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2020年11月21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这样为当前全球抗疫合作厘清路径:“我们首先要做好各自疫情防控,加强交流合作,并向其他国家施以援手。”“我们要推动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扫除“政治病毒',凝聚起各国携手抗疫的最大合力。”习近平在此主要强调了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B.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迫切性
C.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D.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可行性
2021-12-01更新 | 281次组卷 | 10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1865年,英国人赫德在给总理衙门的文件中写道:“命大臣驻扎外国,于中国有大益处。”面对呼声,1875年5月,清政府在经历了三次遣使尝试后,发布上谕同意正式遣使,并于次年正式向外派驻外交使团。可见,晚清使节制度的建立
A.标志着清廷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
B.推动了中国外交领域的近代化
C.反映了中国外交主权的完全丧失
D.使清廷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并未供呈御览,也未颁发各地。很多外交官员不了解条约的具体内……有的官员竟然将中英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比喻为“桀犬狂吠,本不足以论是非,乃投以肉食,未尝不摇尾而贴服”。据此可知,此时的中国(     
A.近代外交规则意识淡薄B.中央权力运行出现重大调整
C.官僚机构办事效率低下D.朝贡体系遭遇巨大外力冲击
2021-11-1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2届高三11月段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恩来外交风云》影片关键词:外交、友好往来、周恩来、中美关系、解放战争、开国大典、中苏关系、抗美援朝、中朝关系、日内瓦会议、越法战争、中印关系、中缅关系、炮击金门、万隆会议、中柬关系、中越关系、苏联专家、中英关系、坦赞铁路、联合国、中日关系、珍宝岛事件、乒乓外交。

——根据影片《周恩来外交风云》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关键词中任选三个,拟定一个关于新中国外交的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明确列出三个关键词,论题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11-1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2届高三11月段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洋外交初期亦有其力争主权和反对列强干涉内政的篇章,不可全盘否定。北洋初期外交不是简单的排外与制夷思想,而是积极地妥协思想和对外依赖思想的结合。北洋政府初期外交多集中于满蒙藏地区中外利益冲突上……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力图抓住时机争取独立、自由和平等、自主的国际地位。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北洋外交尽管没有获得完全成功,但争回了部分主权。“九国公约”的成立、“蓝辛一石井协定”的取消及英日同盟被拆散,均有利于中国。这些斗争的成果可以充分表明北洋外交思想及实践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北洋政府在民意推动下,主动争取失去的国家权利,也说明依赖主义的外交思想已开始向国际平等主义外交思想转变。

——魏延秋《北洋军阀政府前期的“维持外交”》

材料二   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需要超越事务层面来思考和构建未来的国际社会。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不仅需要中国拿出更多的物资贡献,还需要提出有价值的思想和学说,要发挥大国的“引领和塑造”作用,则要求中国的外交不但是“中国本位”,还要是“世界本位”。只有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与和谐世界的理念形成真正有意义的价值关联

——崔立如《国际格局转变与中国外交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军阀时期外交的主要特点,说明当时政府能够取得一定外交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外交政策,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外交成果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晚清发生一系列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份奏折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该国王已物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选自《琦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

材料二   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的奕等人在奏开岳州等四处为商埠的奏折中称:“中国自通商以来,关税逐渐加增,……臣等再四筹维计,添设口岸,藉辟利源。”他们援引“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的“通例”,认为“强邻环伺”之际,“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政府批准同意,并规定自开口岸的管理及司法诉讼权,归中国政府。

据统计,自清末到民初,中国历届政府宣布自开的通商口岸达50处左右。

——摘编自《清末民初自开商埠简论》等

材料三   19-20世纪初中国部分通商口岸分布示意图


材料四   在古代,周边的国家和部族常被视为“藩属”或“夷狄”,需定期向中央王朝朝贡。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没有真正的外事机构。

1844年,清政府按照列强的要求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各国通商事务。

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职务由亲王或军机大臣等兼任。

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成为常设机构。

19123月,陆征祥改外务部为“外交部”,并把驻外使领馆改为专业机构、从事外交的人员为职业外交官。

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


(1)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琦善获得了哪些情报?你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
(2)阅读材料二、三,结合所学,以“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变化”为题,解读上述现象。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依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对外交往发生的变化。
2021-11-11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国际社会只能听到日本的一面之词,旅顺大屠杀事件没有清朝政府和媒体强有力的声音,反而是《点石斋画报》《上海新闻画报》等将清朝战争失利事件当胜利,遭到国际媒体嘲讽。这反映了(     
A.日本的舆论宣传决定了战争进程B.清朝政府战争立场不坚定
C.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D.清朝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
2021-11-10更新 | 74次组卷 | 4卷引用:全国卷地区2022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甲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际秩序观具有双重特点,既有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际秩序的认同,又有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秩序的否定。在此基础上新中国逐步表达出自己的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秩序观。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从主要遵从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秩序,到批判该秩序。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实际上是倡导一种新的国际秩序观。1978年后,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也因中心任务的改变而发生很大变化。对西方的国际秩序观不再全盘否定,而是部分接受。同时。中国提出了改变现行国际秩序并努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作了许多积极努力,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20057月,中国和俄罗斯发表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两国联合声明提出了新的国际秩序的具体原则。标志着中国国际秩序观内容的重要拓展。

——摘编自叶自成、蒋立群《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国际秩序观变迁的主要影响。
9 . 自古以来,中国连接世界的商路变化折射了中国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累计签署文化交流执行计划近800个,初步形成了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大力推进文化交流品牌建设,举办中国一中东欧、中国一东盟、中国一欧盟等十余个文化年、旅游年。自2015年起连续3年以“美丽中国一丝绸之路旅游年”为主题进行系列宣传推广,成功打造“欢乐春节”“丝路之旅”“青年汉学研修计划”“中华文化讲堂”“千年运河”“天路之旅”“阿拉伯艺术节”等近30个中国国际文化和旅游品牌。另外,还举办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综合性文化节会。

——整理自201811月《人民日报》海外版


(1)据图1并联系所学,归纳唐朝丝绸之路上中外交流的基本特点,简析唐朝丝绸之路繁荣的主要原因。
(2)指出图2所述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与图1相比,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交流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下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商路中的地位变化给予你的启示。
2021-11-10更新 | 342次组卷 | 1卷引用:决胜新高考名校交流2022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说“历史经验表明,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与此观点不符的是
A.要尊重人类文明的民族性和多元性
B.文明交流受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影响
C.通过交流可以消弭文明之间的对抗
D.偏见和误解严重阻碍文明间的交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