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了全球范围内的“扶贫奇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利用行政手段对生产资料进行再分配,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铲断了造成贫困的经济根源,为农民摆脱贫困创造了物质条件。通过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使亿万农民走上合作经济发展道路,建立起以农业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农村公有制经济体制。同时在农村建立“五保”供养制度、储备粮制度等初步的社会救助体系,缓解了农村地区极度贫困的局面。

——摘编自白晋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的贫困问题,致力于解决过往扶贫过程中存在的识别对象不准、后续动力不足、到户困难、机制不顺等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新理念、新战略,形成独特的习近平贫困治理观。

——摘编自李文《习近平贫困治理观的理论渊源与实践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开展扶贫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习近平贫困治理观的时代意义。
2023-10-18更新 | 269次组卷 | 8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德才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硬核提分(二)历史试题
2023·江苏·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对“黄河的事情”亲自挂帅,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治理黄河的重大问题。根据黄河自身的特点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中共中央治黄方针的指导下,提出了“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治黄指导思想。从1950年春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治理黄河的两个阶段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对黄河流域进行从治标到治本的综合治理,遏制了黄河水患。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河南、山东两省各工段上堤的民工共计五万多人,许多包工队都重新整顿劳动组织,并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法,使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所提高。1954年黄河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此后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黄河流域规划,开启了全面的治本工作。

——据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整理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黄河治理开发得到进一步加强。邓小平、陈云等非常关心黄河的治理开发以及水资源利用等问题。1979年7月下旬,邓小平到山东视察。他得知青岛缺水,指挥实施“引黄济青”工程。1989年11月,“引黄济青”工程竣工,青岛市用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解决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重大环境问题进入了法制化轨道。1988年,第一部《黄河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完成,为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20世纪末21世纪初,黄河断流以及黄河受纳的污染物量已超出自身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日益凸显。为此,相关部门从1999年开始对黄河水量进行统一调度。2000年,黄河小浪底枢纽一期工程开始发挥调蓄作用。至2012年,黄河流域的水质总体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水资源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不断深入,其中重要生态敏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断流也未再出现。

——摘编自陈建波《新中国黄河治理的成就及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黄河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治理黄河的新变化及意义。
2023-08-28更新 | 150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卷02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比较侧重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呈现一枝独秀现象。1984年国务院政策要求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未质作为根本目标,积极开展群众冰雪活动,冰雪运动政策由单一目标向双目标进行转化。2015年申办冬奥会成功后,不仅对冰雪运动竞技性、群众参与性有了明确的要求,同时还对冰雪产业、冰雪旅游等进行要求,冰雪运动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

——摘编自《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政策70年演进:历程、特征与趋势》

材料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也给当代体育文化构建指明了方向。通过重新界定体育价值,利用多元手段去泡沫繁荣,构建国内各阶层的体育自信力和文化自信力是构建体育价值的基本出发点。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为根基,基于历史和现实,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避免被西方虚无主义等价值观念侵蚀;强调体育文化之本质,弘扬中华体育文化之精神,培育大国竞技体育之自信等手段可以改变目前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负向趋势,促其正向发展。

——摘编自王俊鹏、谭延敏《文化场域理论视角下的新时代中国体育文化构建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冰雪运动70年政策演进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中国体育文化构建的意义。
2023-04-1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近些年来,一批批聚焦人民之所想的电视剧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山海情》再现扶贫故事;《小欢喜》演绎家长里短;《大江大河》讲述改革发展;《人世间》书写时代沉浮。这些电视剧的脱颖而出说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坚持(     
A.以市场经济为指导B.与国际化视野相接轨
C.以为人民服务为导向D.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2·湖南衡阳·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公共危机主要来自于灾荒。……“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和“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等贯穿于历代救荒思想之中。我国古代报灾制度始于秦汉时期,发生灾荒时,地方官吏必须如实上报灾情,逐级上报、直至中央。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认为人事能影响天意,从商代的巫术救灾,到西周开始重视灾后救助,再到春秋战国之后积极防灾减灾,体现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昂扬精神,认识到救灾成效取决于政府与社会应对是否得当,强调“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摘编自夏一雪、郭其云《我国古代公共危机应急救援的历史经验与有益启示》

材料二   近代西方国家在面对公共安全时,除了政府的积极引导外,民众个人表现出了极为突出的个体自律、自我约束和个人的主动参与。西方文化建立在科学和法律两大基础之上,这种行为文化可追溯到犹太教“摩西十诫”两千多年来对西方人的主流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影响力。它表现为对安全规章和安全制度遵守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人们普遍关心的是,自己是否处在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中,其心态可以描述为是一种主动的“我要安全”。日本家庭每年都进行紧急逃生演练,日本人每到一处新的环境,首先观察默记紧急出口位置。美国和日本的行人与司机已经形成一种自觉,哪怕在没有车辆行人和交警的情况下,行人与司机也遵守交通灯的指挥。

