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B.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
C.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D.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2020-12-29更新 | 253次组卷 | 39卷引用: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博览会是高档次的.对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能产生影响并起促进作用。清末以来,博览会的兴起对中国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1,中国商人徐荣村和一些在中国经商的外国人以私人身份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首届世界博览会。1876 ,中国政府第一次自派代表,以国家身份参加了费城世界博览会。

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

1909年,当时的官府在武昌、南京举办了商品陈列所。也称物品展览会,用以展示国货。

19099月至10.武汉劝业奖进会在武昌平湖举办.这可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

个博览会。

191065日至629日,在江宁(今南京)由官府和商界合办了南洋劝业会,这是学习西方博览会的又一次尝试.举办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产业状况。

1915,北洋军阀政府农商部所属劝业委员会设立了商品陈列所。

1915年,“中华民国”政府派员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这届博览会上,中国展品共获1211个奖项,其中大奖章57.荣誉奖章74枚金牌奖章258,银牌奖章337枚铜牌奖章258枚奖词奖227个。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

192966日至1010日。浙江省政府在杭州举办了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展品约15万件,观众约2000万人,盛况空前。

193511月至19363.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英国伦敦举办。这是我国第一次出国办展。参观人数达42万人次.以致中国瓷器、绸缎、茶叶畅销一时,中餐馆生意兴隆。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政府分别举办了许多展览会。这些展览会相当于欧洲的国家工业展览会,但是在展览规模和展示手法上比较落后。

——摘编自《中国会展的发展史》


从材料中概括一项有关博览会的信息,并简要分析。(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把美国和苏联列为"第一世界",把很多西方国家列为"第二世界",这一理论被很多国家所接受。这主要是因为"三个世界"的理论
A.实事求是突破了意识形态B.维护了第三世界国家利益
C.有利于建立正常国际秩序D.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同治年间,总理衙门官员志刚出使欧洲期间,有人问及“中国”一词的含义,他解释道:“国由列圣相传中道之国也,而后凡有国者,不得争此‘中’矣。”志刚此番.言论
A.维护了清朝国家主权B.表达了对欧洲列强的不满
C.体现了对传统外交体制的维护D.旨在消除中西政治的差距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20世纪初,报刊评论运用了大量新的外交词汇:国民外交、外交主体、外交方针、外交政策、世界政策、帝国主义、强权、联盟、协约、领海权、领空权、渔业权等等,成为当时中国外交的主流话语。大量外交新词汇的使用体现了当时
A.民族意识开始兴起
B.外交策略改变
C.国人认清列强本质
D.外交的近代化
6 . 1901年,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出的“三个中国说",基本上总结出了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今日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其中“中国之中国”是古代中外关系的发生阶段,“亚洲之中国”是中外交流的繁荣阶段,“世界之中国”是中外关系的逆转时期。

材料   


——摘编自唐辉《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考述一以梁启超先生的“三个中国说”为考察中心》


根据材料,就其中一个或多个阶段,谈谈你对梁启超“三个中国说”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867年,清政府派遣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作为中国使节出访美欧,令西人对清朝的评价迅速改观。作为在华西人主要传播媒介的《北华捷报》评价:“进步尽管很缓慢,但也是进步。”清政府的“进步”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
A.符合近代化潮流B.具有半殖民地性质
C.与国际惯例接轨D.适合清末新政需要
2020-10-09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2020-07-11更新 | 3992次组卷 | 74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9月调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B.英国政策的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C.清朝“理藩”理念荡然无存D.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的理念
2020-06-0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总理衙门建立前,清政府的对外交往主要由理藩院和礼部负责。总理衙门建立后,许多外交事务由南、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直到20世纪初清政府才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这一现象反映了晚清
A.官僚机构职权多有重叠B.中央权威不断受到冲击
C.夷夏之辨造成观念落后D.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加深
2020-02-2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