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主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包括君主认同、王朝认同与文明认同三个方面。其中,君主认同是指对在位专制君主的认同;王朝认同是指对维系君主统系世代相承的王朝的认同;文明认同是指对超越具体王朝而始终存在的政治文明共同体一中国的认同。这三者是古代中国国家认同的构成要素,也是考察古代中国国家认同的基本视角。

——摘编自张禄佳、郑流爱《国家认同:一种教材分析的视角》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是在紧迫的民族危机下进行的。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国人从开始接受“民族国家”而不是某一个家族的“天下国家”开始,逐步吸收西方的民族国家概念,民族国家意识逐步觉醒,直到将民族国家认同变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表现出惊人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

——摘编自余洋《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派的民族国家认同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国家认同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近代中国国家认同思想内涵转变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现实,从“发展历程”“现时价值”等角度,谈谈你对“国家认同”的认识。
2023-01-0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华夷之辨,又称“夷夏之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有一个演变过程。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强调华夏诸国是同胞兄弟,夷狄是外族。到春秋中后期,“华夷之辨”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以文明与野蛮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华夷的观点。“华夷之辨”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大国争霸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华夷的融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洋务运动打破了传统的“华夷之别”的世界观,承认“夷狄”却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不符不如夷”,中国不能拘泥于祖宗之成法,而应循用西洋之法以求逐渐富强,否则中国永远处于落后挨打的地步。这种交替进化的历史观,朦胧地看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洋溢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章开沅、朱英《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的发展变化,指出这种观念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华夷”世界观的新特点。
2022-12-09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西欧最初的民族主义以反对分裂、鼓吹统一,反对教权、尊奉王权为主要内容,提出建立民族国家的要求,可以称之为“民族国家主义”。民族国家主义首先是以理论的形式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运动中出现的。卢梭以民主及共和理论为基础的民族主义思想富有建设性,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激发出全体法国人高昂的爱国热情,显示出巨大的革命意义,可以称之为“民主民族主义”。19世纪上半期,民族主义从意识形态领域进入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政治领域,争取民主和民族平等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欧洲几乎所有处于政治分裂状态或异族压迫下的民族都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

——摘编自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日益深重的民族压迫,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不仅加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融合,也激起了中华民族誓死抗击外族入侵,争取民族独立的决心和信心,促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民族国家在中国一步步地建立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国家成为了人民的国家,国家获得了全民族的认同。这样的国家,已经是标准的民族国家了。

——摘编自周平《论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发展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1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观念,他认为“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派迅速放弃了他们早先提出的“驱除鞑虏”的主张,而主张“五族共和”,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列宁的民族自决理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决是指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后,《义勇军进行曲》问世,“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的悲愤歌声,极大地激发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1939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专门论述了“中华民族”,说明“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动员少数民族参加革命,一直以各民族“自决”相号召,毛泽东认为这一口号已失去了意义,要“团结中华各民族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为争取中华民族自决权而斗争。在统一的国家之下,少数民族“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整体力量用语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最强音。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的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并分析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觉醒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的基本内涵,并说明其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国家认同建构是国家建设的核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的国家认同由三个层面构成。第一个层面是体观于对在住君主的忠诚,忠君与报国差不多是等同的概念。第二个层面,聚焦于君主专制的王朝,王朝在则国事在,王朝亡则国家亡。然后王朝总有兴有亡,但它们在时间上前后连续,于是出现一个超越王朝的政治共同体视为——“中国”,这是第三个层面。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一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材料二 近代以降,传统的国家与民族认问观念受到挑战,得以重构。这一重构主要表现为:

其一,新的主权国家认同意识的构建,人们开始由过去认为中国是世界中心转向接受中国只是世界主权国家体系中的一页:其二,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构建,从以华夏民族为“天下”中心的民族文化优越观念转变为接受世界各民族平等的观念。

——摘编自率禺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表达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家国情怀,构建了对中国人民最具普遍意义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摘煸自韩震《中国梦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认同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国家认同观念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利于构建国家认同的举措。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的民族主义是在封建社会的母胎中孕育而生的。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和对外竞争、扩张的逐步展开,迫切需要获得相应区域范围内政治力量的保护,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物质的生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精神的生产也将如影随形。在相互交往中,人们的忠诚对象由神圣的天国转为世俗的人间,人们开始认识、发现生存于其中的民族共同体,民族情感更为增长。人们在随后批判封建王朝国家的斗争中,还产生了民族国家即“祖国”意识,表达出对民族国家的热爱。近代民族主义作为理性的政治观念,为民族国家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政治价值和观念符号。

