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6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爱情图书出版相当普遍,据统计,19541957年我国出版的爱情图书共有63种。从出版社的性质来看,19541957出版爱情图书的出版社既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这样的中央一级的国营出版社,也有各省市的国营出版社,还有一批私营或公私合营性质的出版社。从出版的地域来看,这一时期出版爱情图书最多的地区是北京市,其次是上海市,然后是陕西省和天津市,山西、山东、河南、辽宁、江苏、四川,而贵州与新疆这样的偏远地区也出版了爱情图书。这一时期出版的爱情图书,印数比较大,不少成为畅销书。据统计,新中国十七年出版的印刷10万册以上的爱情图书有23种。其中,出版于新中国成立至19534就有11种,出版于1958年至“文革”发生前的有2种,而出版于19541957年的10种,约占总数的43.5%。整体而言,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版的爱情图书主要是服务于工、农、兵的通俗戏剧、短篇小说集和思想修养性、知识性普及读物。

——摘编自易图强、朱新理《20世纪50年代中期爱情图书出版传播热探析》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10年努力,科技期刊出版业已初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基础,确立了正确的编辑出版指导思想,出版质量显著提高,处于向更高层次发展之中。但1959年后,科技期刊出版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压缩,像全国各专门学会及中科院研究所等正在出版学刊都在这一时期停刊或休刊,1961年全国期刊种数减为410种,年总印数从1959年的五亿二千八百万册锐减到二亿三千二百万册。这是建国后科技期刊经历的第一次挫折。1963年后期科技期刊在缓慢中复刊,但60年代中后期,科技期刊出版业再次遭受到极其严重的摧残破坏,一度出现空白,这是建国后科技期刊经历的第二次挫折。

——摘编自朱联营《新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的两次挫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爱情图书出版传播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出现爱情图书出版传播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后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业遭受二次重大挫折的背景,并指出这些挫折造成的影响。
2024-02-27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茶马古道与文物保护】

材料一从考古文化遗迹看,4000—5000年前西藏昌都地区就已经存在大型古人类聚落遗址,其中包含着部分川西、滇西北地区原始文化因素和特点,与周边地区的原始文化发生了广泛的联系和交融。唐朝时吐蕃政权不断向周边部族扩张,公元7世纪,吐蕃势力逐渐深入和影响滇西北和西洱河地区,并于唐调露二年在塔城设立神川都督府。在此背景下,佛教沿滇藏茶马古道由吐蕃传入南诏统治地区,并以南诏传统宗教文化为基调,形成了独居特色的阿吒力教、东巴教等等。明初,中央王朝视木氏统治势力为防御和抵抗吐蕃势力的依托而大力扶持,木氏历征战而将统治范围扩大到滇西北、藏东南和川西等广大藏区,并实施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政策。清中后期至民国时期,随着改土归流在滇藏川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深入推进和大量汉族移民的迁入,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渗透成为主流,其程度与范围远大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相交融。

材料二文化遗产廊道理念源自美国20世纪80年代,是日益受到国际遗产保护届关注的保护遗产新思维与新战略。此理念以特定的历史活动、文化事件为线索把众多遗产单体串联成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廊道遗产区加以整体保护。滇藏茶马古道上千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遗产资源。然而,在当今全球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茶马古道及古道上珍贵遗产迅速衰竭,古道在邻近地区被人为割裂,造成古道遗产内在的历史和文化联系性断裂,破坏其文化的整体性。面对滇藏茶马古道令人堪忧的保护现实,文化遗产廊道区域化、整体性保护思想契合了古道保护的内在诉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阐述滇藏茶马古道下民族交融的条件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滇藏茶马古道面临困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科学文化的舶来是明清之际时代性的重大变化,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士人进行了广泛的思想交流。中国士大夫热切研习探求舶来的各种学理,他们意识到传统科技停滞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第(仅仅)能言其法(技巧),不能言其义(逻辑)”,更新知识必须“缘数寻理”,才能“具存实义”发现规律。伴随着西学的传入与明清更替,天文、地理、人治之学等实学为士人所看重,产生了一批脱离空谈“心性”的新型士人与政治家,诞生了《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一大批科技成就。

