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5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些年,随着《人民的名义》《扫黑风暴》等一些反腐题材的影视剧的热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映入普通百姓的眼帘。下列是中共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整风”运动。(“整风”是中国共产党祛除不良习气,加强自身建设的一种特殊手段。它发轫于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并被当作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经验,在建国后中共的建设中多次运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共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整风”运动被逐步摈弃,代之而起的是通过制度化的党性党风教育开展作风建设。)

名称内容和意义
19411945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19501954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1957针对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
19831987针对“文化大革命”使党的建设遭到的严重破坏问题
2000年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2012年中共十八大为民务实清廉
十八大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背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1-11-16更新 | 112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子的思想呈现为以法律为核心、术和势为两翼的架构,该思想架构是以君、臣、民为作用链条的。在此作用链条中,君主集法、术、势于一身,而臣和民不过是此宝塔式结构中下面的两个层级;该作用链条的作用顺序是人君驾驭群臣,群臣则要担负起治民的责任。

——摘编自陆玉胜《韩非子法制思想的再阐释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秦汉“大一统”帝国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树立与之相适应的“大一统”的思想权威,而“独尊儒术”是汉代统治思想确立的根本标志。董仲舒借鉴道家、阴阳家的理论,将儒学哲理化,完成了儒家道德学说的宇宙论证明,在儒学史上首次建立了儒学形而上学的基础。此后,儒学不仅由民间升入庙堂,而且更具有了“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经学思想的传播,导致儒学的“子学时代”终,经学时代”始。

——摘编自陈寒鸣《“天人三策":武帝对儒学的选择》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法治的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独尊儒术”局面形成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新儒学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思想与社会”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是世界合作社组织的发源地之一。1862年赖夫艾森采取互助原则,创办以农民为本位,解决农业资金问题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安森豪信贷协会。协会不要求成员入股投资,运营的盈余作为共同财产进行积累而不做红利分配。1872年信用社建立了“莱茵农业合作银行”,不仅可以平衡各家信用社的资金短缺,而且成为了信用社的商品购买中心。除此以外,赖夫艾森还建立了阿尔米纳农业保险公司。1877年赖夫艾森又创建了农村合作社权益保障联合会,通过定期对信用社的工作和经济审计来监督其运营。信用社的发展也得到了德国政府的重视以及财政支持。1889年德国《合作社法》修订实施,进一步推动了信用社的发展。1930年,赖夫艾森组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合作社联盟,并一直发展至今。

——摘编自孙婷《德国的农业合作社》等

材料二   1951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在原来革命根据地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农村信用社快速在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其它省、市普遍建立起来。到1957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信用社88368家。这一时期的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入股,经营管理人员由社员选举,信贷活动为社员的生产生活服务,基本上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对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李明贤《新中国60年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赖夫艾森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农村信用社建立的背景,并结合上述材料,比较中德农村信用社的差异。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当代中国农村金融建设的启示。
2022-03-03更新 | 172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主要代表的洋务派,发出了外抗强权、内求变革的呼声。他们揭露封建“衰世”的腐朽,质疑儒家经典、科举取士的现实价值;首倡学习西方科技,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改革社会,抵御外侮,提倡学习“西学”,提出了新的人才标准:掌握西语,了解西技。这是中国近代人才观变革的开端。

——摘编自胡婵《洋务运动时期的人才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 根据新的人才标准,洋务运动时期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具体见下表

洋务运动时期所办新式学堂简表

类别年代学堂名称地点创办人
外语学堂1862京师同文馆北京奕䜣
1863上海广方言馆上海李鸿章
军事学堂1887广州陆师学堂广州张之洞
1890南洋水师学堂南京曾国荃
技术学堂1867福州船政学堂福州左宗棠
1887台湾西学堂台湾刘铭传

——摘编自王哲《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三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因此,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教师总数由899.4万人增加到1036.7万人,高校毕业生由16.5万人增加到60.4万人,科技人员总数1978年435.68万人,到1992年,仅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就上升到 1759.7万。图书馆由1218个增加到 2558个,县级文化馆由2748个增加为2900个;1979—1998年获国家发明奖290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297项;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26651.9亿元。

——摘编自罗洪铁等《邓小平人才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洋务运动时期人才标准提出的背景,概括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创办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才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人才建设的历史启示。
2022-01-19更新 | 50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一书由40位受访者的口述集结而成。60岁以上老人记忆最深的是生产队里集体劳作清贫生活,直至20世纪80年代实行土地承包,生活才有所好转,但吃救济粮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书中“70后”到“90 后”的受访者讲述的主题变成了读书求学、进城打工、回乡创业。由此可见(     
①口述史料是来自当事人或亲历者的口述回忆                            
②口述史料往往带有个人主观成分,需要甄别
③该口述史料记录了一些历史事件背景下普通人的经历
④该口述史料准确反映出不同时期农民群体的整体风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2-02-11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北京专用)01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国已成为城市化国家。早期英国城市实行城市自治,政府采取最低限度的干预。商人们看到有利可图,就在城市里建造了许多连排式大杂院,背靠背式、单向公寓式等各种住房,用来出售或出租。商人们的自发行为尽管缓解了城市的住房压力,但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城市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大部分城市街道.狭窄,平房连片,拥挤不堪。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政府通过皇家委员会的调查,详细了解了情况,决定通过立法进行干预并制定住房的标准,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1884年,英国政府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进行调查;1890年,议会通过了一项解决工人住房问题的法律。20世纪初,英国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中产阶级基本土.有了自己的住房,劳动者的住房条件也有所改善,地下室被禁止使用,贫民窟被清理。

