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主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近代以来,民族主义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的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普遍接受和信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启蒙思想家们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统的民族主义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毫不考虑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剥夺了民众的自由和平等,否认君主是民族和国家的象征,指出只有当臣民成为公民,民族共同体才会存在,祖国才会存在。在启蒙思想指导下,法国大革命爆发,标志着法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尔后的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但是在19世纪后半世纪,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材料二 在冷战结束后不久,民族主义并没有如一些人预期的重要性下降,相反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一方面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加速。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接触空前频繁,国际贸易、资本、劳务、技术等市场已经把全球社会联为一体。但另ー方面冷战时期被压抑的民族问题暴露出来,尤其是在苏联、东欧地区,一些在高压政策下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民族主义诉求,由于苏东剧变造成的失控和动荡,一下子释放出来,民族分离主义活跃。与此同时,以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为表现的民族主义纷纷出现。很显然,这两种背道而驰的趋势势必给21世纪世界带来更多的纷争和冲突。

——摘编自《20世纪的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民族主义形成的背景。说明19世纪前后半个世纪民族主义的发展变化。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这两种背道而驰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和极端民族主义势必给21世纪世界带来更多的纷争和冲突”。
2021-12-1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华夷”现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中国人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他们想象,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茏,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但是,在北宋一切都变化了。民族和国家有了明确的边界,天下缩小成中国,而四夷却成了敌手…在关于“中国”的各种观念和话题里面,我们很可以看到当时人感受,焦虑、紧张的情绪,而这些感受,焦虑、紧张情绪所呈现的一般思想世界,就成了精英观念和经典思想的一个背景与平台,使他们总是在试图证明“中国(宋王国)”的正统性和“文明(汉族文化)”的合理性。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一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材料二   :在对外关系中,整个嘉庆朝,“中国”的使用频率在微弱的增加,鸦片战争前后,“天朝”使用的次数减少,“中国”使用的频度相对增加;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几乎不用。“天朝”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1905年后,“世界”一词的使用次数急剧增加。在1898年超过“万国”,1903年后超过“天下”;与此同时,“国家”和“民族”这两个关键词的使用也超过“天下”。

——据邹明洪冯建勇《从传统天下到近代国家: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一兼论民族国家构筑视野下的中国边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战国到宋代,“华夷”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述其对宋代思想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对外关系中的称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两次“天下观”变化原因的相同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孙中山先生动笔撰写他的民族复兴计划一<实业计划》,分为六大计划:第一计划,筑不封冻之深水大港北方大港于直隶湾;建筑铁路系统,由北方大港以达中国西北极端;移民蒙古、新疆……发山西煤铁矿源,设立制铁、炼钢工厂.第二计划,筑东方大港以使之成为世界级头等商港;整治扬子江水路及河……第三计划,改良广州为一世界港……创立造船厂。第四计划,建设中央、东南、东北、高原铁路系统,扩张西北铁路系统,创立机车、客货车制造厂。第五计划,发展满足个人及家族生活所必需和生活安适所由得的粮食、衣服、居室、汽车及各种运输工具制造、印刷等工业。第六计划,发展采矿工业,包括铁矿、煤矿、油矿、钢矿、特种矿之采取;矿业机器之制造;冶矿机厂之设立。

——摘编自黄自荣(孙中山先生实业思想与民族复兴探微》

材料二   国家民族主义是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以民族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它反映了某个民族国家与其他民族国家以及当今世界的关系,是民族国家生存的基本方式,因而是一种能在国际政治中发生作用和影响的力量和因素。聚合型民族主义主要是指同一地区内各主权国家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寻求合作,即国际政治中的区域一体化现象。

——摘编自张涛华《民族主义与欧洲一体化研究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实业计划》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民族复兴计划不能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国家民族主义和聚合型民族主义在二战后欧洲--体化复兴中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复兴的看法。
2021-11-2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新高考)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战国和古希腊面临相似的历史境地,它们都陷入了内部极度战乱:战乱中都出现了统一运动……大批知识分子为统一运动上下奔走,提出了大量哲学、政治、道德命题。而统一运动的结果不同。希腊形成了亚历山大帝国,仅七年即分裂,其后三大继承者王国内斗100年,被罗马逐一兼并。战国形成了大一统秦王朝,虽14年后崩溃,但很快就再次兴起了大一统汉王朝。秦汉制度被历代王朝所继承,整整组给200余年,相似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不同的文明根性,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是一颗秩序优先,希腊文明的核心要义则是自由优先",两种文明根性塑造了两种不同的道路。

西方不断走向分。从地域上分,从民族上分,从语言上分,其间也有统一的努力,如罗马的努力,基督教的努力。但分的趋势占据主流,最终归结到了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国则不断走向合。从地域上合,从民族上合,从语言上合。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虽然哲学体系差异极大,但有一条共同的底线,即建立统一秩序”。其间也有分离的时期,但合的趋势占主流,造就了中华文明的集体主义根性。

