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梦·探索之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7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务印书馆大事记(部分)

时间大事
1897年商务印书馆创业于上海,以印刷为主业
1900年印刷《外交报》(中国近代第一份以评述国际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报刊)
1902年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张元济进馆译印《各国国民公私权考》《近世陆军》等设第一个分馆于汉口:正式成立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吸收日责,改进印刷
1903年根据清政府的《钦定学堂章程》,编印“最新教科书”
1905年设北京分馆:出版严复译《天演论》,至1921年印刷20次
1906年出版严复译《法意》(孟德斯鸠著)
1907年蔡元培应聘为商务印书馆编译书籍
1912年始用电镀铜版:编印《共和国教科书》,被称为“教科书之巨琴”:出版《新字典》编译《世界共和国政要》
1914年董事会收回日本股份;设分馆于香港:创刊《学生杂志》
1915年首次引进彩色胶印机:发行《科学》杂志:出版《辞源》
1919年始用机器雕刻字模:编印《新体国语教科书》(我国第一部白话文科书)

——据《商务印书馆大事记》等


从上表中获取历史信息,围绕一个主题提出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430日在上海创刊。1949527日停刊。它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制响的报纸,是中国近代报纸开端的标志。被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合书"。

在(申报)生存的78年间,除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朝,世界还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四·一二"政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不管其记载是有意还是无意,观点是否客观,公正,但以文字记录下丰富的史料素材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如1908年连续报道了光绪帝的病情和施治情况、1919年发表了有关巴参和会的文章,都引起了一时轰动。

193711月,上海沦陷后,日方企围控制该报,《申报》拒绝其新闻检查,于19371214日宣布停刊。不久在日军威胁下,《申报》复刊,完全为日军报道部所控制。抗战后,政府以《申报》"附逆"为名,成立申报报务管理委员会,对其实施接管。1949525日,解放军接管上海苏州河南岸市区,中共委派工作组进入报馆。527日,《申报》出至第25599号后宣布终刊。翌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兼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在申报馆原址上出版第一期。

——摘施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申报》从其创刊到被《解放日报》取代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20世纪《申报》报道的一件时事,概括该事件发生的背展及其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表是《复兴之路》部分目录,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围绕“民族振兴”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4 . 1905年,清廷成立巡警部,下设有消防处。消防队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作“统带”,副职称作“邦带”。皇家消防队队员是从年轻力壮、忠于皇帝的太监中挑选出来的,其职责是驻守皇宫、西苑和颐和园,保障皇家安全。可见,当时中国
A.皇家消防呈现明显的等级性
B.社会消防实现了近代化
C.消防事业呈现中西结合色彩
D.近代消防体系逐渐确立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两种异质文化在平等或不平等的条件下接触时,首先为人们所发现、所接受的是文化的最外层——物质层次;进一步接触时,才逐渐认识到中间层次——心物层次;最后方能深入到各自的核心层次——心理层次。

——摘编自安宇《冲撞与融合一中国近代文化史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急迫的救国救民历史任务的促逼下,中国人仓促地以采借西方文明的形式发起了近代化运动。只从根据于直觉、完全出于防御目的的被动姿态开始,经历了地主阶级科技近代化、资产阶级制度层次近代化、资产阶级“人”的近代化等阶段。整个过程曲曲弯弯、峰回路转、迅速快捷但又浮皮潦草。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为 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做了准备,但终究没能使中国“化”向近代社会。

——摘编自汪林茂《中国近代化历程纵横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鸦片战争至20世纪初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这一主题提炼材料的主要论点,并提供相应论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产阶级“人”的近代化的含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进所体现出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79年,美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圣约翰大学,即今天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1906年,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教会在北京合办协和医学堂,即现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前身。据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B.有必要对传教士传教权的评价做根本性的调整
C.美国教会在当时在华各国教会中影响力最大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在日益加深
20-21高二上·河南·阶段练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黑暗的中世纪在15世纪中叶戛然而止,而中世纪与近代最大的分别就在于科学地位的变更。中世纪后期,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重新恢复活カ,随着战争与商业贸易的兴起,欧洲民众开始打破桎梏,商品经济的繁荣催生了手工业工场的兴起,而手工业的兴盛也推动了近代科技的发展。同时,对于市场的需求也促使欧洲的新贵开始了海外扩张的“新航路”运动,更重要的是,商品经济打破了原来地主对财富的垄断,新的资产阶级新贵开始登上历史台。他们是新技术、新科技的最主要推动者,也是最主要的受益者。

——摘编自毛克盾《中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比研究》

材料二1960年代开始,西方科学书在中国大量翻译出。广学会,京师同文馆是当时重要的出版机枃,广学会例重家教、经学,京师同丈馆多重外文、历史,但都块乏价值较高的科学译著,教士约輪、傅兰也是料传输者,由于语言差异及目的不同,国而准确性与严谨性不足,影响有限,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中,容宏、詹天佑等留学生群体异常重视西方学技术的引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引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系统与全面。此外,社会各界创办的各村新式书院,并在书院中进行了大量科学实验、展示大量科技书籍和仅器。社会中各团体、协会,各种科学杂志都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引进。

——摘编自毛克盾《中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比研究》

材料三 不管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还是新文化运动,政治理论无不深深打下了近代科学的烙印。在西方器物的刺激下,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首开风气,科举制度逊渐被打破。造就专业新型人才成为社会需要,创办新型教有机构成为历史必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引进,报刊杂志广泛发行,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在西方科技的引进与传播中,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了新的知识分子群体。社会阶层不再像传统士、农、工、商那样一目了然。学习西方技术迳渐从被动变为主劬,从自发变为自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最的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

——摘编自王、周有平《近代西方科技的引进与中国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推动近代西方科技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西方科技传入中国的背景与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近代西方科技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020-12-22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百强校领军考试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留学生和驻外公使的派遣,身处异域的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国歌的重要,并开始向清政府提出制定国歌的建议。几经周折,清政府于1911104日正式公布国歌《巩金瓯》,下令颁行全国,歌词如下:“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腺,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歌词大意为:“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像大海一样不会枯干。”

——歌词摘编自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9122月发布了一则公告,向社会征集国歌歌词,并于225日刊登了一份应征作品,歌词如下:“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吾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经临时政府批准定位中华民国临时国歌,颁行全国。

——歌词摘编自《临时政府公报》1912225日,第22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歌词反映了清政府怎样的政治理想,该政治理想是否能实现,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1-03-2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月考(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京津地区历史大事简表(部分)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京津地区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化为主题,自拟题目,任选一角度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标题、主题鲜明,表述成文、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021-01-15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清华大学2021届高三1月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既有中西文化交流,又有新陈制度代谢,文化变迁与制度兴革的关系就很有趣了。制度上的现代化与文化上的“西化”当时往往混在一起,而且后者有时还被看成是最为深刻的变化。毛泽东曾把洪秀全与康有为、孙中山并称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秦晖《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政治变革。与前两次政治变革相似,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两次政治危机的爆发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导致近代中国进入了十年军阀混战的时期,共和理想破灭。

——摘编自周泉《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根本困境及启示》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残酷现实,又使人们认识到仅有制度的模仿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现状,于是,一场吸取西方文明,并把它当作武器,批判中国传统儒学,改造中国人“国民性”……运动发生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运动是哪一事件,并指出该事件的两大旗帜和两位代表人物。
2021-01-1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春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