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右图漫画描绘的是20世纪某时期的中美关系。画中“?”应填的时代是( )
A.1940年代B.1960年代
C.1980年代D.2000年代
2016-07-2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下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图为漫画《昔日的援助,今日的竞争》体现出美国在不同时期对西欧的不同态度,据此可以得到的认识是

A.政治多极化取决于经济的多极化
B.主权高于人权,国权高于法权
C.国家利益是外交的主要导向
D.弱国无外交,强权即公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的外事体制,乃是一套以贯彻大一统秩序为基本目标,以羁縻式控取为主要手段,以礼法规范为具体框架的体制。因两对集中代表了中外经济交往的互市,在以严密控制下的市坊制度对之约束的同时,朝廷看中的是其赐恩报义的政治意义而非互通有无的经济价值。故或大施恩息,成加设禁条,并不把互市当作目的而只视之为维护四类宾服局面的手段。对中外各种交通出入,除按既定关津制度加以控制外,边境防范很严,往往必须以国公的名义在官方往来的外衣下方许出入。而外人在境内的居留、婚姻等,除非降附归化,入籍为民,一般也总是处于重重限制之下。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样受到大一统原则的影响和制约。对外来文化中的细梢末叶,朝廷乐于采取大而化之的包容态度,但对系统的意识形态,如宗教,则以防范、限制和细底的控制为基本方针。

——摘编自楼助《汉唐对丝路上一般中外交往的管理》

材料二   刘坤一(1830-1902),湘军宿将,随曾国藩之后,投身洋务外交活动,与李鸿章、张之洞一起成为晚清地方权臣,对晚清洋务外交活动产生过重大影响。18759月,授两广总管,次年任南洋通商大臣。1891年,受命“帮办海军事务”,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在总督地方过程中,通过与西洋各国的接触以及对时局的综合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外交主张:坚持开放,反时闭关,力求主动,讲究实效。在他意来“中西通好通商,将与天地相始终,即有圣神文武之主起,而内修外攘亦不能闭关绝市”。刘坤一所主张的这种通好,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以中外和约为基础的。“对外交中的拖延作法是极为不满,认为“中外交涉之件,应办便办,不可推卸。刘坤一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在“恪守和约,以和约为凭”基础上,特别注重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大义。例如他在办理教唆防范民教冲突过程中,不是一味弹压,而是注重打击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通晓教案,从建议结,绝不容洋人把持。刘坤一“借夷制夷,合众夷以制夷”的外交思想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联横外交现念,也源于他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充分认识。在他看来,晚清中国国贫民穷,无力与西方各国对抗:但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既有合作也存在着较大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因而最现实的外交策略就是,运用高明的外交手段,操纵合宜,借夷制夷,才能使中国的利益和主权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全。所以他主张“不但邻国宜结,即使敌国可结亦结。能结邻国,即多一助我之邻;能结敌国,即少一图我之敌”。

——陆霞《论刘坤一的洋务外交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外交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晚清地方权臣刘坤一的洋务外交思想。
2023-10-0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下图为汉代外来词来源分布图(单位:个)。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汉代(     )

A.中国与欧洲已开始有直接贸易B.丝绸之路保持了长期繁荣
C.对外交往和民族交流得到发展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改变按照条约开放商埠的不平等性,增加财政收入,1898年总理衙门奏请将岳州、三都澳和秦皇岛等开设商埠,当即获旨允准。百日维新期间,清廷颁布谕旨“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号召各省督抚在全国推广。日俄战争后,清政府掀起新一轮自开商埠运动。济南、常德、湘潭、海州、南宁、昆明等地相继宣布或策划自开商埠。据《济南商埠租建章程》规定,外人居住和贸易将被限制在位于城外划定的居住区商埠内,所有进出居住区商品都按运往内地对待。设立中国人控制的工部局和巡警局,虽然领事裁判权得到承认,但警察可以进入任何住宅搜捕疑犯。所有居住区土地均由政府定价购买后转租,如租金及钱粮一年未交清,将取消租契。租地内建筑三年内建成,否则注销租契,所纳租金及钱粮概不退还。在美国和英、德、日共同抵制下,清政府自开商埠意图没有完全实现。至清末,清政府批准宣布自开商埠总数达37处。

——摘编自崔志海《清末中美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之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35年,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35年。


119782012年货物出口和进口总额


219832012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铸辉煌经济发展谱新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自开商埠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末自开商埠相比,新中国1978年以来对外开放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因素。
2023-03-0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历,又称“阴历”、“农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象征。过去的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中历既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一用就是两三千年。

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还具有国际秩序的象征意义。“正朔,所以统天下之治也。”(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也曾以颁赐历法来宣示对天下的控制。在朝贡-册封体制之下,通用或部分通用中国历法,是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象征。

使用统一的中历历法,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传统标志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东亚人民依中历来生活、生产,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生日,无不以中历来记载。可以说,中历作为一种时间坐标系统,其影响已渗透到东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近代以后,东亚各国纷纷“脱亚入欧”(实是“脱中入西”),其标志之一,便是弃中历而改用西历。西历就是西洋历法,又称“阳历”、“公历”。西历是太阳历,只反映太阳变化,不反映月亮变化。从1873年日本率先改用西历,1896年朝鲜半岛开始使用西历,到1912年中国本土最终改用西历,短短四十年间,东亚各国完成了从中历到西历的转变,但在民间和民俗的层面上,中历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选自《新民晚报》2010.4.11 《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


(1)根据材料,古代东亚各国为何大都采用中历?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别说明近代日本和朝鲜改用西历的原因。
(3)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晚明时期,中国人根据外国传教士利玛窦所绘世界地图重新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该图沿用了原图的大体形制,但在地理图形和观念上有所区别,把中国放在了地图的中央。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对世界地理的认知更先进B.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遭受阻碍
C.传统的华夏中心观念依然存在D.此时中国已经产生了启蒙思想
2021-05-10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百色市德保县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图2为清代报刊外交词汇中对外国人称呼变化表。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中国
A.日益改变了较陈旧的外交策略B.逐渐摒弃了传统外交理念
C.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平等交往D.完成了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9 . 自古以来,中国连接世界的商路变化折射了中国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累计签署文化交流执行计划近800个,初步形成了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大力推进文化交流品牌建设,举办中国一中东欧、中国一东盟、中国一欧盟等十余个文化年、旅游年。自2015年起连续3年以“美丽中国一丝绸之路旅游年”为主题进行系列宣传推广,成功打造“欢乐春节”“丝路之旅”“青年汉学研修计划”“中华文化讲堂”“千年运河”“天路之旅”“阿拉伯艺术节”等近30个中国国际文化和旅游品牌。另外,还举办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综合性文化节会。

——整理自201811月《人民日报》海外版


(1)据图1并联系所学,归纳唐朝丝绸之路上中外交流的基本特点,简析唐朝丝绸之路繁荣的主要原因。
(2)指出图2所述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与图1相比,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交流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下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商路中的地位变化给予你的启示。
2021-11-10更新 | 340次组卷 | 1卷引用:决胜新高考名校交流2022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职贡图》是用来记载外国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向朝廷进贡的纪实图画,从梁元帝萧绎开始,历代均有创作。清代以前《职贡图》描述这些民族贡使的形象往往丑陋、野蛮和怪异,而清代《职贡图》里西洋人则画得比较写实了。这种变化说明
A.朝贡贸易已经名存实亡B.民族交融程度不断加深
C.外来文化影响国人思维D.对外交往理性成分增加
2020-12-30更新 | 137次组卷 | 5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