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主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年,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观念。随着新式教育的推行,中国人开始编写自己的历史教科书。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首次提出将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纳入中学历史教学之中。

五四时期,北京政府推行教育改革,“中华民族”这一观念首次被写进《历史课程纲要》。这里的“中华民族”是可以作“中国民族”解的,但在内涵上则有所不同,“中华民族”强调的是各民族之间在历史、文化和情感上的联系或同一性,而“中国民族”强调的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和法律上的联系或同一性。比较而言,“中华民族”更符合中国各民族的历史事实,也更能得到各民族的认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先后四次修订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其中1940年第三次修订,以“中华民族”取代了以前的“中国民族”,强调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

作为学生必读、必考的教科书,对于中华民族认同及其观念传播起到其他书籍或传播方式所起不到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

(1)根据材料,概括历史教科书中“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形成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
2024-05-24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近代民族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设民族国家,第二阶段为民族侵略与扩张。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1617世纪,西欧摧毁普世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刚开始资产阶级与王权相结合,但随着王朝国家不能体现他们的利益要求,他们展开了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要用新的政治原则、观念来构建民族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分为三个阶段:清末民初是形成阶段,该阶段近代民族主义与传统的民族主义相杂糅;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五四时期是发展阶段,开始从文化上寻找落后的原因,谋求文化上的解决;民族主义与政治和思想运动相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十四年抗战是高涨阶段,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但是长久以来,民族主义“建设”的一面,即与现代性变迁,特别是国家建设密切相关的这一面,被严重忽略了。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西欧近代民族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建设”的一面。
2023-11-1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一直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国置于个人和天下间的位置,在国之上还有天下。传统的中国是一个王朝接连一个王朝的延续,虽然随着一个王朝的毁灭,另一个新王朝开始建立,但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并没有覆灭,而是一直传承下来,以致于后来的我们一直喜欢向别的国家展现我们悠久的历史,喜欢以“天朝大国”的形象自居。传统中国没有用法律来规定自己的领土范围,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界定,与臣服于自己的周边国家的关系更像是一种伦理似的关系。

——摘编自田庆建《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变化研究》

材料二   1840年后,林则徐等把视野从“皇朝”拓展至“海国”,通过编纂书籍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状况,客观上表达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念。19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民权平等思想的传入,无形中构成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尤其是国际公法的输入,不仅帮助国人认清列国并立的国际态势,也使废除领事裁判权、取消不平等条约的呼声此起彼伏。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志士在谋求国家变制的过程中不仅提出“国地”“国权”“国民”的理念,还发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的呐喊。20世纪初,孙中山则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完整地提出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构想,代表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国家观念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李华兴 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国家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以下表格是学者对于民族主义的解释。

   

          

汉斯·科恩

民族主义者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民族主义的想象能在人们心中召唤出强烈的历史宿命感;受到民族主义动员的成员认识到我族与他族的划分;民族主义被想象为拥有主权。

安东尼·史密斯

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运动,目的在于为一个社会群体谋取和维持自治及个性,他们中的某些成员期望民族主义能够形成一个事实上的或潜在的民族。

爱德华·卡尔

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民族主义亦特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以民族特色看待人类活动。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等。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或者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民族主义”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展开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论题不能重复材料。)
2023-03-03更新 | 218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共同语,可远溯至三千多年前的“雅言”,它以镐京音为标准音。随着改朝换代,雅言的基础方言不断变化,如秦汉时的关中话、唐代的长安话、宋代的汴梁话等,都曾先后为各代之标准音。元代后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明清时期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共同语”被称为“官话”。清末变法维新的思潮中出现了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呼声。“国语”是日本明治维新发明的共同语名称,被学者借用到汉语中。1911年,清政府学部议决了《统一国语办法案》,“官话”退出历史舞台,旨在向士农工商普及的“国语”正式确立。

——摘编自潘佳《普通话的前世今生》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央确定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将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方针确定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改革开放后,中央提出了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目标;1982年,将“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2年,明确了“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推广普通话方针;2000年,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

