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854年,英法美三国向清廷提出“修约”,要求公使驻京。咸丰帝对这一条款深感恐惧,认为这样会给“天朝上国”带来“肘腋之变”,极力反对。这反映出
A.清廷坚守闭关锁国政策B.列强力图建立平等外交
C.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D.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793年清朝礼部官员坚持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要行跪拜礼,并擅改英国外交文书。1860年咸丰指示绝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否则“唯有与之决战”。1873年英、法、俄、美等六国使节终于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同治皇帝。这种外交礼仪的变化反映了
A.华夷观念彻底崩溃B.近代外交艰难转型
C.宗藩体系走向瓦解D.保守势力仍然强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鸦片战争后,清朝君臣以传统的盟誓观念应对所签订的中外条约,“要盟不信,本属权宜”。但至同治、光绪年间,清政府已将条约视为“信守之凭”,同时“自主权”“固有之权”“一国之私权”等命题先后进入照会和策论。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廷外交观念由传统向近代转型B.近代民族国家主权意识的萌发
C.洋务派主动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D.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已经实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864年发生普鲁士船舰在大沽港劫持三艘丹麦商船事件。总理衙门以传教士翻译的《万国公法》为依据,指出外国军队在中国领海范围内劫持他国船舶是侵害清朝主权的行为,并向普鲁士公使问罪。结果,普鲁士公使释放丹麦三艘商船,还向清政府支付赔偿金1500美金。据此可以看出清廷
A.与丹麦形成军事同盟B.利用国际法则维护自身权益
C.外交上奉行中立政策D.摒弃华夷秩序的传统世界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所示是西文中“外交”一词在中国的翻译演变。影响这一演变的主要因素是
辞书时间中译
罗存德《英华字典》1866年朝廷钦差,精于国政
卢公明《英华萃林韵府》1872年洋务
颜惠庆《英汉双解标准大辞典》1906年外交策,外交术,邦交

A.洋务运动的兴起B.近代外交体制的成熟
C.中外交流的频繁D.华夷观念的逐渐淡化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和影响两个角度指出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不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谈判时坚持“仿泰西之例”,但“不可载明比照泰西各国总例办理”的原则,签订了《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对于日本所希望的最惠国条款,清政府并没有给予。据此可知,清政府
A.极力地维护朝贡外交体系B.实现了对外交往的近代化
C.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D.与日本建立了平等外交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有学者指出,清廷虽在1793年和1816年与英国使团有过外交接触,但朝野上下仍不谙世情,徒知侈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统治阶层的昏聩腐朽B.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C.传统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D.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改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B.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
C.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D.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2020-12-29更新 | 253次组卷 | 39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时期,欧美列强和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蓄意制造了许多外交事件和国际争端,使中国对外交涉活动十分频繁。晚清外交中既有鄙视外人的一面,又有恐惧外人的一面。外交中存在着明显的起始阶段奋力捍卫国家权益,可最后无奈退让的局面。外交活动中面临着外来压迫与内部政争的双重困境,双方的共同作用使中国的外交举步维艰。晚清外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深深的屈辱性,也有着浓厚的抗争精神。在外交进程的态势上,既被动因应,又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西方先进的外交策略等而渐次成熟。

材料二   近代,在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农业经济更显没落,其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使中国远不能适应近代化发展诸多方面尤其是外交方面的需求。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外交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外交特征形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