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城市规划历史悠久。在《周礼・考工记》中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左传・隐公元年》孔疏:“王城九里,公城方七里,候城方五里,爵城方ニ里。”《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下,必于广川之上。高费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摘编自尹家琦等《西周时期城市规划理念探讨》

材料二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开埠通商城市,特别是沿海沿江少数开通商的新兴城市现代化发较快;而原来那些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的内地城市由于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化起步更晚。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开放城市传进中国,而开放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各种以传播现代知识文化为目的的新式文化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日益发展。近代中国城市愈发展,农村就愈落后这些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是获得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

材料三下图是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国际化演示图

——摘自曹康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国际化历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变化的作用。
2022-02-20更新 | 548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一般高中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贼,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二   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1世纪前后中国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历史影响。
2019-07-11更新 | 242次组卷 | 19卷引用: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英才杯知识竞赛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2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经济学家保尔·芒图说,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大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两者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形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拉力机制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以实现城市社会管理,从济贫法到社会保险的一系列社会立法,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

——摘编自唐庆《近代英国农村人口的迁移与城市化》

材料二   “农民工”指的是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人。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共中央于1984年发布一号文件,规定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此文件可谓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自此,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是28836万人,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11570万人,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

——摘编自徐胜兰《生计与发展——浅析农民工进城的“推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特征,并分析造成上述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上率先迈入现代化的国家,随着19世纪中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尤其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状况严重恶化,英国政府开始全面介入公共卫生管理,1848年、经过议会辩论,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法案规定:“在代表中央意志的大都市伦敦首先创建中央委员会,然后再广泛任命检查巡视员,派他去管理地方上的那些分支委员会。”这使得地方政府强烈不满,由此,1858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1年,议员提出并成立了地方政府委员会,推动议会颁布了1872年《公共卫生法》,1875年,又颁布了强化、巩固有一切成果的《公共卫生法》,规定“任何被通报为污染物制造者的受委屈个人都有中诉抱怨权”,这使得检查员所做的工作极易遭人误解,这些法案连同1875年的《食品和药物法》“共同构筑起了英国近代乃至现代社会公共卫生立法和管理制度的基础”。

——摘编自王广坤《论近代英国的卫生检查制度》

材料二   1951年,中共中央发布《中央关于加强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指示》;1953年、政务院批准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县(旗、区)建立卫生防疫站;到1965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2499个.与1952年相比,机构增加了16倍、医师(技师)增加了11倍、卫生部还先后颁布了《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1954年)、《卫生防疫站工作试行条例》(1964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思路,启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9年,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摘编自吴超《从卫生防疫到全民健康——新中国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与现代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建设上的相似之处,并说明其产生的相同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中期有效的海运保证了大都的粮食供应,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但在元朝末期,顺帝至正年间多次出现“海运不给”“运道遂梗”的局面,“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京师乏粮,使大都附近“强贼四起”。时人认为,“所在盗起,盖由岁饥民贫”,并建议“大发仓廪赈之,以收人心”,但元顺帝不允。行之数十年的京师赈济至此停止。京畿自然灾害频仍,大都粮食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大量人口外流。元朝廷不得不鼓励在京畿内开荒垦田,同时资遣流民及裁汰冗官,这些措施取得了有限的效果。

——摘编自韩光辉、向楠《元末大都城市的粮食供应》

材料二   工业革命导致了英国城市人口的剧增,伦敦、曼彻斯特等诸多城市出现严重的粮食供应问题。为此,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项法律,支持政府加快修筑运河和铁路,促进国内不同地区的粮食流通和互补,增强城市粮食供应的稳定性。1846年,英国议会废除了自1815年以来实行的《谷物法》,该法案曾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夸特是英国的重量单位,约合12.7千克)低于80先令时,绝对禁止粮食进口;只有在达到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自由输入粮食。据统计,英国19世纪30年代进口粮食比重为2%,到19世纪60年代增至24%。

——摘编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末大都粮食供应不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政府解决城市粮食供给问题的新思路,并分析其意义。
2022-05-2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高三高考模拟测试卷(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世纪后,西欧国家的统治者把鼓励农业生产作为重要的政策,他们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免除垦荒的租税,并对开垦的人让与财产权和用益权。在9世纪之前,西欧处于长期的战乱之中,因此修建防卫用的堡垒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商业贸易的复兴,那些位于重要商路上的城堡就成了中世纪最早的一批城市。另一方面,手工业技术的日趋复杂化,特别是纺织业可以不必固定在某一地,而向交通便利的地点转移,这样西欧就逐渐出现了农具和耕种方式的革新,为后来城市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基督教所建立的共同道德规范标准为后来贸易复兴提供了可能,11世纪后市民城市的发展大多是以宗教建筑为核心而展开的。

——摘编自徐芳亚《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给西欧国家的城市化带来了一次快速的飞跃。工业革命的最大特色是机械化和生产专业化,要求分工协作、以最大限度的高效率来进行劳动生产,这种特点就促成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素等的集中。同时工业化要求的不仅是一家工厂的资料集中,还要求产业规模化。因此,城市化就是生产要素以及规模生产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由于大工业发展的需求、大量的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动,使那些靠近通行的江河港口,位于城市交通枢纽的交通干线汇合处,还有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发展成为大城市。

