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如图所示,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2009年底,新中国共向76个国家提供了325个支持项目的优惠贷款。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对外援助

中国优惠贷款行业分布(截止2009年底)
A.旨在融入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B.实现了中国低端产业的对外转移
C.有利于提高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能力D.适应了投资周期短收益高的需要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我国的外交史上有许多饶有兴味的外交故事,如“瓷盘外交”“兰花外交”“围棋外交”“乒乓外交”“熊猫外交”和“舞剧外交”等。这体现了新中国
A.“求同存异”思想的广泛实践
B.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
C.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及其实
D.外交基本格局的奠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
A.开启了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
B.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
C.盲目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
D.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世纪中期,清政府往往以羁縻政策来处理对外关系,对外国“不屑与交涉”。20世纪初,各级官吏研习国际法和条约,朝野“竞起而讲交际之道”。这表明清政府
A.彻底摒弃了传统宗藩观念B.近代主权国家意识开始产生
C.从驭夷之道走向近代外交D.逐渐重视履行国际条约义务
2021-03-20更新 | 17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2年,英国对华贸易总额为96.9万英镑,此后连续增长至1845年的239.5万英镑,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6%。一直到1869年,英国对华的进出口贸易在中国全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维持在91%和76%的水平。从商品结构来看,1870~1890年间,中国每年进出口的鸦片价值约800~1200万英镑,是最大的单项进口货物。

——据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1950年1月,英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建立了经贸关系。朝鲜战争期间,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参加了对华“封锁、禁运”,把已经打开的中英贸易大门几乎关闭。1957年,英国不顾美国的反对,宣布把对华限制降低到与苏联、东欧的同等水平。1972年,中英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1980年,中英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同时,合资经营、技术转让、设备引进等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也逐步发展起来。到1989年底,英国成为欧洲在中国的最大投资国。

——据王鹤《中英经贸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近代中英贸易对两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英贸易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中英贸易的变化历程,简析影响现代国家间贸易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1-01-13更新 | 169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广安、眉山、遂宁等九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李鸿章在《致朝鲜国王》中批评西方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终不能一律平行”,反过来说,朝贡关系则在实质上,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之间的“平行”。这说明中国传统的外交思想
A.具有一定的主权意识
B.契合近代的国际关系原则
C.得到各藩属国的认同
D.致力于实现国家间的平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最初清政府向外派遣使臣时,常在正使下设一副使,该做法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利于外交工作的开展,如首任公使郭嵩涛与其副使刘锡鸿纷争不止。该事件之后,清政府了解到国际惯例,不再设副使。这说明了
A.清廷对外交往发生制度性变化B.清廷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原则
C.清廷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D.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终结
2021-12-17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盐亭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20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局势依然动荡。美、苏为了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加紧了对广大中间地带国家的争夺。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对此中国作出国际政策的战略调整是
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B.争取广大中间地带国家C.坚持独立自主外交D.发出不结盟运动的号召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858年美国代表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谭以“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后因履行《天津条约》“互派使节”条款,清政府考虑礼仪问题“用中国人为使,诚不免为难”,于1868年委任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出使欧美等国。这反映出
A.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B.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D.清政府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对世界影响深远,除了语言、文学和思想之外,还在其他诸多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而在日常习俗的方面,汉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用筷子进食。由于唐朝文化在亚洲地区的广泛传播,筷子影响到蒙古草原、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等地区,筷子文化圈已粗具规模。16世纪欧洲人来到亚洲时,对用筷子进食的方式也曾发出过钦佩的感叹。

18世纪起,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欧洲人逐渐失去了对亚洲文明和文化的崇敬,特别是筷子习俗的兴趣。在英国外交使节马戛尔尼看来,英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优越的、更加文明的,希望中国人效仿。

20世纪,一些中国人对自己国家被蔑称为东亚病夫而耿耿于怀,开始批判反思这种饮食习惯。20世纪30年代,中国发生了多次结核病危机,中西医学专家都将这个疾病迅速蔓延的原因,部分地归咎于中国人不良的日常生活习惯,其中一个习惯就是合食制:食物取自同一个碗,筷子将其送进个人的嘴。

——摘编自(美)王晴佳《筷子:饮食与文化》


以“筷子文化”为主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