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主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曾在《戊戌政变记》中明确指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有学者研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在20世纪初。就影响而言,随着西方近代启蒙思想不遗余力地被引介,各种启蒙刊物的广泛印行,犹如时人所言:即苏已死之国魂而争存世界,“发明民族主义不为功矣。”究其内容而言,此时民族主义思潮业已超越了戊戌志士尚还恪守的“华夷之辩”,矢志以求的不仅仅是传统士大夫的社稷安危和宗庙覆亡,而是明确地揭示了这一思潮作为近代最具统摄力的意识形态本质特征:也就是欲戢列强鹰瞵鹗视之态,以纾华族豆剖瓜分之祸,唯有发挥本民族种种特性,合其权以为权,合其志以为志,合其力以为力,“当以建民族国家为独一无二之义。”

——摘编自胡成《略论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对边疆事务的构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合理,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国家观就是传统的“天下观”,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把“天下”等同于“中国”。按照历代正统王朝思想的理解,“天下”至少包括以下含义:“天下”是“天子”的“天下”,“天子”居“天下”之中心区域即为中国,其周边民族集团被分为“蛮、夷、戎、狄”。由此“天子”“中国(华夏),以华夏政治文化作为划分等级的标准,在解释了“中国”在“天下”中所处的地位的同时,同时也为“蛮、夷、戎、狄”的人或民族集团进入“中国”提供了可能,随着政治和文化的统一

——摘编自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天下观”对古代中国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型国家”的内涵,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众认同新型国家的主要原因。
2023-11-0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有贯通其中的历史文化脉系和文化认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精神武器是立足于民族国家的“主权”认同。民族主义运动的中心议题是“利权意识”,而所谓“利权”最终表达的是国家或民族利权。如收回路矿权利运动显然并不仅仅着眼于经济利益的考量,而是立足于民族国家主权危亡的深层思虑。当时,动员民众起来奋争的立足点是“亡人国之法,计无巧妙于铁路者”的民族危亡意识。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在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更加明确地指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摘编自王先明《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界标》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是主张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团结。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党在早期工作中就比较关注民族问题。早在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固原地区(今宁夏)时,就制定了严格纪律,要求尊重当地回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宣传民族平等,受到回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播下了革命火种。19365月发布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中提出了党的民族平等主张及对回族解放的关切。193610月陕甘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这是我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政权。虽然存在时间很短,却写下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史上光辉的一页,是我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尝试。

——摘编自郑彦卿、陈卫鹏《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思想基础,并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落实民族政策的意义。
2023-01-0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德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包括清政府军队里的爱国将士表现得很英勇,浴血搏斗,直至战死疆场。但是,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还处于被动、自发的状态,未形成整体的斗争合力。五四运动不仅有青年学生的参与,广大工人、商人、教师等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取得了运动的初步胜利。中国人民以伟大的觉醒铸刻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烙印。

——摘编自齐卫平《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一次伟大觉醒》

材料二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促使了亚非拉人民的觉醒。战后,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种意识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行动,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20世纪60年代末,新独立的国家已有69个,此后增加到120多个。大批民族国家的独立,造成了帝国主义全球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新兴的民族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与五四运动前的斗争相比,中国人民在五四运动中的斗争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并指出其国际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族觉醒意义的认识。
2022-08-30更新 | 23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2年,美国法国移民克雷夫科尔主张来自西北欧的各个民族通过混血和抛弃祖先的语言与风俗习惯而融化成一个新的民族。在熔炉理论影响下,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挑起了“美国化运动”。当时要求外来移民学英语,放弃原有文化,完全接受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维护移民的权利也成为美国吸引和稳定外来移民、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主张不同价值观的共存、把少数族裔的生活方式看成是合法的,多元文化主义也由此产生。现今美因的印第安人虽有保留地制度,但其自治权仍得不到有效保障,贫困率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英国主流社会对印第安文化的压制和同化思想根深蒂固,少数族裔在经济上不能同工同酬,政治上待遇不平等,在工作、移民、教育及居住等方面的歧视比比皆是。虽然美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族群归类“和“种族识别”、但是宪法不承认民族的群体权利,仍是以公民权代之。

