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受到宗教的影响,人们认为麻风病人是不道德且受到上帝责罚的人。在十九世纪末,中国、墨西哥劳工进入美国以及对麻风病的医学研究较为匮乏等原因,麻风病在加州、纽约州等地快速传播并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尽管麻风病并非中国人带到美国且在美中国人患病的比例并非最高,但是在种族主义、排华风潮的推动下,美国的报刊上出现了将麻风病与中国人联系的倾向,出现了如“Chinese 1eprosy”、“Chinese disease”等来形容麻风病的词汇。“中国人不干净”,“中国人又穷身体又弱”等不好印象以及“黄祸”( Ye11ow Peril)等加剧人们恐慌的话语。而这种将麻风病和中国人联系起来的倾向,加剧了排华风潮、主张了种族主义,对在美华人的生存及声誉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也极易造成民众的恐慌,不利于民众正确认识麻风病和推进麻风病的研究与防治。

——摘编自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潮出现,工人运动也影响到了政界。1882年,切斯特·艾伦·阿瑟总统签署《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以法律形式排斥少数族裔的法案。1902年该法律被无限期延长。清政府曾与美国交涉。但‘弱国无外交’,交涉也没用。19432月,《排华法案》被废除。在百余年之后,在美华人族群终于等来了这迟来的道歉。2012618日,美国众议院以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案”(第683号决议案),以立法形式向曾经排斥歧视华人的做法道歉。

——摘编自王希怡《专家评美国就排华法案道歉:道歉不是良心发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美国麻风病污名中国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排华法案》的变化历程并简要评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对世界影响深远,除了语言、文学和思想之外,还在其他诸多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而在日常习俗的方面,汉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用筷子进食。由于唐朝文化在亚洲地区的广泛传播,筷子影响到蒙古草原、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等地区,筷子文化圈已粗具规模。16世纪欧洲人来到亚洲时,对用筷子进食的方式也曾发出过钦佩的感叹。

18世纪起,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欧洲人逐渐失去了对亚洲文明和文化的崇敬,特别是筷子习俗的兴趣。在英国外交使节马戛尔尼看来,英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优越的、更加文明的,希望中国人效仿。

20世纪,一些中国人对自己国家被蔑称为东亚病夫而耿耿于怀,开始批判反思这种饮食习惯。20世纪30年代,中国发生了多次结核病危机,中西医学专家都将这个疾病迅速蔓延的原因,部分地归咎于中国人不良的日常生活习惯,其中一个习惯就是合食制:食物取自同一个碗,筷子将其送进个人的嘴。

——摘编自(美)王晴佳《筷子:饮食与文化》


以“筷子文化”为主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水。

材料   本书改变传统中国历史以王朝循环为结构的固定模式,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被传统叙述方式所忽略的社会生活、民间社会、世俗信仰以及中外交流等方西均做了细致的描述。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构建中国,叙述有确切文字——甲骨文以来至汉代的历史;第二部分,面向西方,叙述三国至唐代的历史;第三部分,面向北方,叙述宋至明的历史。

——摘编自【美】芮乐伟.韩森《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


选取书中某一部分,结合中国古代历史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9年,中美《浦安臣条约》规定: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需照所有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在容因等人的促推下,清政府开始举办幼童留美计划。18721875年,120名学生赴美留学,由清政府承担费用,设“幼童出洋肆业局”进行管理。学生在学习数学、天文、生物、化学、机械、采矿和土木工程等的同时,由随行出国的汉文教习“课以中国文义,俾识立身大节”。80年代,美国掀起排华浪潮,加之清廷惧怕学生“西化”,留美幼童被迫中断学业、提前撤回,仅两人大学毕业。

20世纪初,曾为留美幼童的梁诚担任驻美公使,发现美方损失远小于庚子赔款所得。因此提出退款,并用于开设学堂、兴办教育,得到美国总统与国会的认同。19096月,游美学务处成立,负责考选学生,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清华学堂。1909-1929年,庚款留美学生共计1289人,学习美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科学与技术等,其中87.3%获得学士以上学位。

——摘编自胡中波《中美关系视野下的中美教育交流研究》

材料二   1927-1949年我国留学美国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份性别未知总数
19272335019302
19311703324227
19351473530212
1939104486158
19431585010218
1947780340741194
1949672297471016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积极争取留美学生回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在美学习理工科的中国学生和学者一概不准回国,美国政府甚至不惜捏造罪名、监禁钱学森等人。1955年,中美在日内瓦进行大使级谈判,中国以释放美军被俘飞行员为条件,获准钱学森等回国。

——摘编自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建国初期留学生归国纪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幼童留美”与"庚款留美”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27一1949年我国留美教育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留美学生归国的历史背景。
2022-01-09更新 | 277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南京国民政府以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为后盾,于1927年宣布不采用暴力手段废止不平等条约,宣称打倒帝国主义非排外主义等外交方针。此后,逐步与各国就废除旧约、改订新约进行了谈判交涉,主要涉及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撤废领事裁判权、收回租界和租借地等权益。

1927年7月,美国率先与中国达成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宣布承认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随后德、比、意、英、法、日等迅速仿效。各国虽然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但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仍操纵在外国人手中,新税率的确定仍然受到种种限制。由于英、美等国不愿放弃领事裁判权,相应的双边交涉迟迟没有结果(1943年才得以实现)。在租界和租借地问题上,英国1929年放弃了镇江租界,1930年放弃了威海卫、厦门租界,但在上海、天津、汉口、广州等重要城市英租界和九龙租借地问题上拒绝让步。比利时在天津的租界也在1931年收回。法国、日本等国拒绝与国民政府谈判。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掀起改订新约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掀起改订新约运动的效果和局限性。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化外(政令教化所达不到的地方)人犯罪者依律拟断;隶理藩院者,仍照原定蒙古例。化外人既来归附,即为王民,罪并依律断,所以示无外也。

