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3 道试题
1 . 中华民国成立当天,伍廷芳以外交总长名义向外申明:在租界收回以前,须按照规则维护租界秩序,保护中外利益。次日孙中山也表示,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条约“均认为有效”。孙、伍二人这样做意在
A.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B.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华民国的承认
C.继续充当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争取列强保护他们的私利
2 . 从广州十三行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起,清朝规定通商口岸只限广州一处,对外贸易又为公行所垄断。公行不但负责输入货物的评价及买卖,而且成为清政府与外商的传递机关。凡货物的纳税、报关,均须由它经手;外商向中国政府陈诉,亦须由它代呈,否则,清政府不予受理。清政府对于外人的生活行动,也责令公行监督。于是,公行成为一种特殊机关,它既具有商业的职能,又具有政治、外交的职能。

——摘编自朱杰勤、黄邦和《中外关系史辞典》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以1861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为起点。这一机构总揽外交(对外交涉:如教案、出使之类)以及同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制造、矿物、交通、海防、边务等各方面大权。在此之前中国以礼部和理藩院为主,分别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这种机构体现了天朝体制居中驭外的命意,本身就以上国与夷狄之间不平等为前提。但是,新来的外国人用大炮两次向中国说明,他们不是贡使。于是中外交往的机构不得不因此而改变。当其时,君臣朝野之间,往往视之为不祥之物,终晚清之世,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任事于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广州十三行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广州十三行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变化所体现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3 . 1868年,蒲安臣作为清政府特使率领使团出国访问,他在旧金山发表演说称“中国鉴于另一种文明已从四方八面逼近而来,已经睁开了它的眼睛”。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试图融入国际社会B.实现了外交政策转变
C.彻底抛弃华夷观念D.正大力推动洋务运动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1861年,办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成立。1864年,美国人丁韪良将《国际法原理》译成中文,恭亲王奕奏请出资助印。此书后以《万国公法》为名印行,规范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这表明
A.清朝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观念B.国际法的引入避免了中国主权丧失
C.中国传统外交理念逐渐向近代转变D.清政府开始效仿西方实行以法治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明朝积极建立朝贡体系,对夷国贡期的规定和执行比较严格。清朝建立后,要求朝鲜、琉球、安南等附属国初次朝贡时,必须缴纳前朝封诰印敕,“亦照旧例封赐”。此后,清政府把贡期延长,使各国朝贡频次减少。清王初这样做旨在
A.昭示改权的合法地位B.沿袭前明的朝贡体系
C.减轻双方的财政负担D.拓展国家的政治版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官员曾纪泽指出,西方人签订的条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长守不渝的,一种是可以随时修改的,“通商”条约就属于可随时修改的。因此,他依据国际公法,多次和列强商谈修改中外条约,试图收回中国利权。据此可知,此时清朝官僚
A.对近代国际关系认识有所提高B.运用国际公法有力捍卫主权
C.对帝国主义有不切实际的幻想D.放弃了天朝上国的传统外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这一变化
A.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为基础
B.表明清政府与传统社会彻底决裂的态度
C.与近代民族危机出现和深化同步
D.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逐渐进步
论述题 | 较难(0.4) |
9 .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以外交视角反思中国近代化之路,让我们重新认识近代中国,重新理解一个国家曾经走过的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就乾隆而言,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特使。乾隆把马戛尔尼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地答应。他的条件是: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他的目的不外要表示中英平等。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他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马戛尔尼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中国都拒绝了。那次,英国和平的交涉要算完全失败。……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西方国家不肯给清政府平等待遇。……

……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无论是汉族人,还是满族人,仍然闭关自守,力图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我们研究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必须了解近代邦交是中国人的大困难……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中国落后。中国的军器和军队是中世纪式的军队,中国的政府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中国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世纪式的人民。……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然后去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才意识到非学西方不可。所以,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光阴。

……咸丰八年的《天津条约》和咸丰十年的《北京条约》是三年多战争和交涉的结果。条款虽很多,但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也可以为福,关键看我们振作与否。奕䜣与文祥绝不转头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我们研究近代史的人所痛心的,就是这种新精神不能出现于鸦片战争以后,而出现于20年后的咸丰末同治初。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如此。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从上述史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1-04-25更新 | 210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2021届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道光元年(1821年)十一月,两广总督阮元就美国商船水手伤毙民妇案向道光帝上折奏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阮元奏审办伤毙民妇之夷船水手折今咪唎坚国夷人因民妇郭梁氏买果争闹,用瓦坛掷伤落水身死,已据供认明确,照例拟绞,情罪相符……于本年十月初三日将该凶夷照例绞决,以彰国宪,并夷人买取食物向系官给买办,今民妇郭梁氏私将蕉、橙卖给夷人,殊属不合,业已被伤身死,应毋庸议。

臣复谕饬洋商(注:行商)伍敦元等传谕该大班,当知天朝法度尊严,该夷人既赴内地贸易,自应安静守法,该大班及船主等务须时时戒饬船内水艄人等,毋许滋事逞凶,设已酿成事端,该大班即应查明肇衅生事之人,立时指名交出,听候地方官查审究办,切勿袒庇诿延自取重咎,以仰副天朝恩溥怀柔之至意。

——摘自《清代档案史料选编》(四)


(1)此案办理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哪些特点?
(2)此类案件若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处理结果会有何不同?说明理由。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