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主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因此,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材料二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内涵,并简析晚清以来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对世界的贡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而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

——摘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   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但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

——摘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的背景。指出梁启超与章太炎关于“中华民族”观念内涵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复兴论”在当时盛行的意义。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长城,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识别程度最高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国家的象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文人志士开始通过长城表达忧国忧民、保家卫国的思想。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失败后,于遣戍伊犁途经嘉峪关时写下“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表达了他抗击外敌侵略的愿望和悲壮不屈的浩然之气。19355月上映的抗战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在电影放映后迅速成为中国最流行的抗日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把“中华民族”和“新的长城”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关于长城新内涵最经典的表达方式”。至此,长城的国家象征意义已清晰可见。19499月《共同纲领》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明确地把长城推向新中国的国家象征地位。2014年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向海内外发表新年贺词,背景画始终是万里长城。

——摘编自王雁:《论长城国家象征意义的形成》


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长城的国家象征意义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因此,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以来“新的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2021-06-01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1届高三第九次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9年,流亡日本的业启趣所写《东籍月旦ー文,被认为是国人采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的擘始。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本思想变迁之大势》ー文中阐述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1903年他又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倍大民装主义。小民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纽威一大民族。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最后,梁启超下了结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启是从形式到内容,完成了“中华民族”这一科学的现代观念的定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中华民族"观念提出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民族观念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近代民族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设民族国家,第二阶段为民族侵略与扩张。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1617世纪,西欧摧毁普世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刚开始资产阶级与王权相结合,但随着王朝国家不能体现他们的利益要求,他们展开了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要用新的政治原则、观念来构建民族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分为三个阶段:清末民初是形成阶段,该阶段近代民族主义与传统的民族主义相杂糅;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五四时期是发展阶段,开始从文化上寻找落后的原因,谋求文化上的解决;民族主义与政治和思想运动相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十四年抗战是高涨阶段,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但是长久以来,民族主义“建设”的一面,即与现代性变迁,特别是国家建设密切相关的这一面,被严重忽略了。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西欧近代民族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建设”的一面。
2023-11-1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各个民族有自己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伦理风俗,王阳明认为政府应“顺其情不违其俗,循其故不异其宜”。在面对不同人群、不同民族时,他还提出了“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教化之人”“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王阳明认为每个民族成员都可以成为贤人和圣人,“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他多次上书朝廷,建议对民族地区采取土官和流官并列的制度。

——欧阳辉纯《论王阳明的民族观》

材料二   欧洲民族主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在历史中孕育的过程。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和对外扩张的逐步展开,迫切需要获得相应区域范围政治力量的保护,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物质的生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精神的生产也将如影随形。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人们突破方言的限制。随着“人的解放”,他们的忠诚就由神圣的天国转移到世俗的人间。在批判封建封建王朝国家的斗争中,产生了民族国家即“祖国”意识,表达出对民族国家的热爱。……随着19世纪的过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体制强加于其他民族的趋向滋长起来。

——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民族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缘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蜕变的根源。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观和民族主义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中叶,乌克兰东部承认了俄罗斯对其的统治权。沙皇政府在此地限制乌语推行俄语。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友好各民族关系的“本土化”政策在苏联推广。

这一时期,苏联支持乌语发展,乌语在苏联的乌克兰地区获得了官方语言地位,有80%以上的学校把乌语作为教学语言,政府官员能用乌语进行工作。1945年,加里奇沃伦等地并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领土获得历史性统一。乌克兰恢复俄罗斯化运动,西乌克兰的苏维埃化时间较长且伴随暴力。此阶段,斯大林以培养苏维埃人民为目标,间接降低了乌语地位。

——摘编自戴曼纯《乌克兰语言政治与乌克兰化》

材料二   直到16世纪,爱尔兰语还是绝大多数爱尔兰人的主要交流语言。17世纪,英国征服爱尔兰,此后大力强化在爱尔兰的英语推广政策。到1911年,仅有12%的爱尔兰人还使用爱尔兰语,且使用者主要集中在爱尔兰西部偏僻农村。但爱尔兰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一直十分强烈。1922年,爱尔兰通过武装斗争脱离英国赢得独立。

——摘编自田鹏《原苏联民族语言政策的失误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对乌语政策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合理积极的语言政策对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或生长于斯的地方集团的,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出德文《圣经》等方式,使作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意义。
2022-01-1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