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689年之后约150年的时间内,除安妮女王统治的12年外,英国国王一直由一位同时担任他国国王的欧洲人担任。为了保护国王在欧洲的属地,与欧洲国虽然结盟外交受到国王的影响,然而介入欧洲事务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因素使然。在重商主义指导下,在海外殖民掠夺并获取商业特权成为18世纪特别重要的内容,在这种竞争中,强大的法国越来越成为英国最主要的对手。英法七年战争中,英国于1756年通过《威斯敏斯特协定》与普鲁士建立盟约关系,由普鲁士牵制法国,使英国取得最终胜利。英国一方面重新确立了欧洲大陆的均势格局,另一方面在与法国争夺殖民与商业利益方面获得完全的胜利。这使得英国从早先孤立于欧洲的一个边缘国家变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摘编自刘明周《18世纪英国的结盟外交》

材料二   清代外交公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王朝的外交理念。清朝对待亚洲各国的公文,一般使用“谕”与“敕谕”,充分表现出宗主国与藩属国的上对下的等级关系。康熙年间中俄双方定例,“中国行俄罗斯之公文,用理藩院的印信,咨(地位相当的高级官署间相互行文时使用的平行公文文种)行俄罗斯萨那特(“萨那特”意思为理事)衙门;俄罗斯行中国之公文,用萨那特衙门及托博勒城守尉印信,咨行中国理藩院衙门。”理藩院与萨那特衙门两个机构在职位、品级上都是对等的。1689年,清政府与俄国公使费要多罗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在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大获全胜后与俄国人签订的平等条约。1793年,英国政府正式派出以乔治.马戛尔尼为正使的使团访华进贡,乾隆皇帝在遣回来使时.写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一封敕谕,以“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开头。

——摘编自陈静《论清代外交关系变化在对外文书文种上的体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实行结盟外交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与俄英两国不同的外交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不同时代的人对李鸿章外交的评价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指出:“所谓联者(与外国妥协),又非平时结之,不过临时而哫(阿谀奉承)之。”认为李氏并非全然不知“以夷制夷”的不妥,皆因危若累卵的政局,“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时也”。同时批评李鸿章洋务、军事及外交失败,关键在于“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事,不知政治之本原”。

——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年12月)

材料二   资产阶级革命派称李鸿章外交犹如汉奸之变相。1907年,《民报》刊发大幅讽刺性政治漫画,并在画下注明“过去汉奸之变相”,李鸿章赫然在列。1918年费行简以秦桧“卖国”比拟李鸿章,称“俗论拟之为秦桧,子不敢议其过刻也”。

——摘编自《民报》、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大陆相关著述有梁思光的《李鸿章卖国史》(1951年),胡滨的《卖国贼李鸿章》(1955年),章回主编的《李鸿章》(1962年),王天奖、李国俊的《尊孔派和卖国贼——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1976年)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着李鸿章“误国”“卖国”论题展开了学术理论辩驳。欧阳跃峰认为李氏“和戎”外交(与外国妥协)是在对中外大势及敌强我弱清醒认识基础上提出的,“谨守条约”并不排斥有理、有利、有节的抗争,且是权宜之计,绝非长久之策。林璧属认为,评价李氏的标准歧异导致评价结论歧异,近年李氏研究过程中渗透着情感因素,其结果导致李氏外交行为的责任难以评判,历史评价的普遍性原则没有得到尊重。

——摘编自盛海生、欧阳跃峰《百年来李鸿章外交思想研究综述》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两者对李鸿章外交的看法有何不同。这反映出社会政治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阅读材料三,简述新中国成立后对李鸿章外交看法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3 . 从广州十三行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起,清朝规定通商口岸只限广州一处,对外贸易又为公行所垄断。公行不但负责输入货物的评价及买卖,而且成为清政府与外商的传递机关。凡货物的纳税、报关,均须由它经手;外商向中国政府陈诉,亦须由它代呈,否则,清政府不予受理。清政府对于外人的生活行动,也责令公行监督。于是,公行成为一种特殊机关,它既具有商业的职能,又具有政治、外交的职能。

