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三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正式生效,改革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重新分配议席。取消了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人口大量减少的选区),减少了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得到了65个议席。第二,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了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
(2)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原因是什么?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
材料四 世博会上海馆石库门演绎“永远的新天地”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十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石库门建筑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中共“一大”、“二大”都是在这样的石库门建筑里召开的(见图:中共“一大”会址)。

(3)透过石库门你能体会出近代上海的哪些特征?任选中共“一大”或“二大”一次会议,解读“石库门演绎‘永远的新天地’”的含义。
材料五 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情况表
时 间城市化程度最高
或城市化速度最快地区
原 因
解放初期东北地区
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深圳最快
1990年至2000年广东、山东、江苏、浙江、辽宁
2001年至2010年江苏、山东、浙江、广东、北京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上表
2019-01-30更新 | 6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周世宗对城市商业采取较为自由的政策,如允许在开封汴河(注:指大运河中段。《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内容之一就是东京汴河上舟楫连樯的景象)两岸建立邸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服务和娱乐行业,令商人、卖艺者及其客人——城市居民成为城市的最重要部分(1201年时)加上约40万人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据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材料三   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染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年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1)材料一说明宋代城市有了哪些突破性发展?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开封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9-07-1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即有独树一帜的城市文明。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讲求“象天法地”,希望达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合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都建有规模很大的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在农业社会中出现特大城市的只有中国,长安东京(开封)都有百万人口,但都是以超经济的力量建成。隋大兴城就是征调京畿数十万农民,利用两个农闲约9个月的时间建成。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虽曾一度统治过中国或在北方建立政权,但后来都学习汉文化,并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都以先进的汉文化传统的城制修建都城,元朝忽必烈完全按《周礼·考工记》城制规划建设元大都。超稳定的小农经济使中国很早进入封建社会,但封建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未大变,城市缺少促使发展的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因而城市的格局变化小、发展缓慢。

——摘编自董鉴泓《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特征》

材料二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英国掀起了城市化的浪潮。一大批纺织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壮大,煤炭工业中心和炼铁中心也出现了大批城镇。这一时期,城市群主要涌现在西北部地区,经济的重心和人口都大大北移。1801年,全英只有伦敦人口逾百万,是第二大城市利物浦的11倍之多,到1861年,则已有16个城市超过10万人大关。由于经济的集约化发展及受历史、资源条件制约,造成了城市之间的职能分工,即产生了专业性城市:制造业中心、交通枢纽、休闲城市和综合性城市。1851年英国城乡人口比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0.2%,1881年为70%。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摘编自陆伟芳《英国近代城市化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并分析其社会影响。
2019-02-23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辽宁省葫芦岛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卫生防疫行为虽然在理论和立法上,仍属于以“爱民”相标榜的国家和地方官府的职责范围,但由于他们大都并不直接关乎钱粮与社会稳定这样的大事所以显然不是国家和政府施政重点。官府举办与否,完全视当政者的道德责任感和行政能力、地方乡贤力量的活跃程度以及地方财力等多种因素随机而定,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所以,民间社会力量相对活跃的江南地区,特别是在苏杭等中心城市,这类事业往往有社会力量主动承担,而由地方政府给予名义和法理上的支持。但由于缺乏经常性保障,以及必要的管理、监督,故而也必然不可能使其实现制度化、经常化和普遍化。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的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

材料二   1912—1989年中央卫生行政机构沿革表

——摘编自邓铁涛主编《中国防疫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卫生防疫的特点和成因。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1912年以来中国卫生防疫制度变化的特点及启示。
2019-01-2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人口的迁移往往与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问题息息相关。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量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格局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人口急剧膨胀
B.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出台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旧中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
2018-12-11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杨柳青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关键环节考核社会的变迁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如糖蜜糕、灌藕、缎背心、逍遥巾、四时玩具。……画山水扇。……其余桥道仿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至三更不绝。这批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市民阶层,他们经济富足,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又有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推动了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等

材料二 田地拒绝他们工作,他们就到工场去找工作……大批出生于乡村的人们终于在伯明翰、利物浦等城市选定了住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

