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主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近代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一:19 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踏碎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也唤醒了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强烈民族意识,民族主义的情愫以各种方式在不同社会群体身上表现出来。甲午之后觉醒了的民族意识在巨大的民族耻辱感的推动下,借鉴西方近代思想,逐渐走出了传统的狭隘民族主义的藩篱,尝试着以西方的民族主义来革新本民族的国民性时,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学会了用世界的标准,而不是以民族的标准来衡量一切,这一阶段资产阶级对民族主义有了全新的把握,对民族主义的内涵进行了全面提升。

——摘编自马俊林《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现代化》

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传统的民族矛盾转化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运不仅激发了中国各族人民保卫祖国、保卫民族生存的共同责任感,也促使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走到一起在反帝反封建的大前提下,民族意识的民族性与社会性取得了一致。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高度一致,保卫国家主权与维护民族独立是一体两用,交融无间。近代民族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是民主主义的一部分,近代革命具有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双重内涵。推翻封建专制,进行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近代化的根本方向,也是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本质特征。在近代的历史条件下,人民解放也是与民族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民族的解放,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

——摘编自张翠仙,郝保权《略论近代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近代民族意识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时代特征。
2024-06-0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三下学期全真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民族国家】

材料一   近代以来,来自西方的民族国家观念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实绩,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国家意识,同时也引起了关于如何在以及怎样在多民族环境下构建现代国家的讨论。甲午战败与乙未割台,使得近代中国学人油然而生“将有灭种灭教之惧”,“满汉之界”也随之成为问题的焦点。梁启超主张以个体权利的平等来彻底弭平社会成员在民族身份上的差异。孙中山主张将少数民族同化为一个民族,更明确地将辛亥革命定位于“汉族光复”并进而提出将美国的国族建构经验应用于中国。针对风起云涌的反满浪潮,晚清政府推行旨在“融化满汉事宜”的多项政策,但这些政策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而荡然无存。此后,傅斯年和顾颉刚分别提出了“中华民族是整个”和“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并得到了国民党高层的积极应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解决方案是“我们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把“团结各民族为一体”作为党的任务,还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多民族架构提出了初步的厘定。实行这些政策后,共产党成功地使辽阔的少数民族地区归附于中央控制之下。总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比以前任何一个主权都赢得了更坚实的立足点。

——摘编自陈建樾《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近代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解决方案之争》

材料二   16~17世纪,西欧摧毁了以罗马天主教作为普世一统的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在这一过程中,一批思想家表达出了日益觉醒和兴起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日渐羽翼丰满,王朝国家再也不能体现、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于是,资产阶级便以全民族的名义展开了对封建专制君主、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用人民主权取代王权、用民族利益取代王朝利益,要用这些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念来构建新的国家——民族国家。在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西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异同。
2023-12-2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东南卷)
3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史撰述高潮,其中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各自撰写的《中国民族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这些著作大都以汉族同化、融合其他民族不断壮大为线索考察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并认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前途为各民族趋于汉化一途。1939年,顾颉刚有感于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阴谋,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五大民族”一词是中国人作茧自缚,授人以分裂的口实,应该正名,“中华民族是一个”,边疆与内地为一体。

——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

材料二   费孝通不赞同顾颉刚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原是辩证统一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费孝通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工作,从中他“深切体会到民族是一个……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理论。

——摘编自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

材料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引发了中国民族史的撰述热潮,诸多撰述纷纷以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为主线考察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出现民族史撰述高潮的历史背景,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说明王桐龄、吕思勉等著述观点的局限。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2023-05-28更新 | 167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的民族主义是在封建社会的母胎中孕育而生的。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和对外竞争、扩张的逐步展开,迫切需要获得相应区域范围内政治力量的保护,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和经济的正常运转。物质的生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精神的生产也将如影随形。在相互交往中,人们的忠诚对象由神圣的天国转为世俗的人间,人们开始认识、发现生存于其中的民族共同体,民族情感更为增长。人们在随后批判封建王朝国家的斗争中,还产生了民族国家即“祖国”意识,表达出对民族国家的热爱。近代民族主义作为理性的政治观念,为民族国家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政治价值和观念符号。

——摘编自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材料二   民族主义思潮源自近代西方历史文化语境,其在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成为思想家们忠诚信仰的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以来,民族主义在西方逐渐成为具有侵略性的进攻武器,而中国则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提出按照军队操法重塑国魂,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

