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03年,有人指出“(中国)不自立,必灭亡,必(被)瓜分……各省先行自图自立”,提出“广东者,广东人之广东也……筑起广东自立之势,以建立全中国自立之起点”。此类观点在当时蔚然成一种思潮,并加速了“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这种思潮本质上反映了
A.三民主义的提出掀起了革命运动的高潮
B.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的实质性瓦解
C.先进知识分子要求在中国建立联邦制
D.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必然结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农民反对“新政”是晚清最后十年民变中引人注目的内容。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寺庙、祠堂之内,遭致农民的普遍憎恶;此外,还有层出不穷的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罂粟之类的斗争。这反映出清末新政
A.具有鲜明的封建专制色彩
B.未对基层民众产生广泛影响
C.受到思想和经济因素制约
D.催生了农民的民主革命意识
3 . 新政走向清政府预想的反面,效果超越了原始动机。新政从内部加速了清王朝的解体,这不是慈禧太后的初衷,而是她最不愿意看到的,但也是她一手造成的。这从根本上说明
A.新的经济方式、新的文化观念不可能维护旧的体制
B.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只是骗人的幌子
C.1911年发生的武昌起义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D.没有清政府大搞新政便不会有辛亥革命的最终发生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的屡次败北,彻底暴露出旧有军的腐朽,朝野上下群起呼吁必频改革旧军,建立新军。基于这种形势,袁世凯向光绪帝建议改革军制:募练新军。他的主张得到光绪帝及朝廷大臣的支持,于1895年12月8日获得到天津小站督练新建科军的权柄。军队设督练处, 袁亲自领督练官。新建陆军采取德国和日本建制,,营制分左右两翼,每翼分统步、炮、马、工程、辎重各兵种;教官多自德国聘任;新式武器多从德国购置,全军一律习洋操,实开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袁世凯在军队中大树特树个人绝对权威,通过官禄利诱,很快培植起一批亲信死党,把军队训练成带有浓烈人身依附性质的武装。

——摘编自罗雪《晚清军事制度变革及其念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廷新建陆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建陆军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03,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理科改称“格致科”等等。这反映了清政府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B.不辨名实之分,追求全盘西化
C.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D.坚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变革
2018-02-02更新 | 125次组卷 | 2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第六次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年7月,在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之疏的第一疏“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提出四条重大举措:一为设文武学堂,二为酌改文科,三为停罢武科,四为奖励游学。……1904年1月,朝廷正式颁布张之洞及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所厘定之学堂章程,明确宣布十年三科内减尽科举名额。

材料二   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学务大臣张百熙及荣庆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而新学堂未能普遍设立,又使得科举不能立刻停止。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1905年9月,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等六人一起奏请立停科举,获诏准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选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废除科举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革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晚清政府失行领备立宪后,梁启超评价说“在民主专制之下,宪法徒具一纸空文,议会只是尸位素餐。然而,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材料主要表明梁启超
A.认为改良道路在中国很难行得通
B.主张走自下而上的革命救国道路
C.强调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D.断定清廷专制必然导致革命爆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
B.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
C.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
D.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共计派出120人。赴美幼童在美学习期间“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但是,由于顽固派对于留美幼童的“西化”心怀不满,所以清政府于1881年下令将他们分批撤回。他们归国后,大都成为外交、海军、航运、电报、铁路等领域的骨干力量。1877﹣1885年间,福州船政学堂也派遣了数批留学生共计近百人,分赴英、法、德等国学习海军专门技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财力不逮”,以及顽固派的阻挠破坏,派遣留学生的运动在1886年以后中断,直到1896年才恢复。这一年,13名学生赴日留学,开官费生留日之风气。此后,赴欧留学者规模缩小,赴日留学者日众。

——摘编自苑书义《中国近代史》(中册)

材料二20世纪初,清末新政急需人才,清政府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1905年废科举后,留学也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日本政府采取主动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加上赴日留学路途近、交通方便、文字习俗相似等,促成了此时的留日热潮。留日学生从1901年的200多人,1903年增到1300多人,1904年2400多人,1905﹣1906年8000多人。以自费生为主的留日学生所学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军事、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商业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其中以陆军和政法最热门。很多留日学生在日本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归国的留日学生不少成为清末新政改革的骨干力量和新军的各级军官。

——摘编自王晓秋《改良与革命:晚清民初史事新探》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世纪晚期相比,20世纪初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出现的变化。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未给予资产阶级实权,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德国宪政中没有实权的恰恰是相当于议会下院的帝国议会,而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德国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摘编自《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选择、比较及影响》

材料二   清末宪政改革是晚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派员秉承“用备甄采、择善而从”之旨,分赴欧美各国考察政治以后,清政府初步选定德国及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进一步研究、筛选与描摹的对象。最终,清政府锁定与德国一脉相承的日本宪政体制为模板,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

——摘编自胡凯《略论清末宪政改革对德国模板的取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说明此特点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改革仿效德国宪政的原因,并说明清末宪政改革与德国宪政建立有何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