——摘编自田学军《谱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新篇章》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同语称谓的变化,并分析影响中国共同语发展的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长城,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识别程度最高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国家的象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文人志士开始通过长城表达忧国忧民、保家卫国的思想。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失败后,于遣戍伊犁途经嘉峪关时写下“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表达了他抗击外敌侵略的愿望和悲壮不屈的浩然之气。19355月上映的抗战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在电影放映后迅速成为中国最流行的抗日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把“中华民族”和“新的长城”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关于长城新内涵最经典的表达方式”。至此,长城的国家象征意义已清晰可见。19499月《共同纲领》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明确地把长城推向新中国的国家象征地位。2014年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向海内外发表新年贺词,背景画始终是万里长城。

——摘编自王雁:《论长城国家象征意义的形成》


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长城的国家象征意义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中叶,乌克兰东部承认了俄罗斯对其的统治权。沙皇政府在此地限制乌语推行俄语。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友好各民族关系的“本土化”政策在苏联推广。

这一时期,苏联支持乌语发展,乌语在苏联的乌克兰地区获得了官方语言地位,有80%以上的学校把乌语作为教学语言,政府官员能用乌语进行工作。1945年,加里奇沃伦等地并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领土获得历史性统一。乌克兰恢复俄罗斯化运动,西乌克兰的苏维埃化时间较长且伴随暴力。此阶段,斯大林以培养苏维埃人民为目标,间接降低了乌语地位。

——摘编自戴曼纯《乌克兰语言政治与乌克兰化》

材料二   直到16世纪,爱尔兰语还是绝大多数爱尔兰人的主要交流语言。17世纪,英国征服爱尔兰,此后大力强化在爱尔兰的英语推广政策。到1911年,仅有12%的爱尔兰人还使用爱尔兰语,且使用者主要集中在爱尔兰西部偏僻农村。但爱尔兰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一直十分强烈。1922年,爱尔兰通过武装斗争脱离英国赢得独立。

——摘编自田鹏《原苏联民族语言政策的失误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对乌语政策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合理积极的语言政策对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或生长于斯的地方集团的,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出德文《圣经》等方式,使作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意义。
2022-01-1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国家观念是家国同构的伦理论,伦理本位的政治文化是将血缘宗法关系的氏族社会和地缘政治关系的国家体制相融合。大一统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使得中国人有着牢固的“大一统”信念,也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一元化领导核心的统治方式。德法并治思想把德的教化功能和法的强制效果巧妙结合起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达成共识的社会治理理念,无论孰轻孰重,皆是不可或缺的治国之道。以儒学为重心的传统文化从家族伦理中推衍出国家政治秩序,在这种孝忠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下,人们孝亲、忠君、爱国,对社会充满责任感,重义务而轻利益。

——摘编自刘静、韩冰《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理念及其现代价值》等


(1)根据材料,概括传统国家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传统国家观念的积极作用。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从全世界历史来看,民族主义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民族国家的诞生、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民族国家的矛盾冲突、现代民族主义在国际社会的蜕变几个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现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简表

时期表现
1500年至法国大革命时期Natio(民族)开始以nation的真面目出现在当地的语言中,而且开始有了政治的含义,到16.17世纪,这个词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便开始被用来描述一国内的人民,但是不管其种族特征。
法国大革命时期至19世纪70年代法国大革命爆发,等级制度和专制制虞被摧毁,彰显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的理念,国家成为大家共同拥有的祖国。西欧一系列革命都与建立民族国家的.任务联系在一起,德国、意大利实现了统一。
19世纪7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世纪末,民族主义的观念扩及亚洲。在印度,民族主义鼓动着终结英国的统治。在中国,民族主义姑创建立现代国家的信念,与过去天下一家的常围观点并不相容。在日本,民族主义与日本卓异论相结合,形成了帝国主义,民族主义在东方取得胜利并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多元化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在合作的基础上,出现共享和共融,典型的代表是欧共体发展为欧盟.本民族的利益是各国制定政策的首要考量。民族主义代替意识形态,在相当一部分国家起到主导作用。

——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从表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1-01-18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