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7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据新华网报道:当地时间20159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习近平就下阶段中美关系发展提出重要建议,强调要推动中美关系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奥巴马表示,两国在很多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在诸多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愿同中方就相关问题保持密切协调。双方同意继续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对华政策。为此,中国政府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在外交方面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据材料一、二,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3)据材料二、三,归纳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影响战后中美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概念已经成为诸子百家思考的背景或议论的对象,诸子发展出各不相同的历史叙述和政治论说。也是经此一段,在唐虞之世发其端,商周时代塑其形的天下观念逐渐趋于成熟和定型。首先“天下”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超越了特定的部族与地域的概念被提出的,所谓“天下集合万邦、天子亲诸侯,抚万民”就是明显的历史呈现;其次,“天下”是普遍的,万民有着共同的天性,安排其生活的文明价值与秩序,同样放之四海而皆准。在此普遍价值的关照下,种族差异的重要性只是相对的,中国与夷狄以文化分,两者关系是相对的、可变的。据此观念,天下一统,不但统一于“王”,更统一于文明、文化和道德。

——摘编自梁治平《“天下”的观念:从古代到现代》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期,士大夫开始相信中国并非“天下”,也不是唯一的文明之邦;环宇列国,各有所长,其物质文明如声光电化等,尤足效法。洋务运动作为经世致用运动,虽然修正了传统的“天下观”,但中国文明优越的信念仍隐含其间。甲午一战,残存于东亚的“天下”之需彻底瓦解,知识阶层对于渊源久远、屡验不爽的常经、常道产生怀疑,一向是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天下”观念成为问题的根源。1900年之后,“天下”一词的使用频率急剧减少,“国家”一词的使用则大增,“国家”取代“天下”成为新的政治论说的核心。

——摘编自梁治平《“天下”的观念:从古代到现代》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自身的定位和战略目标也做出了重要调整,不再过分强调自己的阶级属性,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转而集中精力进行国内经济建设,以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为对外交往的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秩序的态度更加主动,积极融入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和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核心的经济体系,与世界各国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

——编自足志成、李佳轩《中国共产党世界观的百年探索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同时期“天下”观念的基本内涵,分析其渐趋成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天下”观念的变迁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世界观转变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觐见礼仪的问题、国内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及对于未知的遥远西方的疑惧心理都在阻碍着清政府派驻外使节,使清政府的遣使活动被一拖再拖。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与外国交往的增多,尤其是在斌椿于同治五年(1866年)游历欧洲并提交报告之后。在同治六年,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各国所签条约即将期满需要重新修订这一更加紧迫的形势,奕䜣等人迫于修约压力,需要派出使节与西方联络。在此情况下,总理衙门提出邀请即将卸任回国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充当清政府使节出使欧美的计划。

——摘编自朱时宇《近代中国外交的艰难起步》

材料二 从1948年年底到1949年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方针,将承认问题由新政权的单向"被承认"变成与外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承认。毛泽东在中共上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新中国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并采取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的方针。在具体实施步骤上,毛泽东主张应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影响,而对于争取帝国主义国家承认的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

——摘编自张勉励《毛泽东在1949年三大外交决策中的形势判断

——以中美苏三方文献档案对比研究为视角》

材料三 从1969年至1971年夏,美国"跳了一种微妙的外交小步舞",如通过"巴黎渠道""罗马尼亚渠道"叶海亚渠道"等方式,向中国政府传递希望改善美中关系的信息,继之以基辛格秘密访华。对此,中国政府则投桃报李,如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导演"乒乓外交",等等。美中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促成了19722月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和上海公报的问世。

——摘编自刘家钦《1972年尼克松访华背景之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政府派遣外交使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共中央在外交上确立"双向承认"方针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2022-01-03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高考八省(市)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外交事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外交可谓崛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这里存在着国际和国内的有利变化。就国际背景而言,列强越来越注重国际法和国际条约在国际关系中的运用。这一变化,为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主外交的出现提供了比过去略为宽松的外部条件。就中国国内而言,出现了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民国建立后,政治多元化,言路大开,各种政治力量都能向社会充分展现自己的主张。民族主义在中国各个阶层得以发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能对决策施加影响的“社会舆论”。普通民众涌进了外交这一过去似乎很神秘的为少数高官所垄断的领域,形成了声势前所未有的“国民外交”。二是一批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新式职业外交官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具有丰富的国际政治和外交知识,具有比较强烈的民族和民主意识,勇于并善于与西方列强打交道。