——摘编自朱杰勤、黄邦和《中外关系史辞典》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以1861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为起点。这一机构总揽外交(对外交涉:如教案、出使之类)以及同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制造、矿物、交通、海防、边务等各方面大权。在此之前中国以礼部和理藩院为主,分别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这种机构体现了天朝体制居中驭外的命意,本身就以上国与夷狄之间不平等为前提。但是,新来的外国人用大炮两次向中国说明,他们不是贡使。于是中外交往的机构不得不因此而改变。当其时,君臣朝野之间,往往视之为不祥之物,终晚清之世,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任事于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广州十三行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广州十三行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变化所体现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史实

时间史实
汉朝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到达了波斯湾。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226年,大秦商人来到建业,西晋初年又派使者来到中国波斯、大月氏朝时期的商人、使者不断来华。445年,波斯王朝遣使来华佛教传入并不断发展,印度等国的僧侣来华传教。日本、朝鲜多次派使者来华
唐朝日本、朝鲜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朝。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高僧空海长安求法。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定居。
高丽政府遣使到宋朝搜求书籍。日僧寂昭、元灯等乘宋商船渡海入宋。明宋州城出现多处“波斯馆”“清真寺”印刷术外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广州、泉州城内居住着许多阿拉伯富商
元朝元初,高丽从中国购经籍一万多卷。元朝和日本两国僧人互相访问极为频元朝繁,来华日僧仅知名者即达220余人1299年,妙慈弘济大师把程朱理学传到日本,长期成为日本统治阶层的思想武器。马可·波罗来华
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鲜明抗击日本。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
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
清(1840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也向年前)本国广泛的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
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任选一个角度,评述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要求:写明角度,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天文学因其功能的重要,历代统治者都设立专门机构和官员以司其事,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扣法律条文,接纳朝野研究者充实官办天文学的实力.且从财力上给予足够的支持,从而构成了相当稳定、持久的天文学运作机制。《夏小正》记述了一年中十二个月的星象、物候、气象以及所应从事的衣事、政事等。在西同时期实施一种颁期制度,周天子每年依据史官现象预推每一月朔的日期,连同相应的政事向全国上下发布,全国范围内行使统一的历日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历法同天命、皇赦联系起来。至汉代,我国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天文历法体系。《汉书》中指出,历法要顺应天道,合于天行的客观规律,并以之治天下。唐宋天文学发展迅速,僧一行的《大衍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历法,形成了我国成熟的历法体系。宋代时全国约有十座大型浑仪。元代李谦在所拟《颁授时历诏》中指出:“钦天授时为立国之本”。明清学者对律吕、大衍等历本的思想、利弊厦影响做了很好的总结。

——摘编自陈美东《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

材料二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促使天文学从宫廷走向民间,从官员学者走向普通民众。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天文算学馆,随后各地新式学堂破土而出,天文、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列入课程之中。国人主动翻译西书,出现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官方机构和大同译书局、南洋公学译书院等民间机构,出版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西方自然科学书籍。中国学者自编学堂教科书以及识字、歌谣、名物等读本,创办《申报》《新闻报》等报刊,创作新式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承载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冲击传统封建旧识。至此,深锁在皇宫内院的天文学“飞八寻常百姓家”。

——摘编自叶璐《晚清天文教育与天文启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天文学的功能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天文学出现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0-01-13更新 | 115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2020年高三教学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名称主要范围
汉唐时期的
“西域”
广义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狭义上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唐宋时期曾用“西天”指称更为遥远的印度。
宋明时期的
“西洋”
最早见于五代,元代广为流布,明代特指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明末以后逐渐转向专指欧洲。
明末清初的
“西方”
与“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等同义词广泛流行,指称欧洲。

——摘编自欧阳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


上表为古代中国关于“西方”名称变迁的主要历程。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戴高乐执政时期(1959~1966年)法国的主要外交活动

