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悲田养病坊是设置于寺院、专门收养贫病孤老者的机构。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些笃信佛教的皇帝、贵族等设立了专门的救济赡养机构。大业年间(605—617年)有的佛寺设置“普福田业”、“造福处”等机构以施舍贫病之人。武周末期,寺院中病坊数量增多,政府遂设置悲田使管理其事务,但具体事务仍由寺院主持。玄宗时期,宰相宋璟认为,病坊“骤聚无名之人......实恐逃逋为薮,隐没成奸”,故请求罢去悲田使,对于病坊中收容的病患之人,“分付其家”,但玄宗未批准。734年,玄宗下诏“禁京城乞丐,悉令病坊收管,官置本钱收利给之”。但是这些钱并不是用于病人日常生活开支,而是作为紧急备用金,只要天气许可,病人必须外出自谋饭食。宋代“安济坊”;元明“惠民药局”和清“养济院”等机构都多多少少地仿效了唐代病坊。

——摘编自张志云《唐代悲田养病坊初探》

材料二 古时,人们常用“疠”来代指传染病。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手握着随时可令瘟疫流行大权的“西王母”的记载。此外《山海经》还记载了熏草等药物。周代设有专门禳除疠疫的巫祝,专门负责清扫道路的"野庐氏"。《礼记》中也有“日五盥”的记载。人们还通过举行“傩”仪式来驱除带来疫病的鬼。到了秦朝,法律规定“疠者有韋(罪),定杀”,“当迁疠迁所处之;或曰当迁迁所定杀”。秦律对“弃灰于道者”也要给予一定的刑罚。汉代的皇帝常在疫情严重时下达“罪己诏”,以求上天的原谅。汉代还通过制定法律将其大力推行“休沐”。《晋书》中还有“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的规定。到了隋唐时期,还出现了慈善性质的专门收治麻风病人的“疠人坊”。此外,中国古代各朝还有专门负责天文观测的机构,如秦朝的太史令、唐朝的太史局等通过对天象的观测对疫病进行预测。

——摘编自董维《中国古代卫生防疫思想变迁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悲田院形成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防疫的主要措施及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疾病防治的认识。
2020-06-0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东西方思想文明在对话中相互碰撞融合,推动着思想文明不断地丰富、发展、多元化。仔细阅读以下几个研究主题,回答相关问题。
【主题一:早期东西方思想文明的“遥相呼应”】

材料一   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

人物观点
荀子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彼特拉克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主题二:孟氏学说的“墙里开花墙外先香”】

材料二   孟德斯鸠的政治学说“墙外先香”(最先实践于美国),源于它的适用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作支撑。在与英美模式相似的商品经济与社会文化可以亲和的社会,它的学说相对可以实现。相反在社会历史文化专制土壤深厚,商品经济还没有建立的国家里,想通过激进的革命来对社会进行改造,而离权力约束和制衡的道路会更远,中国辛亥革命宪政之路没走通便是绝佳的例证。

——摘编自尹志学:《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历史反思与现实启示》


【主题三:近代东西方思想文明碰撞与中国化】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他们的实践活动既与时代的脉搏相吻合,也将文明本土化的层次与境界提升了许多。

——文池《思想的灵光》


(1)材料一中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分别反映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所述最先实践于美国的是孟德斯鸠的哪一思想主张?请用材料二的观点分析辛亥革命宪政之路没有走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实践活动的特点。
2021-01-0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教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教助贫户,并设立“纳业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

材料二 光绪初年以前,民间灾赈几乎都是局限于本地,即由灾区本地的钟富救济本地的贫民。光绪初年,庆西、河南瀑发了历史罕见的大早突,从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79年,历时三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波及江苏北、安北部、江西东部、四川北部。面对大量涌入的灾民,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父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谢家福等著名的社会济人士,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济机构,在山东、苏淞、河南、山西各地开展救济,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绘制了《河南奇荒铁泪图》进行宣传,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

——摘编自余《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技济》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救助与古代社会助相比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根”,对症下药,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者市县乡村五坂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我们坚持分类策,国人因她策,因赏国原因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状贫脱贫,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乡村是宋代地主阶级士大夫在社会变迁面前提出的挽救社会危机的基本建制,其途径就是通过士大夫自觉地义务地在乡村建立起开展思想教化的组织或机构, 向全体民众宣传传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陕西蓝田的吕大临、吕大防兄弟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首先创立了吕氏乡约。该乡约规定:“在地方上推举年高德劭者一人为都约正,另外推举两位有学行者为约副。每月另选一人为直月。”年高有德、堪身体力行之人是被推举为乡约正副的基本条件,即声望和学识是乡约凝聚力形成的基本要求,其主要任务是扬善惩恶,对乡里社会实行教化,在乡里社会提倡互敬互爱、患难与共的淳朴社会风气。这本是过去历朝乡里制度所一贯坚持的宗旨,汉代至唐代的三老教化属于官方控制,但到了宋代,这一任务却日渐转由吕氏乡约这样的民间组织加以执行。