——摘编自侯中军《1949年以来的中国与一战外交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国际事务,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不干涉内政、“三个世界”、永远不称霸、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影响深远的重要外交理念,形成了以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鲜明特色的外交传统,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性提出全球治理观、发展观、安全观、文明观、正确义利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确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使对外工作展现出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崭新风貌,为新时代外交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摘编自《学习时报》《新中国外交70年: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一战后中国近代外交崛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遇重创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70年外交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2021-12-1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教改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与各国订立的条约中,仍然只有“彼在中国设领事之语,而无我在外洋设领事之文直到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后,统治者中的部分务实官僚在实际办理洋务中,认识到了解西洋各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才最终迈出了在国外设立使馆的第一步(1875年设立驻英公使,郭嵩焘为首任使节)。接着清政府又任命了中国常驻美国、西班牙、秘鲁、日本、德、法、俄等国公使。从这时起,清政府在其最后三十多年时间里先后在几十个国家派驻了公使、副使和领事。此外,清政府还颁布了《出使章程十二条》(1876年),对驻外使节的任期、使馆的编制和经费的使用以及出使人员的薪俸做出了规定。到外务部时期,重新修订1876年的《出使章程》,完善了使节制度,详细规定了外交官、领事官的等级和品级及待遇。

——摘编自王双印《略论清代外交机构近代化》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新中国排挤在联合国之外。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和权利,中国开展了广泛的外交工作,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持。197110月,第26届联大最终采纳了阿尔及利亚等23国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并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这一提案,从而在政治上、法律上、程序上公正彻底地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的活动,主张加强联合国在世界事务中的职能和地位”。冷战结束以后,中国更是将联合国视为开展多边外交的舞台,积极参与和支持联合国在政治与安全领域、在经济与发展领域、在联合国其他领域(如环境、海洋、反恐、人权)等多个领域的工作。

——摘编自刘侣萍《论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发展的四个时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国外交使馆制度建立的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外交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外交发展的认识。
2021-09-25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开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印边境战争后的最初几年,印度对外一直宣称,“1962年10月,中国突然袭击印度边防军是没有理由的侵略”。所以,在当时的西方看来,是中国“先制造事端”。但到了1970年,英国学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的《印度对华战争》在伦敦出版。该书根据中印边境冲突的相关资料,驳斥了作为美国“遏制”政策对象的中国正在进行扩张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是全世界(包括印度和美国)的错觉。内维尔提出了关于印度“先制造事端”的观点,对美国学者重新评价中印边界战争产生了直接影响。70年代后,美国学术界开始认为,是印度“先挑起争端”,招来中国压倒性的迅速反击。就中国而言,这是反击性战争。中国在这场冲突中的表现,从一开始就显得符合情理、富于理智,而印度却越来越走向非理性和不理智。

——《美国学术界关于一九六二年中印边境战争的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印边境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学术界在70年代后对中印战争观点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世界的贸易主要是通过穿越欧亚大陆中部的陆路和环绕欧亚大陆边缘的海路进行的。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

——摘编自韩舁《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

欧洲没有一个国王颁布禁令,禁止海外冒险事业;……以伦敦公会大商人为主的英国特许贸易商人在这一时期英国海外贸易商人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1500年他们控制了英国出口贸易量的一半,到16世纪中叶甚至达到90%,但是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学徒法案》(1563年颁布)的实施,来自绅士、骑士、贵族以及农民等各个阶层的人员都参与了海外贸易。

——摘编自张乃和《15——17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商人主体权利之比较》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郑重宣告:“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会谈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亚非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二十三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

1969年3月,珍宝岛之战使中苏关系彻底破裂.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中国必须调整自己的安全战略。

1969年,尼克松已经认识到一个多极世界格局的出现,主要标志是美国接受与苏联的核均势及将欧洲、日本和中国作为有竞争力的力量中心。尼克松决定放弃过时的两极对抗体系,重建大国间的“均势”.