时间外交活动
1959年3月宣布:地中海舰队不再受北约指挥
1963年6月宣布:大西洋舰队在战时不再归北约指挥
1964年1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65年拒绝参加北约军事演习
1966年3月宣布退出北约组织;
1966年6~7月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

——摘编自赵茗《戴高乐外交思想与实践的民族主义传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现代史知识,对表格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史论结合。)
2020-03-0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广西桂林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南京政府成立后,即率先与之签订新的关税条约,规定各自给对方以最惠国待遇。1930 年美国国会通过《斯姆特一霍利法案》,将美国的关税提高了50%。中国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如桐油、兽皮、生丝、羊毛、抽丝品、棉花、猪鬃酒类产品、蛋类及蛋产品等。相反,美国输往中国商品的种类中;棉花、煤油、烟叶、小麦、汽车、机械、木材等却逐年增加。1932 年,美国仅棉花一项输入中国就达8400万美元,煤油、烟叶也在2000万美元以上。1931 年美国制造品输入中国总额为22503949美元,而中国制造品输美仅有10437756美元。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史蒂芬.波特强调应加强与中国的商业联系,中国终会“成为美国在国外最大、最富、最便利的市场”。

——摘编 自仇华飞《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与中美贸易》

材料二: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不久邓小平就于1979年1月28日对美国进行了访问,期间中美两国交换了对国际局势、产权、最惠国待遇等相关问题的看法,并签署了领事、贸易、科技和文化交流协议。邓小平访美后,中美两国的贸易发展迅猛,两国之间企业往来频繁,也签署了一系列促进中美贸易发展的协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举办贸易展览会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贸易关系协定》等协定。1979 年7月7日,两国政府签订了为期三年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决定从1980年2月1日开始相互给予最惠国关税待遇,使中关贸易实现了正常化。

——摘编自任泽平《来自历次中美贸易战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变化的原因,分析对中美两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独立后至19世纪中期,通过赎买、武装颠覆和侵略战争等手段,从法国、西班牙、墨西哥和英国手中获得土地,使领土迅速扩张,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19世纪四

五十年代,侵入远东地区,参与对中国的侵略。19世纪末,美国提出“泛美主义”的口号,建立“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随后多次派出军队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并将大量资本渗入拉丁美洲,使整个拉美成为美国的“后院”。与此同时,美国加紧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侵略势力的扩张。1889年,美国提出与列强合作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1917年,美国通过参战之机,增强其在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地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奠定了现代美国外交战略的基础。

——摘编自万维其《近代美国的外交战略》

材料二   越南战争是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中美两国自朝鲜战争以后以间接方式进行的又一场军事较量。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了缓和。1969年尼克松就任

美国总统后明确表示,美国在越南战场上全面的军事胜利是不可能的,解决越南问题“关键不在河内,而在北京和莫斯科”。基辛格也说:“向中国开门可能帮助我们结束那场战争的苦难。”经过越南战争,中国对整个国际战略格局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中国领导人开始从国家安全战略的全局考虑苏联的威胁。

——摘编自黄英、王姗姗《从对抗走向缓和——析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外交战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越南战争期间中美力图关系缓和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外交战略制定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正是这种远见卓识,使唐朝开创了“四海威服,万国来朝”的昌盛局面。据唐朝政书记载,从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与大唐建立过外交关系的“四蕃之国”有近四百个。诗人王维对唐朝这一繁荣景象曾有诗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摘编自谢志东《拨云见日:你所不知道的唐朝与唐人》

材料二   中国社会的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对外交政策的选择缺乏主动性,仅仅依靠外交的“均势原则”(即所谓“以夷制夷”论)……李鸿章毕生奉行“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是以列强间的矛盾和裂痕为基础的。实际上,列强之间在侵华问题上的“合作”或者“勾结”远甚于彼此之间的对立,这就注定了“以夷制夷”政策必将失败。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转型》

材料三   目前,简单来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就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呈现“四海咸服,万国来朝”昌盛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诠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综上所述,谈谈对外交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