——摘编自王兆善《中西方生命价值认识与安全文化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社会处理公共危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在面对公共安全问题时的特点及其原因。
2022-06-04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辽宁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2022·河北沧州·二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晚期的粮食储备类型较古代增加了官民共储,即有官储、民储、官民共储三种类型,储存粮食的仓库也随之命名为官仓、民仓和官民共办仓。官仓包括常平仓、京仓、漕粮转运仓及营仓等仓库。其中常平仓设在各直省州县,储粮来源于采买、捐纳与截留,发挥着平抑粮价、灾年赈恤的作用,京仓(共17所)主要储存朝廷直接掌管的皇粮,漕粮转运仓(共7所)承担着转运各省运京漕粮的任务;营仓是为边防官军提供粮食供应而设的粮仓。民储和官民共储是指采用社仓、义仓等仓库储粮的行为。社仓设于乡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政府干预与监督,储粮一般来源于民间自行输入。为鼓励民间输入粮食,各地制定了通过免差役、给匾、给顶戴、给花红等方式给予民间捐谷者奖励的办法;义仓为市镇的民办民管粮仓,直隶、山西、江苏、江西等省比较普遍。

——摘编自费佐兰、余志刚《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晚期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晚期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影响。
2022-05-27更新 | 157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9年,赢得日俄战争胜利的日本人为了巩固其在“南满”的统治,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实施了城市“电气铁道"筹建计划早期有轨电车有1921年生产的带空气制动器的“41型",有19255月生产的带转向架的“301型”,还有19286月生产的“满铁”。白色电车专供外国人乘坐,中国人只能乘坐红色低级“劳工车”——侵略者将现代交通的文明成果带到这座城市的同时,也将殖民地的耻导深深地烙在大连人民的心里。

——摘编自老海《大连百年有轨电车》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大连市交通公司的带领下,大连有轨电车得到了大规模修复和发展。20世纪5060年代是大连有轨电车发展的巅峰时期,总长48.9千米,车辆144台,职工5000余人,日均客运量45.33万人次。所有市民均可乘坐,为人津津乐道。大连有轨电车成为当时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据《大连公交110周年》等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大连电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大连电车服务恢复与发展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在太祖时期就设有常平仓、广惠仓等,遇到灾荒之年可开仓赈济。……地震后会导致山崩、决堤等一系列灾难,宋廷为清理震后杂物及兴修工程,遂招募灾民中的壮年参加工程建设或挑选壮年入伍,给予一定的补偿。“或放令前去别州,或相度判给与民田……”,如孙子秀知金坛县时,“淮民流入以万计”,孙“赈济抚恤,树庐舍,括田使耕。”孝宗隆兴元年成都地震,“诏令医官局于见赈济去处每处差医官二员,将病患之人诊视医治,所需药物从和剂局取拨。”“治平中,河北地震,民乏粟,率贱卖耕牛以苟朝夕,涣在澶。尽发公钱买之,明年,民无牛耕,价增十倍,涣复出所市牛,以充直与民,涣民赖不失业。”

——摘编自张釜《宋代地震灾害及其救治措施》

材料二   民间救助是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兴起的。从救助活动主体来看,参与城市民间救助的成员涉及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众多社会群体。……相对而言,作为市民阶层主体的工商群体最值得关注。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固然与传统施恩思想和官方政策的鼓励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

——摘编自陈光灿《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官方赈济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救助兴起的背景和作用。
2022-05-2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766年至1937年,我国水、旱、蝗、雹、风、疫、地震、霜、雪等灾害共计5258次,平均每六个月便有一次灾荒。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灾害都日益趋于普遍化。各种灾害相互之间本来就有关联,如大旱后,常有疫病等。如果防治疏忽,各种灾害的连续发生势必难以避免,其危害也更大。灾荒的积累性表现几乎是我国所特有的。古代中国的灾荒周期极短……每次巨灾后,从没有补救的良术,不仅致病的弱点没有消除,而且每次巨创后,元气愈伤,防灾的设备愈废,以致灾荒的周期循环愈速,规模也更加扩大。……灾荒严重发展的最主要结果……不外乎人口的流移死亡、农民的暴动和异族的入侵……破坏已有繁荣。历代王朝在治理灾荒的理念、方法上或因消极的天命论而采用巫术祈禳,或因不可实证的“天人感应”论而将治物治世并举,或因纯粹的唯物论而积极应对。一部救灾史就是国民应对自然之经验教训积累的历史,此间的经验教训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推动历史发展、构建生命绵延的丰富智慧。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

材料二

序号对灾荒的认识出处
庚戌卜贞,帝其降堇。……今三月帝命多雨《殷墟书契前编》
沟渎遂于隘,障水安其藏《管子立政》
宋吕东莱曰:荒政始于黎民阻饥……凶荒之岁,为符信发粟,赈饥而已《文献通考》
(明代官员钟化民认为)今遭灾荒,辄抑给于内帑,此一时权宜之计,岂百年经久之规裁?惟以本乡所出,积于本乡;以百姓所余,散于百姓。……且令各府、州、县掌印官,每堡各立义仓一所。……此乃积于粒米狼戾之时,比之劝借于田园荒芜之后,难易殊矣《钦定康济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灾荒的特征并说明灾荒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献中所体现的救荒思想并做简要评论。
2022-05-0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模拟历史演练卷(辽宁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摘编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教版)第80页

材料二   1627年,法国图书馆学者加布里埃尔洛代在《建立图书馆之倡议》里提出,要在民众中获得巨大声望、没有哪种方式比建藏书丰富、规模宏大的图书馆更保险。这正是近代早期国家图书馆兴起的缘由……

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此后,公共图书馆得以稳步发展,并逐步消除了对读者经济状况、身份等诸多限制。

——摘编自梁跃天《近代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兴起》

材料三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摘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教版)第80页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近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如果你是一名地方公共图书馆的馆长,如何规划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