——摘编自任其怿等《从住房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看近代英国的城市治理》

材料二   1875-1909年是英国以住房问题为中心的城市规划阶段。中央政府颁布的住房法案将地方政府的规划权限扩大到付整片住宅区进行控制,并且有权强制地方政府或施工单位在开发前制定详尽的改善方案,并将其付诸实施。工业城市政府开始大规模清理贫民窟以及其他结构不当的建筑群,并为工人阶级提供一定数量的住房。在清理和重建过程中,建筑物(主要是住房)的组群结构问题得到重视,从而避免了因建筑群的格局不当而产生卫生问题或影响到城市建设的其他方面。1909'-19i0年是英国以综合治理为中心的城市规划阶段。中央出台的城乡规划法案旨在弥补此前的规划在城市综合布局方面的不足。法案授权地方政府以规划方案的形式,对包括用于住房在内的各种功能的土地进行统筹控制、综合布局。这为二战后英国实现更高层次的城市规划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工业城市规划演进研究(1840-194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开展城市治理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四十年代英国开展城市治理的积极影响。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重大历史转折即重要战略机遇,对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极其难得和生死攸关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实现重大历史转折。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转折表现内容各不相同,表现形式惊人相似。

转折背景:均有一个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敌人,或是外国入侵者,或是国内反革命集团,即将被打倒或已经被打倒;均有一个“中国向何处去”的严肃问题,两种命运、两个前途、两条道路,继续前进还是停滞或倒退,二者必居其一。

转折标志:均有一个党的重要会议召开。

转折成效:均有一个理想或超好预期的结果或趋向。

——摘编自段若鹏《实践是检验中国共产党的唯一标准一一奠定今日中国的三次重大历史转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历史转折拟定一个观点,并进行分析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论证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妇女权益始终是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现状之下,不独女劳动者已陷在极残酷的地位,还有许多半无产阶级的妇女,也渐渐要被经济的压迫驱到工厂劳动队里面去。就是全国所有的妇女,都还拘囚在封建的礼教束缚之中,至于得不着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的权利,乃是全国各阶级妇女的普遍境遇。所以中国共产党除努力保护女劳动者的利益而奋斗——如争得平等工价、制定妇孺劳动法等之外,并应为所有被压迫的妇女们的利益而奋斗。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

材料二   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摘自195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妇女运动的决议》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021-11-01更新 | 260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管子·治国》指出:“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他主张对陷入困境的弱势群体提供直接救助,一种是以借贷方式提供生产援助,还有一种是以无偿方式提供生活救助。管仲主张国家建设储备粮库,蓄积一定数量的粮食等物资,一旦民众遇到饥荒,可以及时供给充足的资源予以赈济救助。平抑物价是管仲提出的一种具有保护性质的扶贫举措,主张政府利用财政力量和价格手段调节供求、平衡物价,特别是在灾荒时候,政府要通过平抑粮食价格以保障灾民生活。政府在粮价便宜时买进粮食,增加粮食储备,防止富商大贾借机盘剥百姓;在粮价上涨时抛出粮食,利用粮食差价收益来增加收入、抚恤贫困。管仲的扶贫思想是对先秦社会救助思想的总结,对中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楚子轩《管子扶贫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扶贫主要是用给钱、给物等传统救济方式。这种方式虽可救急,但不能实现真正脱贫。于是,开发式扶贫取而代之,成为扶贫的一项基本方针。这一方针把发展作为脱贫的根本途径,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要使人摆脱贫困,还要使人提高发展能力,融入社会。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扶贫战略,都与国家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时制宜。新中国成立初期,扶贫对象主要是农村无法维生者。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对象逐渐从绝对贫困人口向低收入人口覆盖。在目标瞄准上,先是贫困区域,后是贫困县,再到贫困村,再到户到人。扶贫任务从解决农村温饱转为巩固温饱,再到脱贫致富。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新型乡村旅游扶贫等等,多种多样的扶贫方式有力推动了农民脱贫,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郝志景《新中国70年的扶贫工作:历史演变、基本特征和前景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的扶贫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初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引起左翼作家和其他进步作家的关注,也直接成为他们反映破产现实的创作动机,同时,那种社会学的观察研究分析方法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作家的形象思维。茅盾就认真研究过大论战的材料,并对中国社会经济现状进行了分析,写出了小说《子夜》。《子夜》成为左翼作家及其他进步作家创作的样本,此后在文坛上又涌现出《一千八百担《丰收》《太平桥上《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这些作品因主要描绘城乡经济的破产,而被称为“破产小说”。破产小说既反映了新兴民族资本家在内外交迫下的困境,也反映了传统农民与小工商业者的悲惨境遇,对当时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破产小说抛弃浪漫和诗意,侧重于对社会现实尤其是经济关系的真实冷静描写但在描写劳苦大众生存本相时,不是施以传统文学那种恻农式的人道同情;在描写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地主阶级生存境遇时,也不是简单的进行道德批判,它猛烈抨击的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和世界秩序。

——摘编自金宏宇《文学的关怀——中国30年代破产小说综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破产小说”出现的经济背景,并指出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