——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规模》等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布局、性质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即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化。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还有一些新型城市的兴起,同铁路的修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王辉《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化及其动因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原因及影响。(答题时先归纳英国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原因,再由原因来具体分析影响,至少答两个方面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答题时注意明确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找准材料定位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得出认识,至少从两个方面作答)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城市往往处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地带,城市的发展与商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近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近代城市化的进程深刻的影响着东西方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材料二工业主义给美国带来了许多变化,最终把以这个乡村为主的土地转变成了大城市云集的地方。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人的“大”城市,不到总人口的5%。这一现实在以后的50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1900年,人口过1万人的城市达38个,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美国城市引人注目的发展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移民,欧洲的投资,北美消费基础的全面增长,最重要的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J·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材料三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地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发展……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1)据材料一,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2)依据材料二说明世界近代史后期美国城市的发展状况,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美国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促进近代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8 .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结构形态往往体现出社会的面貌。
材料一 古希腊集市广场是公民们经常出没的地方,它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法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
﹣﹣摘编自蔡永洁《空间的权利与权力的空间》
材料二 中国传统广场的主要形态是扩大了的、四周合围的院落,传统广场,尤其是礼制性广场(如天安门广场,太和殿广场),往往具有严格纵直的中轴线,广场与宫殿、坛庙构成井井有条、重重叠叠的空间序列。
﹣﹣摘编自曹文明《中国传统广场与社会文化生活》
(1)阅读材料,概括古希腊集市广场和中国传统礼制广场在布局上的不同特点。结合所学,从政治和思想观念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材料三 15世纪以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显著增长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欧洲理想的城市格局一般包含在整体上被安排的相当和谐的大教堂、公共建筑和广场。意大利一些著名的教堂前部设计了宏大的广场,如罗马的圣彼得(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广场。法国巴黎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许多广场,这些广场连接周边的街道,拓展成为成市主要交通网。一些广场周围的土地被金融家们承租,开发成为商铺和住宅。18世纪中后期建造的路易十五广场(现为协和广场)是巴黎最大的广场,它被作为国王骑马雕塑的背景而设计建造,60多位建筑家提交了设计方案并汇集成册
﹣﹣《为荣耀的路易十五而建立的不朽之作》
1792年路易十五的雕塑被拆毁,1793年在这里处死了路易十六。
﹣﹣摘编自(英)莫里斯《城市形态史》等

(2)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广场在欧洲城市发展中发挥的宗教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功能。
地名是人类为便利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命定的地物或地域名称。地名使用过程中又不断地发生演变。
下表为北京市东城区部分地区地名演变
明清时明
清末民初
建国初期
文革时期
新时期
王府大街
莫瑾循①大街
王府井大街
人民路
王府井商业步行街
江米巷
Legation street(使馆街)
东交民巷
反帝路
东交民巷
台基厂二条胡同
俱乐部路
台基厂二条
永革路二条
台基厂二条

EastMarket(东市场)②
东单菜市场
东单菜市场
东方新天地商场③
注 ①英国人,《泰晤士报》驻华记者,长期担任北洋政府政治顾问。
②1917年由法国人建立,有大量外国商品销售,是当时京城少有“高档购物中心”。
③21世纪初合资兴办的亚洲最大综合性商业建筑群之一。
(3)以“近现代历史发展与地名变化”为主题,对表中所体现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进行解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砘注,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迭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
材料二
在昔日广州商馆时期,一般贸易品的走私是没有的。后来,许多特权由条约获得,世界上的注意力转向中国。与此同时发生的就是鸦片走私,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就导致了一般的走私。俟后太平天国的叛变产生了混乱,在这混乱之中,广州完全被“叛军”包围,上海也从帝国官员的手里被夺去。外国在广州和上海的周围维持着中立……上海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自由港,从1854年5月起,中国政府从它的对外贸易方面就没有收到关税。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工业主义给美国带来了许多变化,最终把这个以乡村为主的土地转变成了大城市云集的地方。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人的“大”城市,不到总人口的5%。这一现实在以后的50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1900年,人口过1万的城市达38个,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美国城市引人注目的发展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移民,欧洲的投资,北美消费基础的全面增长,最重要的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J.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扬州城市发展的特点及繁荣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自由港”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初年苏州城门外“庐舍栉比,殆等城中”,闻门外的商业区更是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20里之长,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19世纪初,府城及近都市镇都已没有了之前的隙地,“房满为患”“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居民总数约150万。其中,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更要上升到75%……清代初期,江南棉布踹染业的中心,由松江转移到了苏州,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总计约有二万余人”,“均非土著,悉系外来”。在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层级的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郊区市镇;处于较高层级的丝织业,则基本上转移到了府城。

——据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

材料二19世纪时,在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其他这类城市,在群集的工厂和烟囱之间,还散落着优美的新居所、俱乐部、交易所、银行、火车站。曼彻斯特已经成了大都市,成为郊区和卫星城市网络体系的中心,其棉纺织业占了英国棉纺织生产的近75%.但是这并没有排斥其他行业的兴起,反而促进了其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利用工业废料生产肥皂、染料、墨水的工业,还出现了一批生意兴隆的苏打生产厂家,又促进了橡胶、酿酒业的发展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据理查德•丹尼斯《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的社会地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清时期苏州城市扩张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初苏州和曼彻斯特城市经济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