——据陈橹《论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对西方科技的态度与历史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启蒙时代许多作家和思想家都具有科学教育背景。他们通过演讲和著书立说将科学理论介绍给公众,最著名的莫过于《大百科全书》……这一时期大学里的教授开始接受牛顿的理论,有的教授向学生展示科学原理,并向公众演示自己的发明。科学会和研究院大量建立,其中许多机构有出版图书和期刊的特许权。1738年伏尔泰出版了《牛顿的哲学原理基础》以向公众介绍牛顿的力学原理。这一时期,还有更多的向外行人讲解科学原理和知识的图书出版。

——据李大光《科学传播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时期中国相比近代西欧科技传播途径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现实生活,提出一条与上述材料中不同的科技传播新途径,并简要说明其优点。
4 . 中外法治与教化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

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提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等观点。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提出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观点。


(1)概括儒法两家的治国方略,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材料二 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这些法律渗透着敬天保民的理念。春秋时期,铸刑书标志着中国最早的成文法的诞生。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历朝法典多以命名。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唐高宗时,以儒经解释历代律文,撰成《唐律疏议》,曾经被儒家经典记载或讨论过的,靠着道德自律和乡里组织调解的各种风俗习惯,都一一披上法律的盛装,闪烁着王法的威严。在唐律律文及疏议中涉及的与不孝相关的条款有107条,占全部条款的21%左右。历代王朝大多以其为蓝本创制法律。它标志着神化皇权、德刑并重、礼法教化的中华法系确立。明清继续以经注法,以唐律为蓝本的《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这些一度纳入科考,儒士常以国律教化乡里,约束民众。

材料三 6世纪查士丁尼编撰的《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13世纪英国的《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重申了法律至上的罗马法精神。1688年后英国又逐步形成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法官地位突出,判案遵循先例,也可对先例作出新解释,也称为法官制定的法律。美国、加拿大等纷纷仿效,形成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地位。融入了启蒙思想天赋人权”“理性平等等成果,形成大陆法系

纵观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法律思想,其具体制度设计上颇具差异,但无一例外的彰显了对个人本位个人价值的强调……保护个人自由和权利的观念仍然是西方社会法治的价值基础。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任选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法治建设进行评析。
2023-01-06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徐州地区煤炭储藏量十分丰富,质地优良,其开采历史可以上溯到北宋神宗时期。1870年后,洋务运动由求强转向求富,徐州煤矿的近代化开采也于此时被提上日程。1881年秋,左宗棠任用胡思燮主持徐州煤炭开采。胡思燮聘请英籍煤矿工程师巴尔到徐州进行实地查勘,还依西洋公司之法筹措资金,购买西方近代机器,使用新式工艺进行开采。1884年后,煤矿进行改革,撙节开支,土洋结合,整顿矿场,征集新股,徐州煤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摘编自余明侠《晚清时期徐州近代工业发展概述》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徐州煤矿残破不堪。由于煤炭销量欠佳,矿方拖欠工人工资,劳资纠纷不断。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废除把头、民主改革和技术革新等一系列的运动,再加上国家的不断投资,煤矿技术人员和广大工人的艰苦奋斗,不仅使老矿区重新焕发了生机,还陆续建立了一系列新矿井。

——摘编自余明侠《徐州煤矿史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徐州煤矿近代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徐州煤矿渡过难关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6 . 清末新政时期督抚群体结构与人事变迁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新政的关系,是学界关注的一个新的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出身背景统计

类别
项目
进士举人贡生荫生监生生员文童行伍新式学生不明合计
人数(人)
比例(%)
54
45.4
16
13.4
12
10.1
7
5.9
10
8.4
7
5.9
3
2.5
3
2.5
6
5.0
1
0.8
119

2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任职频率统计

总督省别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两广四川云贵东三省
人次101161513111373
频率0.91.00.51.41.21.01.20.60.6
巡抚省别江苏安徽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新疆浙江江西广西
人次1712141813116111012
频率1.51.11.31.61.21.00.51.00.91.1
省别湖南贵州湖北云南广东江淮奉天吉林黑龙江
人次1187341424
频率1.00.71.80.81.04.01.30.40.8

3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离职原因统计单位:人,%

类别项目开缺回任裁缺其他合计
总督人数
比例
3
3.4
26
29.2
3
3.4
7
7.9
6
6.7
6
6.7
26
29.2
0
0
12
13.5
89
类别人数
比例
19
11.3
53
31.5
10
6.0
14
8.3
3
1.8
16
9.5
29
17.3
2
1.2
22
13.1
168

