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主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奋起抗英;中法战争中冯子材以七十高龄和法军拼杀;甲午战争时,邓世昌血染黄海。为改变中国现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把轮船、火车、手表、望远镜等西洋技术看成“正正堂堂之技”。郑观应主张“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康有为发表的《物质救国论》,界定了“物质学”即科学的概念。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李大钊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开展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以救治国人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

——摘编自缪克成主编《民族精神》等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初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现代民族精神。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形成新的精神风貌与精神品格。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人民民主力量发展壮大。解放战争后期,在三大决战胜利之时,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团结统一、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伟大号召,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方向。

——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精神新论》等

材料三: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指明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中国现代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因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方面,邓小平提出了哪些创新理论?
2023-02-1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一直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国置于个人和天下间的位置,在国之上还有天下。传统的中国是一个王朝接连一个王朝的延续,虽然随着一个王朝的毁灭,另一个新王朝开始建立,但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并没有覆灭,而是一直传承下来,以致于后来的我们一直喜欢向别的国家展现我们悠久的历史,喜欢以“天朝大国”的形象自居。传统中国没有用法律来规定自己的领土范围,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界定,与臣服于自己的周边国家的关系更像是一种伦理似的关系。

——摘编自田庆建《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变化研究》

材料二   1840年后,林则徐等把视野从“皇朝”拓展至“海国”,通过编纂书籍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状况,客观上表达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念。19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民权平等思想的传入,无形中构成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尤其是国际公法的输入,不仅帮助国人认清列国并立的国际态势,也使废除领事裁判权、取消不平等条约的呼声此起彼伏。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志士在谋求国家变制的过程中不仅提出“国地”“国权”“国民”的理念,还发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的呐喊。20世纪初,孙中山则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完整地提出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构想,代表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国家观念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李华兴 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国家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曾在《戊戌政变记》中明确指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有学者研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在20世纪初。就影响而言,随着西方近代启蒙思想不遗余力地被引介,各种启蒙刊物的广泛印行,犹如时人所言:即苏已死之国魂而争存世界,“发明民族主义不为功矣。”究其内容而言,此时民族主义思潮业已超越了戊戌志士尚还恪守的“华夷之辩”,矢志以求的不仅仅是传统士大夫的社稷安危和宗庙覆亡,而是明确地揭示了这一思潮作为近代最具统摄力的意识形态本质特征:也就是欲戢列强鹰瞵鹗视之态,以纾华族豆剖瓜分之祸,唯有发挥本民族种种特性,合其权以为权,合其志以为志,合其力以为力,“当以建民族国家为独一无二之义。”

——摘编自胡成《略论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对边疆事务的构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合理,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提出:“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少年中国”这一文化意象或者类似隐喻得到广泛传播。1908年出版的小说《新纪元》,描绘了1999年的中国,称“这个少年新中国,并不是从前老大帝国可比”。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提出,少年的责任“不在保持老大中华之苟延残喘,而在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呼吁中华少年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

——摘编自朱俊瑞、吴秋华《少年中国与青春中华.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形象的重构》等

材料二   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

——摘编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年中国说”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进行解释。
(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共同之处。
2023-02-14更新 | 390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开创了撰写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的体例,展现了匈奴、东越、南越、西南夷、朝鲜和大宛等少数民族(有些超出国内少数民族的范围)的风貌。《史记·匈奴列传》曰:“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语言为约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披旃袭。”……十六国时,匈奴人刘渊曾拜儒者崔游为师,“《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他在称汉王之前,宣称“大禹出于西戎,(周)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称汉王时,他又以汉朝的继承者自居。

