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出现了环境恶劣、住房奇缺、公共空间匮乏等“城市病”。19世纪30年代的霍乱疫情最终使英国政府逐渐放弃自由放任的城市治理政策,以1848年《公共卫生法》的颁布为标志,英国开始干预城市发展,进入以公共卫生为中心的城市规划阶段。这说明当时英国(     
A.疫病流行阻碍了工业化进程B.“城市病”催生城市治理新模式
C.以干预主义应对城市化问题D.开始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19世纪上半叶的伦敦,人满为患,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上升到30.8%。这反映了(     
A.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B.工业生产逐渐向中小城市集中
C.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有所降低D.资本家与工人的贫富差距拉大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新工党上后以后,主张“第三条道路”,平衡经济发展和城市社会环境的同步更新。1998年政庭成立“城市工作组”,综合高品质设计、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政府治理等多方面的原则与描施。政府将工业遗迹改造为新的消费、创意空间,为工业化时期的“不良资产”注入后工业时代的新功能。政府推动以提升公共空间质量为目标的内城再美化运动,内城中心区得到改头换面的提升。政府意识到郊区化对发展经济的潜在价值:新城及“边缘城市”适于培育知识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郊区风情的文化产业,可以形成更具经济多样化及竞争力的“郊区增长极”。政府还提出“可持续城市设计”,核心主张是: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满足居住需求的同时,带动“绿色产业”发展.

——摘编自杨震《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英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镜鉴》

(1)据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政府推动城市更新的措施和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新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883年,上海自来水公司的杨树浦水厂正式建成并供水;到清末,上海的租界和华界先后建成了各自的供水系统。其他城市如广州、武汉、北京也相继建立了自来水公司,向居民供水。一首词这样赞咏北京的自来水:“城北方塘一鉴开,千龙万蛇地下排。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城市基础设施的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B.工业文明影响着城市发展
C.城市化进程得到迅猛发展D.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1962年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84年颁布《关于农民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颁布《关于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改革的共同出发点是(     
A.缩小城乡差别B.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发展农村经济D.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2022-09-02更新 | 159次组卷 | 27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古代实行中央集权制,因此古代都城既是政治中心同时又是军事文化中心。但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因而,都城算不上经济中心。另外,全国还有数不胜数的地域性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是都城与广大农村地区联系的中间纽结,尤其是那些州府、县府所在的中小城市,其作用更为重要。和今天相比,古代城市的复杂程度不高、开放度相对有限,其形态相对稳定,几千年基本上都无本质上的变化。

——摘编自王鸿生《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和问题》

材料二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开始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城市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城市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并简析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城市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变化过程本质上反映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依其发展道路不同,出现不同类型的城市。上海、武汉、广州等城市一般处于沿海、沿江地带,由于不平等条约被开辟为商埠,水陆交通便利,城市格局开放,新兴的轻工业多集中于这些城市,商业贸易较发达。随着以轮船为主要运输工具的海上交通的发展,造就了第一批近代沿海城市,而近代交通的一大变革——铁路的出现,则使近代城市化向内地纵深发展。唐山、大冶、玉门、大同、鞍山等城市,因拥有某种丰富的矿藏而发展起来,它们由于铁路建设和资源开发,在官僚资本、民族资本的控制下,发展为单一生产型的城市,城市格局较简单,综合服务设施比较欠缺。因为中国的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有很强的殖民性和封建性,所以不可避免地使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摘编自陈艳涛《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化不再像之前那样受到政策的严密控制,人口流动性增强,且更多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国家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城市化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家对沿海地区提供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化发展格局,使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加大和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城市化进程进入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摘编自陈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经济因素。
2022-05-31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府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城市化起步于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机器大工业生产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农村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城市病。

——摘编自李忠《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城市化进程”自拟一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2022-05-30更新 | 12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高平金海高级中学等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城市规划历史悠久。在《周礼・考工记》中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左传・隐公元年》孔疏:“王城九里,公城方七里,候城方五里,爵城方ニ里。”《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下,必于广川之上。高费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摘编自尹家琦等《西周时期城市规划理念探讨》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材料二 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全国人口总数(万)城市人口数(万)城市化指数(%)
1820年37 3772 3506.3
1840年4 2812 6686.5
1893年33 6772 6687.9
1920年44 3774 70010.6
1936年46 1365 26311.4
1949年54 1675 76510.6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及主要原因。

材料三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新“济贫法”首次强调了需要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实施社会救助是其应尽的义务……1855年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有效地解决了英国的污水排放问题,并且净化了泰晤士河的河水。在立法方面最为系统和重要的法律是1875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强调要使本国所有城镇都过上文明的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供水、排水、街道房屋管理、垃圾清理、食品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殡葬、污染行业的管理……《公共卫生法》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卫生体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具有什么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上率先迈入现代化的国家,随着19世纪中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尤其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状况严重恶化,英国政府开始全面介入公共卫生管理,1848年、经过议会辩论,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法案规定:“在代表中央意志的大都市伦敦首先创建中央委员会,然后再广泛任命检查巡视员,派他去管理地方上的那些分支委员会。”这使得地方政府强烈不满,由此,1858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1年,议员提出并成立了地方政府委员会,推动议会颁布了1872年《公共卫生法》,1875年,又颁布了强化、巩固有一切成果的《公共卫生法》,规定“任何被通报为污染物制造者的受委屈个人都有中诉抱怨权”,这使得检查员所做的工作极易遭人误解,这些法案连同1875年的《食品和药物法》“共同构筑起了英国近代乃至现代社会公共卫生立法和管理制度的基础”。

——摘编自王广坤《论近代英国的卫生检查制度》

材料二   1951年,中共中央发布《中央关于加强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指示》;1953年、政务院批准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县(旗、区)建立卫生防疫站;到1965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2499个.与1952年相比,机构增加了16倍、医师(技师)增加了11倍、卫生部还先后颁布了《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1954年)、《卫生防疫站工作试行条例》(1964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思路,启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9年,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摘编自吴超《从卫生防疫到全民健康——新中国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与现代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建设上的相似之处,并说明其产生的相同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