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1897年,贵州学政严修向朝廷提出改革科举,“考求各国政事、条约、公法、律例、章程者”,获得允准。1903年殿试,清廷将外交、公法等作为策试内容。这表明
A.清政府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B.废除科举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C.清朝官员彻底摒弃华夷观念D.学习国际公法成为全社会共识
2022-02-1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三艺术班开学摸底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概念已经成为诸子百家思考的背景或议论的对象,诸子发展出各不相同的历史叙述和政治论说。也是经此一段,在唐虞之世发其端,商周时代塑其形的天下观念逐渐趋于成熟和定型。首先“天下”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超越了特定的部族与地域的概念被提出的,所谓“天下集合万邦、天子亲诸侯,抚万民”就是明显的历史呈现;其次,“天下”是普遍的,万民有着共同的天性,安排其生活的文明价值与秩序,同样放之四海而皆准。在此普遍价值的关照下,种族差异的重要性只是相对的,中国与夷狄以文化分,两者关系是相对的、可变的。据此观念,天下一统,不但统一于“王”,更统一于文明、文化和道德。

——摘编自梁治平《“天下”的观念:从古代到现代》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期,士大夫开始相信中国并非“天下”,也不是唯一的文明之邦;环宇列国,各有所长,其物质文明如声光电化等,尤足效法。洋务运动作为经世致用运动,虽然修正了传统的“天下观”,但中国文明优越的信念仍隐含其间。甲午一战,残存于东亚的“天下”之需彻底瓦解,知识阶层对于渊源久远、屡验不爽的常经、常道产生怀疑,一向是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天下”观念成为问题的根源。1900年之后,“天下”一词的使用频率急剧减少,“国家”一词的使用则大增,“国家”取代“天下”成为新的政治论说的核心。

——摘编自梁治平《“天下”的观念:从古代到现代》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自身的定位和战略目标也做出了重要调整,不再过分强调自己的阶级属性,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转而集中精力进行国内经济建设,以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为对外交往的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秩序的态度更加主动,积极融入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和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核心的经济体系,与世界各国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

——编自足志成、李佳轩《中国共产党世界观的百年探索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同时期“天下”观念的基本内涵,分析其渐趋成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天下”观念的变迁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世界观转变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72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注:选取部分年份;数值保留1位小数;单位:亿美元)

年份197219741976197819801985199120012011
进口28.676.265.8108.9200.2422.5637.92435.517434.6
出口34.469.568.597.5181.2273.5718.4266118986
进出口63.0145.7134.3206.4381.4696.01357.35096.536420.6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2-01-28更新 | 334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甘地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中国媒体对甘地进行了大量形象塑造和话语宣传。193810月,《申报》香港版报道了甘地捐助中国救护车的消息。19393月,《中央日报》称甘地最近又向印度全国呼吁,向“为世界主持正义而战之中国人民加以救济”。1940年,中国媒体报道了甘地对中国抗战的看法,“你们正在进行生死存亡的斗争,我们也一样”。19422月,蒋介石在访印期间会见了甘地。《中央日报》发表了《中印关系之新页》评价此次外交行动。《新华日报》对蒋介石访印也进行了说明,认为“蒋委员长首次访问印度,证明中印两大民族之真正密切联系,与彼此间之同情谅解。”后来,甘地与蒋介石和颜悦色的合影广泛出现在报刊杂志之上,成为塑造蒋介石领袖形象不可或缺的素材。在此期间,甘地对中国抗日的基本态度无可质疑,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印双方的交流合作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团结互助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周永生《全面抗战时期中日舆论中的甘地》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媒体重视宣传甘地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媒体塑造甘地形象的积极意义。
5 . 1861年成立的总理衙门是总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但当时总理衙门往往被视为不祥之物,故国史馆在记录国家大事年表时,对任职于军机处、内阁等机构的大臣皆立年表,而任职于总理衙门之大臣独无。这种状况表明
A.总理衙门大臣位卑权重B.天朝上国观念的延续
C.近代中国启蒙思想萌芽D.清朝外交危机的深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9年,中美《浦安臣条约》规定: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需照所有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在容因等人的促推下,清政府开始举办幼童留美计划。18721875年,120名学生赴美留学,由清政府承担费用,设“幼童出洋肆业局”进行管理。学生在学习数学、天文、生物、化学、机械、采矿和土木工程等的同时,由随行出国的汉文教习“课以中国文义,俾识立身大节”。80年代,美国掀起排华浪潮,加之清廷惧怕学生“西化”,留美幼童被迫中断学业、提前撤回,仅两人大学毕业。

20世纪初,曾为留美幼童的梁诚担任驻美公使,发现美方损失远小于庚子赔款所得。因此提出退款,并用于开设学堂、兴办教育,得到美国总统与国会的认同。19096月,游美学务处成立,负责考选学生,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清华学堂。1909-1929年,庚款留美学生共计1289人,学习美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科学与技术等,其中87.3%获得学士以上学位。

——摘编自胡中波《中美关系视野下的中美教育交流研究》

材料二   1927-1949年我国留学美国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份性别未知总数
19272335019302
19311703324227
19351473530212
1939104486158
19431585010218
1947780340741194
1949672297471016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积极争取留美学生回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在美学习理工科的中国学生和学者一概不准回国,美国政府甚至不惜捏造罪名、监禁钱学森等人。1955年,中美在日内瓦进行大使级谈判,中国以释放美军被俘飞行员为条件,获准钱学森等回国。

——摘编自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建国初期留学生归国纪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幼童留美”与"庚款留美”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27一1949年我国留美教育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留美学生归国的历史背景。
2022-01-09更新 | 274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图反映了鸦片战争后清朝地方外交权的演化过程,这表明清朝
A.中央政府面临集权的危机B.近代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
C.地方官员权力一直在扩大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频繁密集的外交活动,包括与俄罗斯、美国等大国领导人进行会晤,出访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以及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会议,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这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A.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发展B.积极开展全方位多边外交
C.重点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D.彻底放弃“不结盟”外交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05年,署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周馥上奏:“查西国海权以潮退三海里为限。英、法等国海峡甚狭,海滨小岛亦多近岸。中国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深有相隔百余海里者……若仅以潮退三海里为限则名为保护,反蹙海疆,不如我向来领海之权,较为上策。”清廷“如所请行”。这表明当时的士人在维护中国海权中
A.照搬了西方理念的国际法框架B.考虑了中国历史实践的独特性
C.摈弃了起源于西方的领海观念D.有效抵制了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2020年11月21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这样为当前全球抗疫合作厘清路径:“我们首先要做好各自疫情防控,加强交流合作,并向其他国家施以援手。”“我们要推动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扫除“政治病毒',凝聚起各国携手抗疫的最大合力。”习近平在此主要强调了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B.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迫切性
C.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D.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可行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