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科学文化的舶来是明清之际时代性的重大变化,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士人进行了广泛的思想交流。中国士大夫热切研习探求舶来的各种学理,他们意识到传统科技停滞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第(仅仅)能言其法(技巧),不能言其义(逻辑)”,更新知识必须“缘数寻理”,才能“具存实义”发现规律。伴随着西学的传入与明清更替,天文、地理、人治之学等实学为士人所看重,产生了一批脱离空谈“心性”的新型士人与政治家,诞生了《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一大批科技成就。

——据陈橹《论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对西方科技的态度与历史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启蒙时代许多作家和思想家都具有科学教育背景。他们通过演讲和著书立说将科学理论介绍给公众,最著名的莫过于《大百科全书》……这一时期大学里的教授开始接受牛顿的理论,有的教授向学生展示科学原理,并向公众演示自己的发明。科学会和研究院大量建立,其中许多机构有出版图书和期刊的特许权。1738年伏尔泰出版了《牛顿的哲学原理基础》以向公众介绍牛顿的力学原理。这一时期,还有更多的向外行人讲解科学原理和知识的图书出版。

——据李大光《科学传播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时期中国相比近代西欧科技传播途径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现实生活,提出一条与上述材料中不同的科技传播新途径,并简要说明其优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的《排华法案》和不断滋长的反华暴力是“刺激中国人民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的催化剂”。华人的个人遭遇与国家荣辱、兴衰密切关联。此外,受社会达尔文思想的影响,中国民众这种新型的民族主义情怀“产生了一个急切而强烈的愿望:要在中国和美国华人社会实现现代化和西方化”。中国留学生夹在两个帝国之间—— 一个是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想让留学生学习西方器物或制度,以摆脱积贫积弱、实现国家富强独立,洗刷民族屈辱;一个是新兴的、以“保护者”姿态登场的美国,希望中国留学生能维系中美人民友好,进而帮助美国将中国打造成美国化、亲西方、基督教化的“现代”国家,实现长久保障其在华利益的现实目标。中国的自强型留学运动与美国“新殖民型”留学政策不期而遇。据美国国务院统计,直至庚款用尽,共有2000多名中国学生在此资助下赴美学习,那些学成归国者多成为重要的学者、教育家和中国社会运动变革的领导者。

——摘编自任慈《“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当时中国移民新型民族主义情怀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种民族主义情怀对当时华人移民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赴美留学热出现的背景。并分析此现象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022-07-0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国家真正开始认识到大规模开展平民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法律形式实施全民普及、免费的义务教育是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平民教育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国家社会一般民众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20世纪初,西方国家各种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此起彼伏,其涉及内容之丰富和发展速度之迅猛前所未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平民主义教育思潮、终身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等。

——摘编自储诚炜、仵希亮《西方平民教育思潮与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

材料二20世纪初,清王朝推行新政,实行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留学教育逐渐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促使教育救国思潮得以发展。这一时期,《杭州白话报》《教育世界》《科学世界》等各种报刊上宣传教育救国的文章连篇累牍,使之成为又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工商界不乏强调教育之重要性,并宣传教育救国理念的有识之士,为此,不少地区的商会都曾创办新式商业补习学校,还设立了初等小学堂。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西方国家教育思潮发展迅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中国教育救国思潮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概念已经成为诸子百家思考的背景或议论的对象,诸子发展出各不相同的历史叙述和政治论说。也是经此一段,在唐虞之世发其端,商周时代塑其形的天下观念逐渐趋于成熟和定型。首先“天下”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超越了特定的部族与地域的概念被提出的,所谓“天下集合万邦、天子亲诸侯,抚万民”就是明显的历史呈现;其次,“天下”是普遍的,万民有着共同的天性,安排其生活的文明价值与秩序,同样放之四海而皆准。在此普遍价值的关照下,种族差异的重要性只是相对的,中国与夷狄以文化分,两者关系是相对的、可变的。据此观念,天下一统,不但统一于“王”,更统一于文明、文化和道德。

——摘编自梁治平《“天下”的观念:从古代到现代》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期,士大夫开始相信中国并非“天下”,也不是唯一的文明之邦;环宇列国,各有所长,其物质文明如声光电化等,尤足效法。洋务运动作为经世致用运动,虽然修正了传统的“天下观”,但中国文明优越的信念仍隐含其间。甲午一战,残存于东亚的“天下”之需彻底瓦解,知识阶层对于渊源久远、屡验不爽的常经、常道产生怀疑,一向是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天下”观念成为问题的根源。1900年之后,“天下”一词的使用频率急剧减少,“国家”一词的使用则大增,“国家”取代“天下”成为新的政治论说的核心。