——摘编自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材料二   民族主义思潮源自近代西方历史文化语境,其在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成为思想家们忠诚信仰的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以来,民族主义在西方逐渐成为具有侵略性的进攻武器,而中国则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提出按照军队操法重塑国魂,强调国家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

——摘编自郭建民《民族主义的近代中国化:过程、特征与类型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并综合材料谈谈从近代中西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巾得出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古代儒家论述的“天下”,其实往往关键在“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随着核心区域逐渐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渐融入中国,而渐渐膨胀的中国拥有了更遥远的四夷,人们口中的“天下”,有时候指的是“中国”,有时候则包括了“中国”和“四夷”。汉代之后特别是到了隋唐,“天下”越来越兼带“中国”与“四夷”。此后,在“天下”观念里始终有“内”“外”的区别,有“华”“夷"的不同,也有“尊”“卑”的差异。

——据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材料二   在近代以前的中国,国家认同主要发生在官僚群体和读书人中间。国家认同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对专制君主的忠诚,聚焦于某一姓的君主系统的王朝。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近代民族国家观念传入中国。19世纪晚期孙中山等人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随着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运动的推进,“中华民族”“中国”和“国民”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情况下,国家难以统一,使得国家认同主要体现为国族认同,即中华民族认同。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国族认同达到高潮,在知识界掀起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大讨论,傅斯年指出“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这一时期,知识界、政界甚至全民的参与使国家认同得到全面推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国家构建主体迅速转变,开启了国家认同的新篇章,实现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朝鲜战争、苏联屯兵边境,极大的战争威胁与边疆局部冲突都成为国家认同提升的动力。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成效显著,社会开放,国家认同感迅速提升。近年来,“中国崛起”振奋人心,“中国”得到世界的认同反过来也强化了国家认同。

——摘编自贺东航、谢伟民《中国国家认同的历程与制约因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国家认同的变化趋势。请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推动国家认同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国家认同发展的意义。
2021-05-08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从华夏族到中华民族的转变,反映了我国民族意识的不断传承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是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政治共同体。至迟从西周开始,华夏已形成拥有天下共主的政治结构。周天子是华夏共同认可的最高统治者,其下统辖有姬姓以及姜姓、任姓、姒姓等贵族,他们以周王室为核心,通过血缘、联姻等纽带凝聚成一体。……随着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华夏内部产生了共有的礼乐文明。同时,作为华夏文化代表的乐亦具有不同地域和人群的文化相融合的特征。

——摘编自李渊《论先秦时期夷狄认同华夏的观念》

材料二   近代,中华民族在争取民族站立、崛起以及由传统的“天下观”向近代的“世界观”转变的过程中,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的建构为中华民族认同的彰显埋下了民族自觉的种子。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运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念分析中国社会的具体国情,并在危机关头始终站在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前沿,用实际行动激起各民族潜在的内聚性和向心力,促进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摘编自王秀娟《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刍议》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华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因素,并简析该意识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政治领域的深远影响。
2021-12-01更新 | 201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晚清社会经历了从传统“华夷之辨”的“天下”观到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国家认同的增强。

材料一 我国人,非无爱国之性质也,其不知爱国者,由不自知其为国也。中国自古一统,环列皆小蛮夷,无有文物,无有政体,不成其为国,吾亦不以平等之国视之。故吾国数千年来,常处于独立之势,吾民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为之为国。既无国矣,何爱之可云?今夫国也者,以平等而成;爱也者,以对待而起……故必对于他国,然后知爱吾国。

——摘编自梁启超《爱国论》

材料二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近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结合中国相关史实,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不得摘抄原文、简明扼要,论证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结论要有升华。)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18世纪以后,商业化运作下的著述出版业为市民提供了共同关心的话题,共通的书面语随之形成、普及。自1872年起,福泽谕吉著书立说对国民进行启蒙教育,竭力倡导文明开化,推动和促进了新政府的改革。在国际关系上,他由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推导出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观点,主张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引进近代科学技术成果。在确立民族国家的总体目标上,福泽谕吉强调“爱国”、“报国”等近代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

——摘编自陈秀武《论近代日本国家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   20世纪初,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梁启超认为中国当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大民族危亡”,为此他竖起“满汉一家”、“合族救国”的大旗,提出了合族民族主义思想,试图通过国内各民族之间的联合来实现一致对抗外族入侵的目的。他曾在著作中提到“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梁启超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中说:“吾国之生产力,其涨进实可惊,吾辈不可不尽全力以求新市场,此实今日最紧要之问题也”。

——摘编自郭秀云《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民族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学者福泽谕吉思想产生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民族主义的内涵。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福泽谕吉和梁启超两人思想的共同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