——摘编自王日根《论明清乡约属性与职能的变迁》

材料二 民国初期,山西乡村政权组织的建置十分混乱,经济发展能力也日渐枯竭,因此阎锡山执政之初,在山西乡村进行新“村制”的探索。他认为,“大凡世界各国,其行政网愈密者,其政治愈良好、愈进步……意欲由行政网不漏一村入手,一村不能漏然后再做到不漏一家而一人。网能密到此处,方有政治可言”。第一个阶段自1917年9月至 1922年3月,是“官治提倡村制之时代”,山西省公署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编村的幸程、条例等,并成立专门的机构自上而下推行新“村制”;第二个阶段是1922年3月至1928年,是 “村民自办村政之时代”,山西省公署设立了专门的考核机构——村政处,以行政力量促进新“村制”在各地的具体落实。经过不断完善,阎锡山用来实施“村政”的组织机构,由省起至乡村的邻,共建立起九级行政管理组织,即省署一村政处一禁烟股、考核股、总务股一区一县一段一编村一闾一邻一居民(另加村范委员),经过十多年的探索,阎锡山终于取得了将国家行政管理网络直接延伸到乡村社会的初步成功。

——摘编自马义平《近代山西社会秩序再构与权威重塑一一以民国初期山西新“村制”为例》

材料三 2014年9月召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指出,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管理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山西新“村制”与宋代乡约管理制度的不同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培育当代新乡贤的条件。
2019-12-26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秦汉时的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到唐宋时期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官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到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官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晚清剧烈的社会动乱,导致传统官役制下地方社会秩序难以维系,许多地方逐渐兴举绅董制。与保甲、里甲以及乡约不同的是,绅董是享有薪酬的职位。且地方绅董的治理权属远超乎其上,“地方学务、卫生事务、道路工程、农公实业、慈善事业、公营事业、地方经济……皆归绅董办理”。但绅董治理模式并不是朝廷典章制度意义上的规范体系,而是依存于地方特定情景而变通运行的一个机制。

——据王先明《绅董与晚清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历史变动》

材料三   在20世纪60年代时,浙江省枫桥镇干部创造了“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维持良好治安的“枫桥经验”,1963年毛泽东同志也亲笔批复要各地效仿,试点推广。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枫桥经验”也不断自我提升,成为了现代社会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坚持以群众为基础路线,维护社会的稳定治安,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社会治理正处于优化阶段,可以将其与“枫桥经验”相结合,推动基层社会良性治理的步伐。

                                 ——据刘任平《借鉴“枫桥经验”实现基层社会良性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演变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绅董制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枫桥经验”对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有何启示。
2019-12-28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12月)文综历史试题
6 . 民以食为天,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市经济相当发达,餐饮业也随之繁荣起来。饮食业的繁荣呼唤监管政策同步     发展,为此,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宋刑统》全文照录唐律条文,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并配合禁榷(买卖)品专管制度,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同时,为了规范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非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明文规定,对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产生了一定效果。                                     

—— 摘编自潘荣华、杨芳《我国古代食品卫生监管经验与启示》

材料二  19494月到19502月,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动了猖狂的进攻。在   银元之战中,人民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手段,稳定了金融秩序。不法投机商又将目标转向粮食、棉纱、布匹和煤炭,不仅大量囤积货物,而且拼命抢购,造成广大群众生计困难,怨声载道。毛泽东同周恩来、陈云等紧急商量,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集中调运一批大米、棉花和布匹,由中央财经委员会直接掌握。1125日,当市场物价达到高峰时,中央政府一声令下,大量物资像潮水一样涌入市场。连续抛售10天后,粮、棉、布等商品的价格急剧跌落,投机商们纷纷亏本破产。这场米棉之战后,投机商人元气大伤,再也形不成气候了。毛主席后来认为,这两场战役        其深远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                                                     

—— 摘编自刘统《战上海》

材料三   20184月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冲击等影响,今年猪肉供应相对偏紧,价格上涨较快。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印发,从促进生产、加快恢复、加强生猪产销监测、完善市场调控机制等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要求,相关部门都出台了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201991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中央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2)材料二中的两场经济战役中,中央政府采取的手段有何变化,毛主席为何有以上评价?
(3)材料三中针对猪肉涨价,中央政府采取的应对手段与六七十年代相比有何变化,理论依据是什么?从上述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020-03-0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二)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明代提出“极贫之民便赈来,次贫之民便赈钱”…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揭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光绪初年以前,民间灾赈几乎都是局限于本地,即由灾区本地的钟富救济本地的贫民。从1877年爆发旱灾,一直持续到1879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减及大江南北……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父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济机构,……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绘制了《河南奇荒铁泪图》进行宣传,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

