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二   如表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词语的使用频率变化。

年代“天朝”使用频率“中国”使用频率
道光最初10年50余次不满10次
道光十六年(1836年
四月至十七年四月
6次5次
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6次14次
咸丰《筹办夷务始末》前五卷约5次逐渐取代天朝
光绪几乎不用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内外称呼词语的变化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一王朝在与外荠发生关系时的一种特殊外交行为,朝贡外交的实质是名义上的宗主认同外交,目的是要造就“四夷顺而天下宁”,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盘世。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宣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明朝即规定:“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朝贡体系在千余年时间里能够如此顺畅的运转,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相对强盛的古代中国拥有巨大的软实力的影响,强大的古代中国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深深的吸引着周边地区和国家。

——王云超《中国古代朝贡外交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材料二 晚清政府在西方各国坚船利地的胁迫及洋务派的推波助下,其涉外机构逐渐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转变。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使英。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在此过程中,清政府步履艰难,但从传统的礼部,理藩院到1861年总理衙门,再到1901年外务部的建立,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观难历程,清政府终于实现了中央外交机构的近代化。

——杨云《清政府中央外交机构的变迁》


(2)依据材料二,指出晚清近代外交兴起的背景,指出面对外交困境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并加以评述。
2019-08-2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