——摘编自梁治平《“天下”的观念:从古代到现代》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自身的定位和战略目标也做出了重要调整,不再过分强调自己的阶级属性,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转而集中精力进行国内经济建设,以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为对外交往的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秩序的态度更加主动,积极融入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和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核心的经济体系,与世界各国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

——编自足志成、李佳轩《中国共产党世界观的百年探索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同时期“天下”观念的基本内涵,分析其渐趋成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天下”观念的变迁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世界观转变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向答问题。

材料一   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疆阿勒泰先民以滑雪为谋生手段,而关于滑雪的文献记录迟滞一些。如,《隋书》载大兴安岭“地多积雪”,室韦人“惧陷坑阱,骑木而行”,即他们掌握了一些雪橇滑雪技巧;宋代始见滑冰记载,《宋史》称“冰嬉”,但当时冰雪滑行主要用于交通运输;明代,“冰嬉”逐渐发展为体育活动,1625年 (明末),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举行冰上运动会,先是冰球,后又进行滑冰表演,冠军获赏银二十两;清初,鉴于北京一入冬便风雪交加、十里冰封,王室每年十月便在北海冰面检阅八旗冰鞋营的滑冰技术,作为部队训练的内容之一。随着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一些冰雪运动也带入了内地。

——摘编自任海《中国古代体育》等

材料二   现代冬奥会诞生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1887年挪威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滑雪俱乐部
1890年加拿大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冰球协会
1892年国际滑冰联盟在荷兰成立,随后举办子首届国际男子速度滑冰锦标赛
1895年现代第一届夏季奥运会举办后,顾拜旦建议举办冬季奥运会
1908年夏季奥运会上增加了花样滑冰项目,但天气原因使冬奥会独立的呼声增强
1924年法国沙莫尼市承办“冬季运动周”运动会,现代冬奥会形成

从1928年起,冬奥会与夏奥会在不同国家同一年举行。1940年和1944年冬奥会因战争而取消,被取消主办权的正是轴心国——日本和意大利……从1968年格勒诺布尔冬奥会起,通过奥运促进城市发展,向海外宣传民族国家成为申办主旨,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为此甚至不惜和英、美交恶。……1986年国际奥委会决定,冬奥会与夏奥会“分离”,以两年为间隔交叉举行。1993年以后,每届冬奥会除了展现“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外,“奥林匹克休战”提案也生效,让全世界人民在和平的气氛中欢度盛会。

——摘编自季成《冬奥简史: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冰雪运动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冬季奥运会产生的背景及举办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英国农书写作是在人口、农业、教育等方面发生变革的背景之下兴起的。据统计,16世纪有13位农业作家写作农书,而到1601年至1650年已有18位农业作家写作农书。这些作家既写作了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方至林业、渔业等在内的综合性农书,又写作了仅仅涉及农业生产某个方面的专业性农书。农书写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乡绅是农书的主要读者,对农书有较大的需求。农书再版的总次数不断增多。这些农书在一些地方充当了传播优良农业技术的媒介,推动了近代早期英国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邓绍兵《近代早期英国农书写作的兴起》

材料二   明清农书的编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明清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的“食众田家”问题,在刺激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了很多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普及。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空谈心性无助于政权稳定,遂把农业生产活动当作“修齐治平”的根本。农业生产实践引发了他们编纂农书以传扬“经验农学”的愿望刻书技术的发展为农书的大量刊刻创造了条件。明清农书的数量可观、内容广博,涵盖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学的成就。

——摘编自林霞《明清农书的创作特点及其影响情况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英国农书写作的特点及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农书编纂呈现出繁荣景象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外农书创作的历史启示。
2022-03-1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高三3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唐太宗时)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武太后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长寿三年制,始令举人献岁元会,列于方物前,以备充庭。开元“二十四年,制移贡举于礼部,以侍郎掌之……遂为永制”。