4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任期时间统计单位:年,%

类别省别5年以上453423120.510.5年以下未到任合计
总督直隶
两江
陕甘
闽浙
湖广
两广
四川
云贵
东三省
1
1
2
1
1
2
1
2
1
1
1
1
2
3
1
3
4
1
2
1
1
1
1
2
3
6
6
3
7
5
3
3
3
1
4
3
1
4
10
11
6
15
13
11
13
7
3
合计2346178371289
百分比2.23.44.56.719.19.041.613.5
巡抚江苏
安徽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新疆
浙江
江西
湖南
广西
贵州
湖北
广东
云南
江淮
奉天
吉林
黑龙江
1
1
2
2
2
1
1
1
1
1
1
1
3
2
1
1
1
1
1
1
1
4
2
1
3
4
1
2
4
5
5
1
1
1
1
2
3
1
3
1
1
2
1
1
3
1
1
2
1
9
5
7
8
5
6
1
5
2
4
2
2
5
1
1
1
2
2
1
4
2
1
1
1
3
1
1
17
12
14
18
13
11
6
11
10
11
12
8
7
4
3
1
4
2
4
合计02121334246617168
比例01.27.17.720.214.339.310.10

5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在职年龄统计单位:岁

类别省别190119021903190419051906190719081909191019111912平均
总督直隶
两江
陕甘
闽浙
湖广
两广
四川
贵云
东三省
78
71
65
72
64
66
63
64
43
72
66
73
65
67
64
65
44
66
67
76
42
42
51
62
45
67
68
77
67
43
52
63
46
68
47
73
68
44
53
64
47
69
48
45
69
45
54
65
48
46
49
65
70
70
52
55
52
48
47
50
60
53
62
64
56
53
49
48
51
61
54
63
65
49
57
56
64
68
62
46
63
66
50
58
56
65
69
63
47
36
66
51
67
57
66
51.3
62.4
58.9
66.1
58.6
54.6
59.1
58.5
57.4
巡抚江苏
安徽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新疆
浙江
江西
湖南
广西
贵州
湖北
广东
云南
江淮
奉天
吉林
黑龙江
46
59
42
40
63
43
64
77
74
59
59
73
40
64
41
53
47
65
41
56
44
65
78
75
60
60
74
41
65
53
54
55
66
60
48
45
64
48
58
59
61
43
42
57
54
55
56
67
61
49
46
65
49
67
60
44
59
67
58
55
66
57
45
62
50
57
66
50
64
44
45
56
59
56
51
60
46
60
60
58
58
63
68
58
57
48
52
61
47
64
61
59
59
64
44
39
32
59
47
47
47
66
65
61
52
59
59
60
53
46
40
33
60
48
48
48
67
49
62
53
71
60
61
48
47
41
34
61
49
41
49
50
50
43
41
72
61
62
49
48
42
35
62
50
42
50
51
51
44
42
58
62
60
50
49
55
48
53
43
51
52
50
69
52
55.5
55.2
53.2
53.8
58.8
54.0
62.2
58.1
58.2
50.6
46.2
58.9
47.5
60.6
50.8
56.0
48.5
44.2
49.5

——摘自李细珠《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

依据表1~表5的内容推断清朝末年督抚任职情况对清末新政的推行产生的影响。(明确写出推断结论;提取材料信息,加以说明)。
2022-11-14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7 . 从古至今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一直是各国构建国家版图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隋唐的中国的是一个庞大国际网络的核心部分,中国以其文化与经济的优势支持了军事活动,一度将北边游牧民族压服,形成一个无可匹敌的大帝国。经由羁縻州府结合外族的帝国外围,经由册封制度吸纳邻近国家依附于帝国体制。然而,更外一层则是吐蕃一类独立的势力,时友时敌,和战不定。以中国为首的东亚世界,与先后由波斯、大食为核心的中亚及西亚,在中亚颇多接触,国际上也以远交近攻的策略,发展为多角的关系......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1816年)阿美士德担心如果拒绝行叩头礼,清廷会对小斯当东、对广州商馆留有不利印象,以至于产生不良后果。使团成员的小斯当东则坚决反对大使行跪拜礼。他认为,如果不考虑对中国仪式的反对意见,就会对先前马戛尔尼使团的声誉造成伤害,东印度公司的在华贸易利益也不可能会得到实现,抛开这些,行叩头礼也是对国家荣誉和尊严的牺牲,英国将不可能以任何方式来获得国家利益和商业利益。

