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近现代中国历史演变的主轴,也是各种复杂表象下潜藏的历史底蕴。美国学者布莱克指出,现代化发展必然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现代性的挑战——现代观念和制度,现代化拥护者的出现,这一切使社会在传统知识范围内遇到最初的对抗;第二,现代化领导的稳固——权力从传统领袖向现代领袖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尖锐的革命斗争通常可达数代人之久;第三,经济和社会的转型——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达到这一程度:社会从以农村和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向以城市和工业为主的生活方式;第四,社会整合——经济和社会转型导致整个社会基本结构的转型。当然,就中国这类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而言,我们可以将布菜克假设的四个阶段概括为两大环节:第一环节,在迎接现代性挑战的背景下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第二环节,进行民主国家建构,以国家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向现代文明的结构转型。

——摘编自叶麒麟《从民族国家建构到民主国家建构——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主题的嬗变透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演变”,就材料的部分或整体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11-29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五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西方近代文化以及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开始在中国出现,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逐渐成了中国近代文化的一部分。

二是一些传统的部门和学科或不能适应社会现代化需要而逐渐衰落,或接受西方近代文化的影响,向现代部门和学科转化;西方的一些新部门和新学科开始传入中国,并最终得到确立和发展,从而丰富了中国近代文化的部门和学科体系。

三是诸如纲常名教、专制独裁、男尊女卑、夷夏之辨、重农抑商等一些旧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或否定,并逐渐为民主、自由、平等、博爱、重商、进步等新的价值观念所取代。

——摘编自郑大华等《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近代文化转型”,就材料的部分或整体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3 .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023-06-30更新 | 4035次组卷 | 23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最优分裂原则”-创新在带有最优中间程度分裂的社会里发展得最快,太过统一的社会与太过分裂的社会都不占优势。欧洲在近现代的崛起,与它在历史上长期分裂的局面密不可分。这种分裂促成了思想的多元化、技术和科学的进步,推动各国竞争。正是这种“分裂”孕育了欧洲的资本主义文明。进入封建社会后的中国,由于文化和地理的双重原因,它在很长时间里维持了超稳定结构,并在明清时代,形成一套与之相配套的成熟的高度专制政体,“由此带来的国家体制压制了现代科学出现所必需的多数条件”。与欧洲和中国相比,印度则是另一个极端,它过于分裂而长期发展受限。

——摘编自【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自拟论题,谈谈你对该作者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学家李时岳认为:近代中国存在向下沉沦和向上发展两种趋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从独立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并向殖民地演化,这表现为向下沉沦的趋向;另一方面,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封建经济结构解体,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表现为向上发展的趋向,在这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讲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断地传入我国,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被打破,中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被解构。尤其是甲午战争后中外文化交流及转型问题,它既包括人们认识的过程、观念的转变,也包括社会的变迁等。甲午战争后中外文化交流及转型打开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通路,并逐步引起了人们思想革命性转变以及社会的变革,从而也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阐述材料中关于甲午战争后中外文化交流及转型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模式可以按现代化启动的原因和时间序列加以划分,这种分类法是在早期的“双元主义”(Daulism)基础上形成的。所谓“双元主义”就是按现代化的动力渊源,将现代化分为内发型(内源型)和外发型(外源型)两大种,前者动力渊源来自该社会本身,后者动力渊源来自外力的干扰或冲击。学者蔡明哲主编的《迈向现代化》一书中曾对此作了进一步发挥。其图式见“表6”

——摘编自许开轶、方军《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与东亚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世界史知识,评析表中关于现代化模式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亦可提出新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2021-02-2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外部分历史现象



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至少两个以上的中外历史现象,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21-02-1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潮东渐逐步扩张的过程中,新的地理知识伴随着日渐发达的报刊与出版品等现代媒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此同时,清中叶以来,一连串由西方列强所发起的"商战""学战""兵战",给晚清政府带来的屈辱性后果,有力地挑战着士大夫思想中的天朝意识与天下观念。从此,以"世界大势"为价值标准的新地理观开始主导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一个"万国"竞逐的"国家体系"逐渐代"天下"而起——民族国家取代了帝制王权,国际法下的对等关系取代了朝贡制度,以国力比拼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取代了"怀柔远人"式的文明教化。不过,即使有上述的转变,传统天下观中"驾于欧美之上"的理想也始终是近代中国国家主义的一个特色。

——摘编自黄克武、王建朗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晚清社会国家观念”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