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2005年11月,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堪称中非合作典范的中非峰会在北京召开。与会领导人郑重宣示,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回顾历史,下列各项中,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史实有
①1954年,日内瓦协议达成,结束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
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非洲民族独立国家掀起建交高潮
③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的不结盟运动诞生
④阿尔及利亚等国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06-15更新 | 2779次组卷 | 30卷引用:2021年6月浙江历史高考变式题(选择题部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新中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指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由此可知,广交会的创办
A.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B.强化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
C.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D.加速了不结盟运动的进程
2021-06-09更新 | 4216次组卷 | 39卷引用:2021年广东历史高考变式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20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局势依然动荡。美、苏为了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加紧了对广大中间地带国家的争夺。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对此中国作出国际政策的战略调整是
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B.争取广大中间地带国家C.坚持独立自主外交D.发出不结盟运动的号召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总理衙门内设英国股、法国股、俄国股、美国股、海防股、同文馆、总税务司以及上海、天津的南北洋大臣,是古所未有的机构,且承担着古所未有的业务。这些机构的设置说明
A.清廷外交已向近代化转变B.清政府的决策权发生了转移
C.清廷被迫选择了资本主义D.清政府的统治思想完全改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899年清政府接到参与海牙保和会邀请时,对是否与会有所顾虑,知悉中国是否入约有自由决定权后,“即派杨儒届时赴会”。1907年在第二次保和会议订公约期间,中国代表向大会声明“中国有不置可否之权”,亦“有随时陈议或请改之权”。这说明晚清政府
A.开始融入到近代国际社会B.完全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C.具有一定的对外独立意识D.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下表为近代中国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
时间外交活动结果
1919年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失败
1928年掀起旨在实现关税自主和取消治外法权的改订新约运动达成部分目标
1943年取消英美在华领事裁判权等治外法权基本达成目标
1949年宣布废除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达成目标

这表明
A.民族独立是外交自主的前提B.近代中国政府丧失外交主权
C.帝国主义对华态度逐渐好转D.国民政府外交方面非常软弱
7 . “求同存异”精神的时代意义

材料一   《周易》中论述的“厚德载物”思想,实际上提倡的就是博大包容精神,讲求万物间的和平共处,以平和的心态寻求与万物和平共处的共同点和契合点。孔子也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名言中明确提出求同存异思想。

——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邓小平按照求同存异这种新办法的基本要求所提出的两种具体模式:“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当今这个充满矛盾斗争和“很多疙瘩”的世界,选择和平方式解决争议的好办法、新办法,极具中国特色。

——李元光《论“一国两制”的哲学内涵》


根据材料和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围绕“‘求同存异’精神的时代传承”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下表为1750-1790年外国来广东商船数及关税收入统计表。该表反映出当时
年度商船(艘)关税(两)
乾隆15—25年(1750—1760年)2074725312
乾隆25—35年(1760—1770年)2201988405
乾隆35一45年(1770—1780年)3005629767
乾隆45一55年(1780—1790年)5389271536

A.闭关锁国政策日渐松弛B.清政府的官方贸易兴盛
C.广东对外贸易条件优越D.外商对华市场需求增强
2021-05-25更新 | 404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联合编审名校卷2021届高三下学期模拟(九)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清末“约定自开”商埠的浪潮中,东北三省共有自开商埠18处。清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握定主权为宗旨”,依“约”将部分应由中外“约定开放”的商埠变成了实际上的“自开”商埠,掌控了这些商埠的“行政、司法和关税”的主权。这表明清政府
A.收回了丧失的国家主权B.近代外交意识有所增强
C.主导国家对外开放进程D.竭力维护朝贡外交体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开始,美国总统积极利用媒体寻求民众支持,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麦金莱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与记者保持频繁接触的总统,他让秘书每天与记者见面,提前向记者提供总统正式发言稿、声明、咨文等材料,在照顾记者职业需求的同时,确保白宫对信息流的掌控。这些做法逐渐成为总统政治传播的惯例。1913年,威尔逊总统定期召开对所有正式记者开放的总统新闻发布会,此后白宫记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合理合法地代表公众直接向总统质询。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多数西方国家领导人将新闻发布纳入重要的国务活动,成为国家政治议程中不可或缺的常态化机制。20年代随着商业广播发展,广播逐渐被视为一种有力的大众沟通工具。各国领导人也尝试利用照片和电影等媒体帮助自己和政府塑造更加立体的公众形象。

——摘编自翟峥《美国总统政治传播体系的打造及其演变》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中西意识形态对立及中外舆论博弈等复杂环境,我国领导人新闻发布机制的探索异常艰难,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时间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新闻发布机制
短暂关闭
19491954
允许极少数苏联及东欧国家记者采访,对西方记者“暂不开放"。
新华社、《人民日报》将国家领导人的重大决策及讲话精神作为重点内容报道
审慎试探
19541977
在外事出访活动中举办记者招待会,邀请西方记者观看《梁祝》等中国影片。
接受国外记者专题采访,利用与国外记者的良好私人关系发布重大新闻。
内外兼顾
19781992
在外事活动中与外国领导人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
开启党的领导人对内新闻发布机制,创建“两会”闭幕日的总理记者招待会,实行剪辑录播的形式,参与记者须提前递交纸条提问。
持续常态化
19932019
形成出国访问新闻发布“三部曲”:访问目的国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举办联合记者招待会、接受主流媒体记者专题采访。
2000年国家主席接受专题采访时“不限时间、不限问题”,引发巨大反响。
国内新闻发布重点完善“总理新闻发布会”品牌,参与记者来源多样化,实行电视现场直播及互联网直播形式。

——摘编自吴锋《新中国70年国家领导人新闻发布:机制嬗变、基本经验、完善方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20世纪西方新闻发布机制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家领导人新闻发布机制的演变趋势及其意义。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