--巩树蓉《小斯当东与阿美士德使团访华》

材料三:阿美士德访华使团结束后,阿美士德曾于1823年至1828年出任印度总督。他通过第一次英缅战争,迫使缅甸贡榜王朝割让了阿拉干,德林达依和阿萨姆。

--英亨利·埃利斯《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日志》


(1)根据材料一回答隋唐民族关系的三种类型并分别举例说明。指出中国与大食国交往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2)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在与他国交往中,为何坚持要求他国行“跪拜、叩头礼”?根据材料二概括小斯当东为什么坚决反对“中国跪拜礼”?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欧洲国家已经建立起怎样的外交制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英缅战争是在欧洲各国建立的何种国际关系体系背景下爆发的,该体系有何特征?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法应用角度分析西方国家有不同态度的原因。
2022-11-0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后,吸取了唐中期以来节度使割据叛乱的历史教训,为维护统治秩序,政府高度重视文教发展,将符合统治者需要的伦理道德体系在教育发展中灌输给民众,并重视将该工作从童蒙教育抓起。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宋代图书印刷愈发便捷,且降低了纸张成本,社会上出现了“锓板成市,板本布满天下,中秘所藏,莫不家藏而人有”的局面,因此宋代理学大师们才有更好的条件去推进理学思想向教材体系的转化。宋代是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兴盛发展的时代,涌现出张载、朱熹等一批具有理学学术背景的蒙学教育家,蒙学思想和文化影响深远。

——摘编自周超《宋代理学对童蒙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   自然教育思想并非是由卢梭首创,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却足以在儿童教育史上立于不败之位。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其《爱弥儿》中得到高度体现,他向传统的世俗观念提出挑战,提出了一套培养社会新人的自然教育宗旨、方法和途径。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承前人之精粹,启后世之蓝图,为西方现代教育思潮涌现奠坚实之基。卢梭所提出自然教育在儿童教育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新旧教育间明显的断裂带,带领后世对儿童教育的研究走向更具备儿童本位色彩的方向。

——摘编自文彦茹《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在儿童教育中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童蒙教育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卢梭儿童自然教育思想的意义。
2023-02-2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后期,一批理财型官员密集出现。安史之乱以后,内外战争不断,政府开支大增。鉴于“寇盗未戢,关东漕运,宜有倚办”,朝廷以户部侍郎刘晏为度支盐铁转运使,“盐铁兼漕运,自晏始也”。刘晏主持理财工作近20年,不额外征发丁男,不过分劳扰郡县,借助商人活动和市场作用,革除国家财政工作的积弊,效果显著。盐铁使第五琦负责理财时,因“国用未足”而铸钱,并创立盐法,取得“人不加赋,所入仍旧”的成效。及杨炎当政,视财赋为国家的根本、民生的关键,遂推行两税法,在“赋不加敛”的前提下,保证了财政收入,稳定了政治局面,巩固了政权基础。这一系列举措为后世所借鉴,影响深远。此后直至晚清,唐代理财型官员仍常为后人所称道。

——摘编自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理财型官员密集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宗旨,分析唐代理财型官员为后人称道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上层最富有阶级和下层最贫穷阶级相对缩小,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阶层却不断扩大,中产阶级日益成为美国的主流社会阶层。社会分层的轴心逐渐由过去以资产为特征。转化为以职业为特征。1970 年,美国白领人数与蓝领工人的比例为5:41980 年,美国白领已占劳动力市场的50%以上。同时,以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具有高学历的白领雇员、一部分蓝领雇员以及政府文官等为主体结构的中产阶级群体逐渐形成。

——摘编自石庆环《20世纪美国中产阶级的结构变迁及其特征)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人数与规模有所萎缩。在英国,20世纪90年代滑落到社会底层的中产人士约有380万人。约占中产阶层总数的14%。同时,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加剧,1974年美国最富有的1%家庭拥有的财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已经扩大到23. 5%。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也使中产阶级的生活极不稳定。在美国,1981- 1984年,《财富》杂志前500强企业共裁掉了300 万份工作,1989年的48.5万失业者中,有65%是管理者、专业人士和办公室职员,20世纪90年代初,大企业的雇佣率从1970年的21%下降到10%

——摘编自沈瑞英《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中产阶级出现困境的背景。
2022-11-04更新 | 684次组卷 | 11卷引用:河南省洛平许济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