——摘编自李欢锦《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西欧城市化发展所起的作用。
2021-04-16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城市是人们集中生活的地方,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标志。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凡一国的城市,不论大小,均须以同样的方法治理。法国于1789年首先实施,法国几千个城市均采用统一的城市政府组织。普鲁士于1808年采用统一管理。英国于1835年制定了城市法典,取消了200多个老的市镇自治团体。美国在1840年实行普通市规约制度,一方面禁止特别市规约制,一方面又扩大城市的职权范围。在城市权力的界限划定后,才谈得上具体的城市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具体的城市治理问题出现了,人口拥挤、盗窃、贫富问题、娼妓泛滥等。尤其是传染病猖獗,1815年波斯尼亚鼠疫爆发,19世纪40年代中欧的马铃薯饥荒导致斑疹伤寒爆发,之后是通过公路、铁路交通遍布欧亚的亚细亚霍乱。

科赫、巴斯德的科学研究作用固然大,但是公共卫生保障才是根本,19世纪下半叶以提供洁净水和污水处理为标志的欧洲城市卫生革命遏制了瘟疫的蔓延。

——摘编自张慰慈《市政制度》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逐步放大,城市群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权重日益增强,与此相应,治理问题就显得越发紧迫。国际经验也表明,与高速城市化进程相伴生的城乡分割、公共卫生、老龄化、风险积聚、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将会凸显,由此滋生的“城市病”已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自觉站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摘自求是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以来现代城市治理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为我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1-05-30更新 | 163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城市河道治理

材料一   宋朝开封、临安水系通达,居民不计其数的生活垃圾,纺织业、印刷业等手工业废水对河水造成严重污染。政府一方面差雇人力定期开凿修整河道,另一方面颁布法令,禁止居民随意倾倒垃圾。在增强民众环保意识的同时,将河道治理效果与官员的政绩考核结合起来。宋仁宗年间,先后设河渠司、都水监掌管水政,保证河道管理的有序进行。发明埽和浚川杷等最具特色的河道治理工具,并通过河道堤岸种植林木,固堤护堤、防止水土流失等措施来进行河道治理。

——摘编自王战扬《宋代河道管理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早期,泰晤士河是一个开放的下水道汇聚处,各种生活与工业污水无序排入,对伦敦公共卫生造成灾难性影响。为改变这种情况,伦敦当局着手建立一个现代下水道系统,规划建造了5条相互衔接的下水道,包括450英里的主干道和1.3万英里的支道。与此配合,还兴建了泰晤士河堤工程。《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是英国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国家立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法案不仅详细列举了禁止排放的各类污水和违法行为,还任命专家担任审查官,提供实施建议,并通过技术监测控制河流污染。1898年,任命由多名专家组成的皇家委员会,调查污染来源和监督河流防治进度。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宋朝和近代英国城市河道治理措施的共同点。
(2)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英国进行河流治理的原因。
2021-01-27更新 | 559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育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 9世纪中后期,伦敦持续发展的同时,英国各地方城市也迅速崛起。许多新城市并不是在原有的封建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工业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矿业资源丰富的城镇、工矿区,借助便捷的运河、港口、铁路的交通优势,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无家可归的农民产业工人。城市的繁荣则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商品批发、运输业、仓储、旅店等商贸服务业,信贷业务也发展起来。同时,大量失业工人生活居住条件恶化,死亡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

——摘编自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等

材料二   中国城市由传统城市走向近代是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通商贸易成为开埠城市的经济主体,城市商业得到发展,洋行大量出现。兴办近代工业使中国城市化发展加快。这些城市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侯蕊玲《论中国近代城市产生发展的几个特点》等

材料三   1974年,联邦德国出台了《联邦污染防治法》,主要对大型工业企业进行法律约束,制定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如今在德国,环保理念已深入人心,对不少德国人来说,在城市里能坐城铁等公共交通就没必要开汽车,垃圾分类必须仔细,投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已成潮流。

——据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近代城市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病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德国环境污染治理采取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城市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坐落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紧邻紫禁城。2011年,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重新亮相,它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单体建筑。新馆屋顶的叠加退阶设计借鉴了紫禁城重檐庑顶,大厅吊顶采取最具中国元素的藻井技术,并以简约形式出现。现有藏品数量140余万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种门类,中国国家博物馆日接待人次达2.6万左右,其中未成年人占比17%,外籍观众占比9.5%

——摘编自斯凡特.胥茨《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设计》

材料二     国家博物馆两大基本陈列为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古代中国以朝代的顺序为首要次序,古代文物以其自身的材质、色彩、工艺等讲述各个朝代的政治典故、经济力、文化习俗、现实生活等;复兴之路讲述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个阶级通过不屈不挠的探索和抗争,最终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物象,历史在这里呈现,记载了前人的光荣与梦想。

——摘编自吴香君《从三大角度谈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设计特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国家博物馆蕴含的时代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