修筑成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划界所造成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汉长城各段城墙修筑的原则,从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视角说明遵循这一原则的影响。分析明长城不少地方以巨砖砌筑的原因。②指出宏村水系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说明宏村水系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了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革命首先是一次生产力的全面革命,改变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经过工业革命,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英国工业的五大基本部门。在工业地区,新的城市纷纷诞生并不断膨胀。农村人口在全国的比例和农业在经济中的比例都降到次要地位。政府颁布一系列法案,如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1844年《工厂法》、1847年《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年《公共卫生法》等。到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2%。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聚集,而且也引起城市建设的发展,包括城市交通、城市公共卫生以及城市房屋建设等等。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过程。1978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19781995年乡镇工业突起,外资流入工业企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19962013年外资和城镇建设共同带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2013年以来城镇化对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长,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镇化。轨道交通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化的电讯、信息、互联网、物联网通信信息基础设施与水电煤气的公用基础设施在城市普及。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大规模城镇化进程,是我们党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城市建设领域开拓创新和艰辛探索的结果。

——摘编自倪鹏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对应时期英国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对应时期英国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启示。
9 . 1500年至1850年间,欧洲、非洲等地向美洲地区移民近2000万人,其中非洲移民约为欧洲移民的4-5倍。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欧洲对美洲的探险与征服
B.传染病造成美洲原住民的大量死亡
C.罪恶“三角贸易”的推动
D.族群混合使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10 . 科学,一方面是一种纯粹的求知,另一方面又与社会不可分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类历史上,希腊人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这正是科学精神的最基本因素。希腊人把自然作为一个独立于人的东西加以整体地看待,而许多古老的民族则缺乏一个独立的自然界概念,或者被认为与人事密切相关…自然界表面无序而多样的现象背后存在着普遍、统一而稳定的秩序和规律,而他们发展了复杂精致的数学工具,以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英国著名诗人亚历山大蒲伯曾经写过一首赞美牛顿的诗:“自然和自然界的规律,隐藏在黑暗里。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成为光明。”牛顿却说:“我之所以能够看得远一些,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哲人受牛顿影响,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材料三 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舒适得多。我们早已利用机械的力量横过海洋,并且利用机械力量可以使人类从各种辛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最后解放出来。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用电磁波从地球的一个角落方便地同另一个角落互通信息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生怕失业,遭受悲惨的贫困。而且,生活在不同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由于这些原因,所有的人想到将来,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群众的才智和品格,较之那些对社会产生真正价值的少数人的才智和品格来,是无比的低下。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

——爱因斯坦1938年《给后代的信》


(1)请从材料一中归纳古希腊“理性自然观”的内涵,写出希腊先哲研究和教学自然哲学的重要“学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力学为例概述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研究并纳其思想方法,说明牛顿的科学成就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爱因斯坦对当时世界的总结,并以20世纪发生的重大事例加以说明。
2021-05-18更新 | 200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柯桥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