——摘自1740年《大清律例》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处理外国人在华犯罪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材料二 凡英民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下同)处投禀,管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摘自1843年《虎门条约》


(2)通过材料二,指出英国在华享有的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1943111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同日,国民政府代表宋子文与英国代表薛穆、黎吉生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这两个条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美英两国同时撤废在华治外法权。很快,巴西、加拿大、挪威、荷兰、阿根廷等国也先后与中国商订新约,放弃在华特权。

——摘编自胡星斗《民国政府收回治外法权的历程》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
(4)综上,概括影响一个国家司法主权的主要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0-07-08更新 | 6758次组卷 | 33卷引用: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伦敦设立了中国第一个驻外机构一一清政府驻英国公使馆,郭嵩焘成为第一任驻英国公使。他用好奇的目光观察着陌生的异城。最令郭嵩焘惊讶的莫过于宫廷舞会。622日,中国使节首次应邀来到白金汉宫,他们看到上千男女,穿着盛装礼服,从皇太子、王妃到高级官员及贵妇,在音乐中翩翩起舞。这种场景,让自东方而来,从小受到“男女授受不亲”观念教育的客人看得瞠目结舌。郭嵩感慨道:“相与跳跃而不为非。使中国有此,昏乱何如矣!”……到了1878年,郭嵩焘在伦敦的朋友越来越多,各种社交应酬的邀请纷至沓来。这年515日到722日六十九天之中,他所参加的社交活动,包括五十七场茶会,六场音乐会,十ニ场舞会,一场名犬秀,一场园艺会,一场烟火晚会,一场谈话会…经常受邀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使得郭嵩焘萌动了举办答谢茶会的心思。为了准备茶会,中国使馆上下都动员起来,经费完全由郭嵩焘自掏腰包。1878619日(光绪四年五月十九日),清政府驻英使馆成功举办了中国外交史上第一场招待茶会。英国《泰晤士报》报道:“郭公使与夫人依欧俗于客堂见来宾,…犹堪注意者,为一中国贵妇首度出现于男女宾客供在之公众场合之事。”

——摘编自姜鸣《社交季的新客人——中国外交史上第一场招待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郭嵩焘对英国外交界社交活动看法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郭嵩焘举办中国外交史上第一场招待会。
论述题 | 较难(0.4) |
9 .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以外交视角反思中国近代化之路,让我们重新认识近代中国,重新理解一个国家曾经走过的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就乾隆而言,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特使。乾隆把马戛尔尼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地答应。他的条件是: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他的目的不外要表示中英平等。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他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马戛尔尼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中国都拒绝了。那次,英国和平的交涉要算完全失败。……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西方国家不肯给清政府平等待遇。……

……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无论是汉族人,还是满族人,仍然闭关自守,力图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我们研究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必须了解近代邦交是中国人的大困难……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中国落后。中国的军器和军队是中世纪式的军队,中国的政府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中国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世纪式的人民。……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然后去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才意识到非学西方不可。所以,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光阴。

……咸丰八年的《天津条约》和咸丰十年的《北京条约》是三年多战争和交涉的结果。条款虽很多,但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也可以为福,关键看我们振作与否。奕䜣与文祥绝不转头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我们研究近代史的人所痛心的,就是这种新精神不能出现于鸦片战争以后,而出现于20年后的咸丰末同治初。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如此。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从上述史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1-04-25更新 | 210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2021届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689年之后约150年的时间内,除安妮女王统治的12年外,英国国王一直由一位同时担任他国国王的欧洲人担任。为了保护国王在欧洲的属地,与欧洲国虽然结盟外交受到国王的影响,然而介入欧洲事务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因素使然。在重商主义指导下,在海外殖民掠夺并获取商业特权成为18世纪特别重要的内容,在这种竞争中,强大的法国越来越成为英国最主要的对手。英法七年战争中,英国于1756年通过《威斯敏斯特协定》与普鲁士建立盟约关系,由普鲁士牵制法国,使英国取得最终胜利。英国一方面重新确立了欧洲大陆的均势格局,另一方面在与法国争夺殖民与商业利益方面获得完全的胜利。这使得英国从早先孤立于欧洲的一个边缘国家变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摘编自刘明周《18世纪英国的结盟外交》

材料二   清代外交公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王朝的外交理念。清朝对待亚洲各国的公文,一般使用“谕”与“敕谕”,充分表现出宗主国与藩属国的上对下的等级关系。康熙年间中俄双方定例,“中国行俄罗斯之公文,用理藩院的印信,咨(地位相当的高级官署间相互行文时使用的平行公文文种)行俄罗斯萨那特(“萨那特”意思为理事)衙门;俄罗斯行中国之公文,用萨那特衙门及托博勒城守尉印信,咨行中国理藩院衙门。”理藩院与萨那特衙门两个机构在职位、品级上都是对等的。1689年,清政府与俄国公使费要多罗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在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大获全胜后与俄国人签订的平等条约。1793年,英国政府正式派出以乔治.马戛尔尼为正使的使团访华进贡,乾隆皇帝在遣回来使时.写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一封敕谕,以“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开头。

——摘编自陈静《论清代外交关系变化在对外文书文种上的体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实行结盟外交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与俄英两国不同的外交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