——摘编自雷抓炳装圣愚《如何看仲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旗关用》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在抗战时期便提出要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7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建立第一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又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定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了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被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20052月)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两国对待民族群体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6 . 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最初以“国魂”来指代“民族精神”。1899年,梁启超《中国魂安在乎》一文将中国魂的实质视为“爱国心与自爱心”,也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尊自强的品质。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从公德、进取、权利、自由等方面论证民族精神应该包括的新民特性,希望通过培养具有近代国民意识的“新民”,达到“重塑国魂”的目的。

严复强调忠孝节义“实为国民之特性”,为立国精神之所恃。其主张被企图复辟帝制的当政者所利用,导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中腐朽思想与愚昧观念的猛烈批判。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从西方文化中寻找新的思想资源,民主、科学、自由成为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唐海涛《近代中国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国共产党确定全面抗战的方针,人民民主力量发展壮大。在三大决战胜利之时,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团结统一、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伟大号召,明确了党的建设方向。

——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精神新论》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中国民族精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名例疏议释义》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皇甫浞在《东晋元魏正闰论》中说:“所以为中国者,以礼仪也。所谓夷狄者,无礼仪也。岂系于地哉?”

——摘编自冯世瑜等著《中华文化论》

材料二   1922年梁启超著文说:“彼,日本人;我,中国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

——摘编自《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一词的涵义在古代与近代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中国”涵义的因素。
2022-08-2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从先秦以来,中国人鲜明地区分‘中国’或‘华夏’与‘夷狄’,这当然是事实,但是这种区分是从文化上来强调的,不是从种族上来强调的。”而《春秋公羊传》记载了儒家论述“夷夏互变”的大量历史案例。可见,是夷狄还是华夏依据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化而转移,正如韩愈在评价《春秋》时所说的一样:“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之进于中国者,则中国之。”正是这种依文化辨华夷的观念使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能够通过文化学习相互融合、凝聚。

——摘编自张刚《中国古代民族观与中华民族凝聚》

材料二   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认同意识做了具体反映,《史记》的“十二本纪”分别记述了五帝、夏、商、周、秦国、秦朝、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由此构建起了华夏民族的政治统绪。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普遍认可《史记》编排的这一政治统绪。《晋书》中的《刘元海载记》记述了匈奴人刘渊认同自己为刘汉后裔,所建政权以“汉”为号。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总体来说都非常重视汲取汉族先进文明制度,统治者都非常热心儒学,如北魏孝文帝就以汉化改革著称,对儒家道统极为认同,自觉捍卫华夏道统。

——摘编自汪高鑫《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民族观。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以何角度进行华夏认同?并说明这种民族认同的历史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清王朝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西方社会强劲的冲击下,民族意识潜滋暗长,以各种形式鲜明地凸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领域,举凡重大的历史事件无不浸染着或浓或淡的民族主义情愫。民族意识总的发展方向是由盲目仇外、虚骄自傲到效法西方、反思自身,逐步摆脱了华夏中心观、夷夏之辨的束缚,民族心态渐趋理性。

——摘编自严亚明《清代后期上层社会民族意识探析》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冲击与民族意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国主义的简义就是忠诚的热爱自己的祖国,即在遭到外族的压迫与侵略时从言论和行动.上进行坚决的抵制,积极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但是,近代中国与近代以前的处境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近代的入侵者与以往的入侵者大不相同了,它们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中国的侵略,是生产技术发达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的进攻,同它们的战争,不只是单一的军事战争,它还赖于经济战争。为了战胜它们,就有个向它们学习一向敌人学习的严峻任务。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之所以给后继者有较大启迪,因为它是时代脉搏的跳动,林则徐之所以成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地方就在此。历史的脚步,告诉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这一基本要求下,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眼光和心思,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围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爱国”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