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 道试题
1 . 从1876年到1894年,清政府陆续向西方各国派出了大批驻外使节,包括郭嵩焘、曾纪泽、薛福成、崔国因等22位正副公使和黄遵宪、张德彝、钱德培等大量的使馆参赞、翻译及随员。这一做法
A.体现了晚清外交体制的转变B.旨在推动洋务运动的顺利开展
C.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D.表明晚清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
2022-01-24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在辽最宗孙女的墓中出土了众多物品,有来自叙利亚和埃及的玻璃器皿,有来自苏门答腊和印度的水晶制品,有原产于北欧和波罗的海地区的球珀,而北欧距离江朝约6500公里。据此可知
A.朝贡体制下的海外贸易非常繁荣B.宋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外来物品改变了当时的丧彝文化D.辽朝与城外可能存在着一定交流
2022-01-2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1861年成立的总理衙门是总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但当时总理衙门往往被视为不祥之物,故国史馆在记录国家大事年表时,对任职于军机处、内阁等机构的大臣皆立年表,而任职于总理衙门之大臣独无。这种状况表明
A.总理衙门大臣位卑权重B.天朝上国观念的延续
C.近代中国启蒙思想萌芽D.清朝外交危机的深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晚清时期,列强凭借强权攫取中国权益的种种行为促使清政府的对外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外条约关系的实践中,清政府官员往往用“两益”和相近概念表述这一思想,诸如“以求两益”、“两有利益”、“两得其益”、“两国求益”、“两有裨益”、“彼此有益”、“两国均属有益”、“兼顾两面”、“互得利益”、“互惠互利”等。诸如此类的表述
A.核心是力争维护国家权益B.改变了不平等关系的格局
C.表达了清政府坚定的决心D.促进了修约外交实践活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世纪上半期,契约华工被卖到南北美洲等地,境况凄惨。清廷知悉后,尝试改变这种境况,如:1877年,清政府与西班牙政府签订了《古巴华工条约》,其中规定,“严禁买卖华工”“清政府在哈瓦那设领事馆,以保护在古巴的中国人”。这体现了
A.西班牙民主制度比较完善B.海外华工利益从此之后得到全面保障
C.华工推动了美洲经济发展D.清政府用近代外交手段解决华工问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868年,总理衙门派出第一个外交代表团,美国人蒲安臣任涉外事务使臣,英国人、法国人任副使。同年中美签订《蒲安臣条约》,企图使中国成为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而美国在共管中居于领先地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与美国邦交关系密切B.近代外交人才短缺
C.外交日益与国际接轨D.外交的半殖民地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清政府于同治三年(1864年)相继翻译出版了《国际法原理》《公法便览》和《公法会通》等书籍,并分发给各省及通商口岸官员使用。这一举措
A.旨在配合洋务运动的开展B.表明天朝上国观念已被放弃
C.有利于清政府外交近代化D.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
2022-01-0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曾纪泽谈到“改约之事,宜从弱小之国办起,年年有修约之国,即年年有更正之条,至英、德、法、俄、美诸大国修约之年,彼迫于公论,不能夺我自主之权利,则中国收复权利。而不著痕迹也。”曾纪泽的外交思想
A.体现清政府外交政策的近代化B.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实现
C.尚未认识到西方侵略的危害性D.反映国际治理体系渐趋公正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最初清政府向外派遣使臣时,常在正使下设一副使,该做法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利于外交工作的开展,如首任公使郭嵩涛与其副使刘锡鸿纷争不止。该事件之后,清政府了解到国际惯例,不再设副使。这说明了
A.清廷对外交往发生制度性变化B.清廷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原则
C.清廷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D.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终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61年,奕䜣、桂良等人奏请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职责是掌理一切与外国人发生关系之事,其组织机构见下图。这标志着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清王朝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C.列强侵华进入到新阶段D.中国外交组织走向近代化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