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隋唐 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对表中信息解释合理的是(  )
A.古代中外之间交流具有双向性B.古代中外间交流以技术为主导
C.海外贸易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D.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对象是邻国
2020-06-02更新 | 391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2月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华民国成立当天,伍廷芳以外交总长名义向外申明:在租界收回以前,须按照规则维护租界秩序,保护中外利益。次日孙中山也表示,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条约“均认为有效”。孙、伍二人这样做意在
A.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B.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华民国的承认
C.继续充当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争取列强保护他们的私利
4 . 从广州十三行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起,清朝规定通商口岸只限广州一处,对外贸易又为公行所垄断。公行不但负责输入货物的评价及买卖,而且成为清政府与外商的传递机关。凡货物的纳税、报关,均须由它经手;外商向中国政府陈诉,亦须由它代呈,否则,清政府不予受理。清政府对于外人的生活行动,也责令公行监督。于是,公行成为一种特殊机关,它既具有商业的职能,又具有政治、外交的职能。

——摘编自朱杰勤、黄邦和《中外关系史辞典》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以1861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为起点。这一机构总揽外交(对外交涉:如教案、出使之类)以及同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制造、矿物、交通、海防、边务等各方面大权。在此之前中国以礼部和理藩院为主,分别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这种机构体现了天朝体制居中驭外的命意,本身就以上国与夷狄之间不平等为前提。但是,新来的外国人用大炮两次向中国说明,他们不是贡使。于是中外交往的机构不得不因此而改变。当其时,君臣朝野之间,往往视之为不祥之物,终晚清之世,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任事于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广州十三行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广州十三行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变化所体现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B.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
C.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D.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2020-12-29更新 | 253次组卷 | 39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4块中国明代瓷器碎片,其中两块大的可以辨认出是青瓷大花瓶的底座部分,底圈中央有用青釉绘制的“大明成化年制”6个字。据此可知(     
A.郑和下西洋到访了非洲B.中非间存在贸易往来
C.津巴布韦文明高度发达D.非洲制瓷业技艺精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876年,清政府按照传统的政治行为模式和西方外交的程序要求,制定了外交使节的出使行为规则。驻外使节是皇帝钦差,代君行权,外交非他们的本职,只是临时的任务。这一规则的制定
A.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B.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
C.体现出外交近代化的艰巨性D.表明清政府主动融入国际社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公元97年,班超为经营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了安息(今伊朗境内)后,“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者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由此可见甘英出使
A.经海上商路到大秦B.具有“凿空”意义
C.没有达到出使目的D.以洛阳为出发起点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参与国际博览会始于1873年清政府派员参加由奥地利政府举办的维也纳博览会。至1949年,中国先后参加了在世界各地举办的20余次国际性博览会。

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博览会清政府最初不愿参加,以“中国向来不尚新奇,无物可以往助”搪塞。后经奥国公使一再请求,始勉强同意民间工商人等“如有愿持精奇之物,送往奥国比较者,悉听尊便。”
1883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博览会总理衙门指示:“中国办货赴会,原为敦睦邦交起见,旅费宜格外节省,但陈设不可过于俭啬,以免比较优劣,贻彼此厚薄之讥。”
1897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博览会驻比公使龚照瑗提出:博览会“为兴工惠商……华商……必能体仰朝廷重商之意,挟赀备货,远渡重洋,与西人角利市廛,为我国畅销土产。”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时任中国赴美赛会监督的陈琪提出:“博览会者,……不惟在会场以内扩张贸易,尤当在会场以外浚发利源;不惟于商业谋发达,尤当以学术启新机。”

——整编自马敏《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与科技、文化传播》

材料二   由于战乱和动荡,以及新中国与西方世界关系的阻隔,世博会的舞台上,相当长一段时期没有了中国的身影。19525月新中国成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展览会的活动。5070年代,在贸促会的组织下,新中国参加了民主德国、苏联、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巴基斯坦、印度等许多国家举办的博览会、展览会。

中国的参与行为、展馆建筑、大量的工艺美术出品和展品的陈列设计等,在获得了诸多国际赞誉的同时,也烙下了时代的印记。从50年代初期展示的马恩列斯毛画像、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图片、工农联盟雕像、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大跃进时期的经济跃进大图表、人民公社模型、全民炼钢图片,再到文革时期的毛主席接近红卫兵绣像、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样板戏、亚非拉反帝斗争作品,都出现在展会上。

——摘编自胡斌《何以代表“中国”: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民初的中国政府对待世界博览会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参与国际会展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和影响两个角度指出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