——摘编自杜佑《通典》

材料二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初二日,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地方督抚联合会奏,强烈要求立刻停止科举制度,转而全力推广学堂。慈禧太后此后表示“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用意至为深厚”,因此,“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其以前之举贡生员分别量予出路”,同时强调“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亦与科举无异。历次定章,原以修身读经为本,各门科学又皆切于实用”,全国上下要“多建学堂,普及教育……著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同年,国子监被学部所取代,清朝独有的八旗官学也被并入新式学堂。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对科举制的发展,并说明这一发展的主要进步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扼要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政治背景,指出清末学制改革的名称及其他主要措施。
2022-12-21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八)(11页)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财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本贵族在信仰上产生了矛盾,并在政治上走向对立。公元646年,代表革新政治的圣德太子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并实行“大化革新”(即“大化改新”),将唐朝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和儒教思想进行广泛传播与学习,发展了以中国政治结构为蓝本的官僚制度,用外来的新文化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经过500年左右的发展后,源赖朝开始建立幕府制度,实行“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这一严格的身份等级制,要求各个阶层安守本分,并反对一切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从镰仓幕府至德川幕府近700年间,武士阶层创建了一种规范性的伦理行为,被称为“武士道”。武士道精神不仅是建立在武士阶层中的道德伦理规范,同时也为各个社会阶层设立了道德标准。

——摘编自于师懿《儒家文化与日本武士道精神》

材料二   1871年到1945年,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和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871年至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为第一阶段,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他自述写作原则是“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从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日俄战争)以后至民国初年,中国东渡日本留学者络绎于途。1919年至1945年为第二阶段,蒋百里的《日本人》等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意图攫取德国在华利益,进而窥视华北,引起国人警惕。“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确立“明耻教战”方针,搜集整理中日关系史料,每日在《大公报》上连载一段。19379月,蒋百里奉命出使欧洲,他在柏林写成题为《日本人》的小册子。和蒋百里同时期留学日本的戴季陶于1928年写成《日本论》一书,该书从“学问本身”对日本进行了一番研究。

——摘编自陈建云《〈中国抗战画史〉与曹聚仁的“日本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武士道精神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两个阶段”的目的,并说明其共同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历史上中日之间的相互学习中所得到的启示。
2022-10-02更新 | 26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与八卦等理论。从文化整体观的角度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类似经验性、直觉性、模糊性的特质。从历史趋向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了以追求自身强健和延年益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提倡“胜固可喜,败亦无忧”,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逐渐减弱。

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以西方哲学为基础,在重外在、重分析、重与大自然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注重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现代医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就历史发展趋势而言,西方传统竞技体育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健美性等方面发展。在价值追求方面,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强调更高、更快、更强,忽视了竞争中的道德教育,提倡竞争,超过对手。

——摘编自陶晓雯《试论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变迁削弱了竞技体育与宗教、教育、娱乐等依附载体之间的诸多联系,竞技体育形态在人文思潮的浸润下呈现出了近代完整形态一独立性。一方面,西方竞技体育对其他事物的依附性减弱;另一方面,其运动方式逐渐丰富。在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古罗马体育被重新发现,学界谓之找到了“现代体育的开端”。在西欧文明“脱胎变骨”的同时,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影响力从区域化的地中海文明向外辐射整个欧洲大陆,而竞技体育的形态特征也从区域化转为地域化。具体表现为:运动形态独立性的呈现;观念形态规范性强化;组织形态专门性显现。

——摘编自刘为坤《论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形态之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和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竞技体育向近代化转型的背景及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知识,谈谈中西体育文化对你的启示。
2022-06-07更新 | 311次组卷 | 3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班固在《汉书》中就曾指出“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的社会现象,体现了宋代以前中国文武人才多产生于北方,但北方人才类型又存在东、西之分。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南方文风占据优势,“入仕”与“闻世”的文人渐多,北方蜕变为以武人见长。南方多文人,北方多名将与锐兵的现象,经元、明、清以迄民国,一直延续未变。

材料二   近代新教育的兴办,多与地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由此造成了学校分布和人才来源的地域偏向;就举才制度而言,科举废除后直到1949年以前,全国性的统一人才选拔和严格的名额区域配置制度始终未能再现,人才选拔总体以学校为推行主体,国家的控制较少,地方的影响较大,集中的趋势愈发明显。


——摘编自梁晨、任韵竹、李中清《民国大学生地理来源量化考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人才地理分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民国人才地理分布的变化及其背景。
2022-06-05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模拟(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