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毛泽东主张“在准备对苏贸易条约时应从统筹全局观点,苏联当然是第一位的,同时要准备和波、捷、德、英、日、美等国做生意”。这反映当时中国外交
A.还没有确立“一边倒“的方针B.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C.体现了鲜明的意识形态D.已打破了西方的孤立封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世纪上半期,契约华工被卖到南北美洲等地,境况凄惨。清廷知悉后,尝试改变这种境况,如:1877年,清政府与西班牙政府签订了《古巴华工条约》,其中规定,“严禁买卖华工”“清政府在哈瓦那设领事馆,以保护在古巴的中国人”。这体现了
A.西班牙民主制度比较完善B.海外华工利益从此之后得到全面保障
C.华工推动了美洲经济发展D.清政府用近代外交手段解决华工问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据《清季外交史料1875-1911》所记,“主权”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每100页文件中出现“主权”一词的频率1875年至1894年为1次,1895至1899年为2.5次,1902年到1910年为22次左右,其中1909年为37次。这种现象
A.反映出“华夷之辩”观点的淡化B.体现了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C.折射了清朝的宗藩体系走向瓦解D.废除了西方列强在华治外法权
2022-01-14更新 | 261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868年,总理衙门派出第一个外交代表团,美国人蒲安臣任涉外事务使臣,英国人、法国人任副使。同年中美签订《蒲安臣条约》,企图使中国成为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而美国在共管中居于领先地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与美国邦交关系密切B.近代外交人才短缺
C.外交日益与国际接轨D.外交的半殖民地化
5 . 中国与法国都是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国家。中法交往有益于世界和平、文明的交流互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计划“关系全局,规定目标,安排轻重缓急的次序”﹔“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不使它失去优点”﹔“计划是杠杆,能把我们的企业界推动……国家干预是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它既弥补了市场机制的不足,同时又会使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法国总统戴高乐,1959-1969年在任

材料二   1964127日格林威治时间11时,中法建交联合公报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全文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商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3个月内任命大使。”这份仅有两句话的建交公报,也许是中国外交史上措辞最为简洁的建交公报,但却被西方媒体评价为引发了“外交核爆炸”。

——摘编自江珂《外交核爆炸——中法建交始末》

法中两大民族都对对方怀有深厚的仰慕和尊敬,两国间存在的这些共同点难道就不会发展成一种越来越深的文化合作吗?无论如何,我们哀心期待这会成为现实。

——摘编自《1964131日戴高乐将军新闻发布会讲话摘录》

材料三   戴高乐的一生都被卷入经常是针锋相对的争论中。但是争论的结论是清楚的,要是没有戴高乐,法国就不可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的悲剧中幸存下来。没有戴高乐,层国就不可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复苏。没有戴高乐,就不会取得法德和解。……没有戴高乐,法兰西精神-----许多世纪以来,它的振作、它的热情奔放、它的光芒、它那特殊性和普遍性独特结合的特点,都一直在鼓舞着全世界-----可能已经消亡,而不是像今天这样具有生命力的强大。

——摘编自【美】尼克松《领袖们》


(1)解读材料一,指出二战后法国的经济模式,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法国加大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及其作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中法建交被西方媒体评价为引发“外交核爆炸”的主要原因,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指出中法两国外交的共同点。
(3)近代以来的法国,人才辈出,深刻影响欧洲乃至世界文明进程。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①概述戴高乐在二战期间和二战后对法国和欧洲的重要贡献。
②概述近代以来法国两位思想、美术名人的主要作品及其对近代文明的贡献,并概括其体现的近代法兰西文明的精神核心。
2022-01-0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觐见礼仪的问题、国内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及对于未知的遥远西方的疑惧心理都在阻碍着清政府派驻外使节,使清政府的遣使活动被一拖再拖。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与外国交往的增多,尤其是在斌椿于同治五年(1866年)游历欧洲并提交报告之后。在同治六年,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各国所签条约即将期满需要重新修订这一更加紧迫的形势,奕䜣等人迫于修约压力,需要派出使节与西方联络。在此情况下,总理衙门提出邀请即将卸任回国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充当清政府使节出使欧美的计划。

——摘编自朱时宇《近代中国外交的艰难起步》

材料二 从1948年年底到1949年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方针,将承认问题由新政权的单向"被承认"变成与外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承认。毛泽东在中共上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新中国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并采取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的方针。在具体实施步骤上,毛泽东主张应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影响,而对于争取帝国主义国家承认的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

——摘编自张勉励《毛泽东在1949年三大外交决策中的形势判断

——以中美苏三方文献档案对比研究为视角》

材料三 从1969年至1971年夏,美国"跳了一种微妙的外交小步舞",如通过"巴黎渠道""罗马尼亚渠道"叶海亚渠道"等方式,向中国政府传递希望改善美中关系的信息,继之以基辛格秘密访华。对此,中国政府则投桃报李,如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导演"乒乓外交",等等。美中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促成了19722月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和上海公报的问世。

——摘编自刘家钦《1972年尼克松访华背景之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政府派遣外交使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共中央在外交上确立"双向承认"方针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2022-01-03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高考八省(市)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图反映了鸦片战争后清朝地方外交权的演化过程,这表明清朝
A.中央政府面临集权的危机B.近代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
C.地方官员权力一直在扩大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时代,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对抗、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又六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贺易的中心地区。

——摘编自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材料二   “近代丝绸之路”,既是任人宰割的悲剧,也是否极泰来,走向振兴的前奏。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从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晚清政府平定西北起义和新疆叛乱后,“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我们从晚清民国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所达的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

——摘编自王健《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转变及转变原因。
(2)对比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丝绸之路”贸易有何新特点?
2021-12-29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曾纪泽谈到“改约之事,宜从弱小之国办起,年年有修约之国,即年年有更正之条,至英、德、法、俄、美诸大国修约之年,彼迫于公论,不能夺我自主之权利,则中国收复权利。而不著痕迹也。”曾纪泽的外交思想
A.体现清政府外交政策的近代化B.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实现
C.尚未认识到西方侵略的危害性D.反映国际治理体系渐趋公正化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材料二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70年来,国际格局风六变幻,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随之不断调整,然而,新中国外交坚持外交宗旨和原则始终坚持"不变"。在"变"与"不变"、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对立统一中更好地实现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

——摘编自金灿荣、董春岭《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的“变”与“不变”的内涵。并指出在“变”与“不变”中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
2021-12-22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