——摘编自《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等

材料三:新时期中国重大外交事件(部分)

时间事件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80年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恢复在IMF和WB的席位
1984年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
1988年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
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6年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1年加入WTO;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2008年派出军舰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
2011年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
2016年举办G20杭州峰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与西方近代外交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能够冲破美国外交封锁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及背景。
2021-04-0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南京政府成立后,即率先与之签订新的关税条约,规定各自给对方以最惠国待遇。1930 年美国国会通过《斯姆特一霍利法案》,将美国的关税提高了50%。中国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如桐油、兽皮、生丝、羊毛、抽丝品、棉花、猪鬃酒类产品、蛋类及蛋产品等。相反,美国输往中国商品的种类中;棉花、煤油、烟叶、小麦、汽车、机械、木材等却逐年增加。1932 年,美国仅棉花一项输入中国就达8400万美元,煤油、烟叶也在2000万美元以上。1931 年美国制造品输入中国总额为22503949美元,而中国制造品输美仅有10437756美元。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史蒂芬.波特强调应加强与中国的商业联系,中国终会“成为美国在国外最大、最富、最便利的市场”。

——摘编 自仇华飞《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与中美贸易》

材料二: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不久邓小平就于1979年1月28日对美国进行了访问,期间中美两国交换了对国际局势、产权、最惠国待遇等相关问题的看法,并签署了领事、贸易、科技和文化交流协议。邓小平访美后,中美两国的贸易发展迅猛,两国之间企业往来频繁,也签署了一系列促进中美贸易发展的协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举办贸易展览会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贸易关系协定》等协定。1979 年7月7日,两国政府签订了为期三年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决定从1980年2月1日开始相互给予最惠国关税待遇,使中关贸易实现了正常化。

——摘编自任泽平《来自历次中美贸易战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变化的原因,分析对中美两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通过丝绸之路原产域外的葡萄、苜蓿、胡麻、琉璃、地毯等商品货物也传入中国。从汉朝以来,东罗马、阿拉伯、印度的医药、音乐、歌舞、历法等外来文化技艺大量涌入中国。另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逐渐传至西方,反映了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耿昇《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

材料二   唐朝时陆上丝绸之路相当繁荣,不仅继续着汉代以来的陆上交通,而且沿天山南北还开辟了新的道路。迨至宋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使得陆上交通常遭阻滞,以致逐渐衰落。伴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多产于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日臻发展完善。在古代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陆路的地位被海路取代在所难免。

——陈潮《重新审视海上丝路的开拓》

材料三   从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形成了由广州起航的七条国际航线。其中从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欧洲的商品主要是生丝、绸缎、瓷器、茶叶等。由里斯本到广州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仅1585~1591年,经澳门运入广州的白银达20万两。17世纪初,中国广州金银的价格比为l:5.5~l:7,而欧洲等地金银比价为l:16,欧洲商人把大量的白银输入从而换取中国的黄金,运回西方。

——孙继亮《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明代银本位制度的确立》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新华网北京2015年1月6日电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丝绸之路上中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大发明对欧洲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时期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中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2020-07-28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后,欧洲国家主权学说的兴起,领判权制度在欧洲渐渐消亡。然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强调本国主权的同时,却对亚非国家的主权肆意践踏。1783年,刚刚独立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面对战争的创伤和英国的封锁,把振兴经济的希望寄托在和中国的通航上,领事问题亦随之而提到议事日程。从中国官方来看,外国驻华领事都是管理各自商人的首领而已,不承认他们具有外交官身份,不与他们直接办理交涉,引发在华的英美人在多次案件中强行抗拒中国法权,1844 年,美国继英国之后取得在华领事裁判权。

——摘编自吴孟雪著《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百年史》

材料二   1942 年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一个战略构想:帮助中国成为“强大、统一、民主的大国”。这一“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战略,包含两项具体设想:第一是在国际政治方面,邀请中国参与反法西斯联盟,成为“四警察国家”之一,“防止或遏制侵略行为”,维护世界秩序;第二就是促使国共两党合作,以和平方式建立强大、统一、民主的中国。围绕这一构想,美国展开种种政治上的努力,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

材料三   “美国总统突然采取令人意外的行动,决定在明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美国企业界领导人...认为中国....是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

——1978年12月18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攫取中国领事裁判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提出这一战略构想的意图及其失败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评价近现代中美关系。
2020-07-0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