材料二先秦时期,华夏人和异族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它以是否尊重和认同中国的仁义道德与中国文化来作为华夷之辩的标准,不以种族、民族为基础,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为后世多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城邦始终存在希腊人和蛮族的界限。希腊城邦有投票权的公民必须是世代诞生于本地的同族。外邦人无法获得政治权力,更别说成为领袖…….这正是希腊帝国的精髓——内部是民主,外部是殖民;上面是公民,下面是奴隶。这种双重标准的希腊式帝国,是日后欧洲帝国的精神原型与政治模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文明根性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秩序优先”和希腊文明"自由优先"这两种不同核心要义各自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时期“华夷之辨”的内涵及特点。并指出古希腊民族国家思想产生的消极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的边疆政策既各有特色,又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王朝时期的边疆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汉王朝在秦王朝边疆防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边疆防御体系。汉王朝的边防管理体系大致是由障塞亭燧、候望和屯田制度组成……汉王朝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最终将匈奴纳入了汉王朝的管辖之下,设置使匈奴中郎将进行管理。

隋唐两代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间的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唐太宗即位之后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朝发达的中原文化对边疆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向唐王朝派遣子弟求学,以及请求颁赐书籍的记载频频见于史书。对于边疆民族的这些要求,唐王朝一般都是予以满足……这不仅有利于汉文化的传播,而且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文化发展。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1988年,著名学者费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讲演的时候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费孝通先生认为,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渊源,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民族特征,应当承认中华民族统一体之下各民族部分的特殊性,并以此来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

——整理自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Tanner演讲”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特点,指出西汉到唐朝边疆政策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发展的特点并加以阐释。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共同语,可远溯至三千多年前的“雅言”,它以镐京音为标准音。随着改朝换代,雅言的基础方言不断变化,如秦汉时的关中话、唐代的长安话、宋代的汴梁话等,都曾先后为各代之标准音。元代后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明清时期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共同语”被称为“官话”。清末变法维新的思潮中出现了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呼声。“国语”是日本明治维新发明的共同语名称,被学者借用到汉语中。1911年,清政府学部议决了《统一国语办法案》,“官话”退出历史舞台,旨在向士农工商普及的“国语”正式确立。

——摘编自潘佳《普通话的前世今生》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央确定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将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方针确定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改革开放后,中央提出了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目标;1982年,将“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2年,明确了“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推广普通话方针;2000年,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

——摘编自田学军《谱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新篇章》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同语称谓的变化,并分析影响中国共同语发展的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透代以降,情统的国家与民族认问观念受到挑战,得以重构。这一重构主要表现为

其一,新的主机国家认同意识的构建,人们开始由过去认为中国是世界中心村向接堂中国只是世界主权国家体系申的一页:其二,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构建,从以率夏民族为“天下”中心的民族文化优超观念转变为接受世界各民族平等的观念。

——摘编自率禺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实现中华民城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表达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家四情怀,构建了对中国人民最具普遍意义的国家认网和文化认问。

——摘煸自韩震《中国梦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国家认同观念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利于构建国家认同的举措。
2022-12-2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国家认同建构是国家建设的核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的国家认同由三个层面构成。第一个层面是体观于对在住君主的忠诚,忠君与报国差不多是等同的概念。第二个层面,聚焦于君主专制的王朝,王朝在则国事在,王朝亡则国家亡。然后王朝总有兴有亡,但它们在时间上前后连续,于是出现一个超越王朝的政治共同体视为——“中国”,这是第三个层面。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一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材料二 近代以降,传统的国家与民族认问观念受到挑战,得以重构。这一重构主要表现为:

其一,新的主权国家认同意识的构建,人们开始由过去认为中国是世界中心转向接受中国只是世界主权国家体系中的一页:其二,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构建,从以华夏民族为“天下”中心的民族文化优越观念转变为接受世界各民族平等的观念。

——摘编自率禺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表达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家国情怀,构建了对中国人民最具普遍意义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摘煸自韩震《中国梦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认同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国家认同观念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利于构建国家认同的举措。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包括清政府军队里的爱国将士表现得很英勇,浴血搏斗,直至战死疆场。但是,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还处于被动、自发的状态,未形成整体的斗争合力。五四运动不仅有青年学生的参与,广大工人、商人、教师等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取得了运动的初步胜利。中国人民以伟大的觉醒铸刻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烙印。

——摘编自齐卫平《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一次伟大觉醒》

材料二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促使了亚非拉人民的觉醒。战后,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种意识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行动,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20世纪60年代末,新独立的国家已有69个,此后增加到120多个。大批民族国家的独立,造成了帝国主义全球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新兴的民族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与五四运动前的斗争相比,中国人民在五四运动中的斗争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并指出其国际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族觉醒意义的认识。
2022-08-30更新 | 239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10 . 材料一   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民族主义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后半叶,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注:认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德国纳粹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植根于德国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历史原因,更是有着20世纪初期特殊的政治经济现实状况,使得这一理论得以社会化和公开化。它还与法西斯的专制、暴力、恐怖的国家机器和战争手段相结合,实施了反人类、反文明的罪恶行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

——马俊毅《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民族主义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西、葡、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他们为大规模的航海提供了物质的可能。到19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与民族主义也有着一定的关联。19世纪中期之后,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起成为世界三大思想潮流。

——摘编自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
2022-08-21更新 | 208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