——摘编自余《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技济》

材料三: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根”,对症下药,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者市县乡村五坂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我们坚持分类策,国人因她策,因赏国原因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救助与古代社会救助相比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时期的防灾救灾 思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李鸿章在《治河办法十条》中提出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采用中国传统治河方法,兴修水利。但他拒绝采纳比利时工程师卢法尔提出的种种采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治河的建议。郑观应在《备荒裕农议》中指出:“应仿照德、日、法等国,实行农业保险、备荒储蓄法。”针对社会上“贫民之多”的状况,郑观应认为当务之急“宜官绅合力,令世家、贵族、富户、殷商酌量捐资,广为收恤,城市乡落遍立善堂”,定立章程,做到有章可循。孙中山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中指出,一切灾害的原因都是由于贪污,除非在行政的体系中造成一个根本的改变,局部的和逐步的改革都是无望的。

——摘编自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

材料二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辖区内各根据地各种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极大地影响了各根据地的正常生产生活。面对困难,中共中央和根据地政府领导广大军民积极救灾,依靠群众,生产自救,战胜灾荒并渡过难关。太行边区政府减免受灾严重地区公粮675万斤,从敌占区购回3150万斤粮食,严格限制可供灾民充饥的各种杂粮及干果出口,并努力组织灾民就地参加救灾活动,组织部分人迁移出去,开荒种地,安家落户。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创办义赈,在自愿乐施原则下进行募捐,给外来灾民分配土地及房屋并协助解决生产工具,减少或免除义务劳动负担,免纳二至五年的土地税。晋察冀边区政府在各地设立了灾民工作介绍所、妇女儿童收容所等安置无家可归的灾民,介绍灾民参加工作和参加部队,组织灾民生产小组,尽一切可能使他们得到生活安置。

——摘编自文姚丽《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救灾政策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防灾救灾的思想主张,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抗灾救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医疗资源贫乏,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沿海地区。194911月,卫生部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传染病、交通检疫、环境、食品、学校与劳动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工作。1952年,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掀起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血吸虫病、黑热病、鼠疫、麻风病等得到有效治理。之后,逐步组建了包括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体系。60年代中期,城市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所)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形成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均集预防、医疗、保健于一体。197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69732个,专业医院9293个,卫生技术人员2463931人,中医院与中医院校广泛建立。

——摘编自李玉荣《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卫生事业》

材料二   1911年国民健康保险法》规定工人参保由工人、雇主和政府共同出资,参保工人可免费接受全科医生诊疗。二战期间,战时医疗服务体系提供的免费诊疗范围扩展适用于遭空袭的伤员、服务业人员、生产军需产品的工人、特定的慢性疾病患者,最终适用于战时所有行业的工人和其他需接受医院治疗的人。《1946年国民医疗服务法》强调卫生大臣有责任促进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据此建立了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了大区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医疗机构管理,地方卫生当局负责地方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全科医生服务管理。

——摘编自李鸻《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行政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新中国与英国医疗卫生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二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医疗卫生成就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湘鄂西等根据地发生大水灾,“房屋倾坍,室如悬罄”。党和苏维埃政府设立粥厂救济;开展节约粮食的活动“党政机关每天两餐稀饭一餐干饭,军事机关一餐稀饭两餐干饭”、“红军游击队员生活费”减半;动员群众、机关人员、红军修堤凿沟开河,不到三年便修建了万余座水利工程,形成了“年成丰熟笑眯眯”的局面。1934年,中央苏区受“先水后旱之灾”,面对严峻的形势,政府广泛发动群众,推行工具统一使用和劳动力相互调剂的策略,结果农业收成“比去年增加一成”,瑞金等重灾区“虽然无很大增加,但也没有减少生产”。

——摘编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生产救灾活动》

材料二   俄罗斯政府一向重视灾害治理,他们在中学开设安全和逃生课程,有计划地向居民企传安全防范和自段知识,建立了全俄急救和医学中心等医疗和教育机构。在联邦紧急状态预防和响应统一国家体系形成的基上,提出了国家和地方应急管理责任分享制。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与财产权,在法规中特别强调当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后,某些权力和自由将受到必要的限制。……为防范危机期间因出现“泄密”报道而破坏政府方案的效力。避免不当报道对人心的拢乱,政府对媒体的职责做出了法律规范,以确保紧急状况发生时,媒体能起到协助政府与社会沟通、稳定社会情绪、缓解紧张状态的作用。鉴于救灾部门使命与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的相似性,俄还与美国建立了防救灾的合作关系、并同北约取得了相关合作的直接联系。

——摘编自游志斌《俄罗斯的防救灾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革命根据地灾害治理措施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党和苏维埃政府相比。俄罗斯在灾害防治措施上的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