——摘编自郭建民《民族主义的近代中国化:过程、特征与类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及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中西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中得出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中法民族主义。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强调个人权利的启蒙思想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每一个公民组成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权力”走向“权利”》等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摘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近代中法民族主义(相同、不同或其他均可),并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开始侵略中国并逐步升级,使中国人深刻地意识到什么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对外行动中类似三元里抗英、联省自保这样以局部自保为目的的事例逐渐减少,全国性的革命运动显著增多。近代以来,中国被迫融入国际社会,许多西方近代观念,如民族国家、主权、国际法等大量涌入。从此,中国不再以自己为中心,也不再以“华”“夷”思想来对待其他民族,而是开始正视自身的不足,加快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与此相对应的分别是魏源、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及后来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及维新运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其领导和影响下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大致在1905年前后,民族主义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已经形成。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对本民族无比热爱、无比忠诚的强烈感情,它一经产生,对本国、本民族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易刚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可以称之为新民族主义。正如伯林认为,“世界主义是空洞的,人们若不属于某个文化,是无从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仅是在“长江、黄河、黄皮肤”等这些地理及生物种族认同的基础之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休戚与共、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民族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团结、民族精神逐步提升与整合,新民族主义思想情绪化倾向逐渐衰落,理性化逐渐增强。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不可说转的历史湖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民族主义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必然要保持开放性。

——摘编自李军虎《浅论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内涵及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的特征。
2021-09-06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九师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民族史观与民族文化认同】

材料一

《史记》把周边民族及其生活的地区如匈奴,西域、西南夷等都纳入史学考察的范围,详尽地考究了周边各族的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史记》编撰少数民族史传顺序时,把民族列传与相关人物列传穿插安排在一起,把其作为边疆关系中矛盾的一个方面进行描述《史记》追溯了所记少数民族的世系,通过史学著作,说明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同源。在对民族关系的记述与评论方面,《史记》倾向于主张和亲与遣使往来,互通贸易等政策,反对互相侵害和连年兴师动众的征伐。

——摘编自李珍(民族史观与中国古代民族文化认同》

材料二

明太祖以民族与正统问题相剥离的修史思路,在《元史》撰修过程中得到了贯彻。在记述内容上,《元史》对蒙古族贵族为首的少数民族统治阶层的历史功绩也给予了相当肯定。元代以武功立国,其政治统治和民族政策中始终存在的矛盾和紧张局面历来为史家所诟病。但在《元史》诸志中,元代的典章制度,统治方略都得到了正面的积极评价。在明初统治者看来,民族之间的恩恩怨怨不应当成为正史关注的主要方面。不管元朝皇帝来自何方,拥有什么民族的血统,只要他拥有“天命”,就应当加以合理的史学反映。

——摘编自李珍《民族史观与中国古代民族文化认同》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史记》在叙述民族问题时所持的基本立场。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史》在民族问题上所持的基本观点及其目的。
2022-04-2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2届高三3月教学质量测评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是多元部族文化和多元区域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在中国历史上,整个的统一运动非常像滚雪球——现在我们需要稍作修正的是,这种雪球不是一个,而是好多个,东南西北中都有——但相当长时期内,中原始终是最大、最有活力的一个。其中以商周之际、春秋战国之际、魏晋南北朝、宋元之际和清前期为最甚,至少有过五次高潮。作为这种历史运动的总结,统一的民族称谓看起来还是应该称“中华民族”。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1415世纪,大西洋沿岸的经济开始活跃,并引起系列的社会变化,以英国为例,玫瑰战争从根本上削弱了封建势力,实现了国内政治的统一,伦敦成为国内统一市场的中心,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逐渐在全国范围内通用。1485年开始的都铎王朝非常注意强化王权势力,这些都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从1337年到1453年,英法爆发了百年战争,战争强化了正在生长的民族意识,也使两国的疆界逐渐明确,由此诞生了最初的民族国家。

——钱乘旦《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022-08-11更新 | 24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古、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原因和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国家观念的认识。
2022-02-15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罗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材料一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且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古代并无“中华民族”的名称,“中华民族”的提出是在清末,其时西方列强入侵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中华民族”观念由此萌芽。

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有利于改变历朝历代狭隘的大汉族观与清朝满族独尊的民族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层面将“五族共和”和“中华民族”确立为“中华民国”立国的法律依据。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

——摘编自何一民等《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出现的背景和内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