——摘编自陈琳国《论中国古代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190110月,梁启超发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提出:“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梁氏同时指出,西方民族主义已发达数百年,当时已进入了民族帝国主义时期,而我中国人民正受此民族帝国主义侵害,故“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19022月~4月,梁启超又在《新民从报》上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更加明确地指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王先明《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界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民族主义的新内涵并说明其产生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反帝始终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但是出于种种考虑,在实践中却一直不得不对列强委曲求全,对于列强获得的一系列特权,他早期也予以默认。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巩固共和主义事业,使本民族获得他族的平等对待。遗憾的是,素以“民主”“共和”标榜的西方列强,对于孙中山的事业一直保持冷漠,有时甚至是敌视。在1923年“关余”事件中,列强甚至采用武力威胁孙中山的南方政府,这使他无比绝望和愤怒。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断然抛弃了从前的温和民族主义对外政策,走上了激进民族主义之路,最终找到了国际上真正“平等待我”之民族一苏俄,这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思想转变,也可以说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摘编自高艳萍《略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毛泽东不仅仅从民族实体的层面继承了儒家思想中的传统民族观,更重要的是从本质上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民族共同意识”也完全继承并发扬光大。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始终秉持着“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起来……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的理念,而到了建国后特别是1966年苏共二十三大召开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毛泽东由起初接受中苏合作转变为后来坚决反对将苏联共产党的决议绝对化和普遍化,提倡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的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强调了中华民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此后在处理中美建交及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上,也继续坚持和发展这一原则,对于处理现今所遇到的国际关系问题和国内民族问题依然具有极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摘编自刘晓龙《试论毛泽东的民族主义思想及其超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转变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思想演变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30年代起,“大觉醒”运动在北美兴起,基督教各派共同呼吁消除各殖民地之间“不幸的误解和隔阂”,谋求“和平、友善和仁爱”。英法七年战争以后,英国改变了对北美的土地、驻军、征税和宗教等政策,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不满与愤怒。对茶税的抵制造成了对茶的反感,咖啡被加冕为北美“早餐桌上的王”,社会习俗也随着改变。潘恩的《常识》在1776年再版了25次,以“大众化的文字,彻底改变了殖民地”。《独立宣言》“燃烧起黑人求解放的热望”,他们踊跃投入到“美国人民反对英国强盗们的战争”。但约翰·亚当斯也指出,在独立战争开始时,仍有三分之一的北美人效忠英国。

——摘编自谢丰斋《美利坚民族意识形成的历史探讨》等

材料二   20世纪初,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尊黄”思潮。一些杂志印有大幅的“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像”,有些刊物开始使用“黄帝纪元”。《黄帝魂》等出版物宣扬“欲保汉族之生存,必以尊黄帝为急”。辛亥以后,“排满”的“尊黄”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露,人们也逐渐从“汉族中心”的思维模式中走出。1919年孙中山指出,汉族要“与满、蒙、回、藏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首次共同公祭黄帝陵,毛泽东亲笔撰写《祭黄帝陵文》,慷慨宣言:“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摘编自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利坚民族意识形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尊黄”思潮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知。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显然,自在存在的中华民族是与传统的帝国体系是相适应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帝国体系的产物。辛亥革命在结束中国传统帝制的同时,也把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放在了中国社会面前,即如何在帝国体系解体之后,把多元的民族在新的政治体系下,重新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中国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还是以毛泽东为代表

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坚持这样的基本国家建设理念:将民族国家建设与民主共和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基于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而形成的统一的中华民族,是中国社会建立共和国的内在基础;而共和国建设和发展的一个基本使命,就是通过国家整合将中华民族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成为具有整体自觉的中华民族。

——摘编自付春《从帝国体系到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9-2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近代世界“民族主义”的开端。法国大革命第一次提出“自由”“平等”“博爱”三大口号,并发表了《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后,民族自治、民族统一、民族个性等公民观念在欧洲得到传播和强化,以公民权和人权的理念取代了传统封建王国的效忠、等级观念,建立了“民主”的“民族一国家”。由此,“民族主义”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扩散、嬗变,形成后来几百年的民族主义浪潮,建立了许多“民族一国家”,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摘编自珠飒《近代“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探析》

材料二   晚清以来一百多年间,中国始终呈乱象,似乎没有什么思想观念可以一以贯之。各种思想呈现出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可谓名副其实的“思潮”:潮过即落。但若仔细剖析各类思潮,仍能看出背后一条线,虽不十分明显,却不绝如缕贯穿其间。这条线正是民族主义。如果将晚清以来各种激进与保守、改良与革命的思潮条分缕析,都可以发现其所包含的民族主义关怀,故都可视为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

——摘编自罗厚立《从思想史视角看近代中国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内容并举例说明其在不同地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特点。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国主义的简义就是忠诚的热爱自己的祖国,即在遭到外族的压迫与侵略时从言论和行动.上进行坚决的抵制,积极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但是,近代中国与近代以前的处境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近代的入侵者与以往的入侵者大不相同了,它们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中国的侵略,是生产技术发达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的进攻,同它们的战争,不只是单一的军事战争,它还赖于经济战争。为了战胜它们,就有个向它们学习一向敌人学习的严峻任务。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之所以给后继者有较大启迪,因为它是时代脉搏的跳动,林则徐之所以成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地方就在此。历史的脚步,告诉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这一基本要求下,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眼光和心思,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围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爱国”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