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主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曾在《戊戌政变记》中明确指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有学者研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在20世纪初。就影响而言,随着西方近代启蒙思想不遗余力地被引介,各种启蒙刊物的广泛印行,犹如时人所言:即苏已死之国魂而争存世界,“发明民族主义不为功矣。”究其内容而言,此时民族主义思潮业已超越了戊戌志士尚还恪守的“华夷之辩”,矢志以求的不仅仅是传统士大夫的社稷安危和宗庙覆亡,而是明确地揭示了这一思潮作为近代最具统摄力的意识形态本质特征:也就是欲戢列强鹰瞵鹗视之态,以纾华族豆剖瓜分之祸,唯有发挥本民族种种特性,合其权以为权,合其志以为志,合其力以为力,“当以建民族国家为独一无二之义。”

——摘编自胡成《略论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对边疆事务的构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合理,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2年,美国法国移民克雷夫科尔主张来自西北欧的各个民族通过混血和抛弃祖先的语言与风俗习惯而融化成一个新的民族。在熔炉理论影响下,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挑起了“美国化运动”。当时要求外来移民学英语,放弃原有文化,完全接受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维护移民的权利也成为美国吸引和稳定外来移民、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主张不同价值观的共存、把少数族裔的生活方式看成是合法的,多元文化主义也由此产生。现今美因的印第安人虽有保留地制度,但其自治权仍得不到有效保障,贫困率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英国主流社会对印第安文化的压制和同化思想根深蒂固,少数族裔在经济上不能同工同酬,政治上待遇不平等,在工作、移民、教育及居住等方面的歧视比比皆是。虽然美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族群归类“和“种族识别”、但是宪法不承认民族的群体权利,仍是以公民权代之。

——摘编自雷抓炳装圣愚《如何看仲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旗关用》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在抗战时期便提出要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7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建立第一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又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定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了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被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20052月)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两国对待民族群体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山海经》记载,炎帝为南方之神,蚩尤为九黎的部落酋长,盘古、伏羲的故事为汉族、羌族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黄帝被认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幸明德”。战国时期,七国的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拓跋珪在其昭文中说:“夫刘(邦)承尧统,旷世积德。……《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曾下令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和语言,奖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士族通婚,改汉姓,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等。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原因,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3)结合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并谈谈你对国家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
2022-04-30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近代以来,民族主义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的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的普遍接受和信 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民族主义发端可追溯到宗教改革,在英国清教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中得到发展。其发展 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第一阶段,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一种爱国主义。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的第二个阶段,西欧和北美的民族独立基本实现,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渐 渐转为沙文主义和帝国主义。70年代后,世界政治经济图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资金和技术、商品和劳 务、人员和思想文化跨国界流动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经济国际化和企业网络化,已成为许多国家生活中难 以回避的现实问题,对近代发展而来的民族主义也提出了深刻的挑战。到了80年代,由于受经济因素、意识形态以及宗教情绪的诱发与催化,民族主义又走上了复苏的道路,或者更确切地说,"民族主义不是 在复活,它根本就不曾死。种族偏见也不曾死。这些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势的运动。"

——摘编自百度论文库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 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 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 中国发展中应当避 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万文化正反两面 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民族主义的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族主义与西方民族主义的不同点及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2019-11-0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19年高三上期第一次模拟考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所采取的措施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019-09-12更新 | 198次组卷 | 4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二十世纪6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中国排球队引入世界著名排球教练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意志排球”理念,“严格要求、服从命令、团队精神”植入中国女排思想中。1981年,中国女排夺取第三届世界杯冠军。为庆祝女排夺冠,北大学生欢庆游行,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力崛起的热流。

从女排主力队员发展为主教练的郎平深有体会地说道:中国女排精神是“女排队员在比赛中获得的不仅是冠军,更是而对各种人生不确定时的勇气。”“单靠女排精神不能赢球,这是技术过硬的死磕。技术就是专业。”比赛时“心中有国家,眼中有国家,以国家为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广泛宣传“坚忍不拔、奋力登攀、为祖国荣誉而搏”的“女排精神”。

——摘编自《中国精神视域下的女排精神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女排精神”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弘扬“女排精神”的时代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望”

材料一:近代以来,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开始传人中国,并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1901年梁启超指出:“今目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1903年101个留日的浙江籍学生创办的《浙江潮》开篇即言“今日者民族主义发达之时代也,而中国当其冲,故今日而再不以民族主义提倡于吾国,则吾中国乃真亡矣”孙中山先生也大声疾呼:“堂堂华国,不齿于列邦济济衣冠,被轻于异族”,他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振聋发聩。九一八事变后,空前的民族危机更加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近代日本的有识之士在目晴了西方的崛起和中华帝国的逐渐袁败之后,产生了强烈的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意识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当局利用行政权力建立了国家神道,以天皇崇拜为主体,并为曾为天皇尽力的历代人物设立祭祀的神社,将神社制度纳入国家制度框架内,自上而下强行推广,竭力树立日本人的国家意识,谋求国民的统一及国民与国家的同一性。相对于欧洲的“群众性民族主义”而言,日本近代民族主义属于“官方民族主义”一类。其本质特征是“民族与王朝制帝国的刻意融合”,在“官方民族主义”的引导下,近代日本在明治以后走上了一条对外扩张与侵略的道路

——摘自向《日本近代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官方民族主义的特点,并指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论述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7年6月,在国民政府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的主持下引Y到该会下属的史地、语文两研究会的部分成员前来开会讨论,专门就“表彰民族英雄的议案”发表看法。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研讨,最后决定先将秦始皇等四十人引隹为“民族英雄”特通告全国并征求传记。

附此次表彰民族英雄的名单

——摘编自黄兴涛《民国时期人的观念中,谁才是“民族英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对上述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18-10-04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凯里一中、遵义四中、毕节一中2019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