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有学者认为,1901年清政府的“新政创造了新的机会来动员学生、知识分子、绅士、商人和其他的城市精英,以及新军中的下级官吏。当辛亥革命到来的时候,他们能够集体行动……”。该学者旨在说明这次“新政”
A.暴露了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B.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C.直接导致了清王朝统治的结束D.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据《张文襄公全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
2021-06-08更新 | 8764次组卷 | 43卷引用:三年(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8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推行新学制后,出现了各种新式教科书。1903年文明书局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课文:“牛耕于田,不勤,牧童鞭之。牛曰;吾苦甚。牧童曰:智不若人,即为人役。岂独牛然,人亦如是。问何以为人役,问世界以何等人为最苦?”这一内容旨在
A.宣扬上下尊卑等级秩序B.推广白话文和新文学
C.主张开启民智救亡图存D.论证剥削压迫合理性
2021-05-23更新 | 879次组卷 | 2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编练新军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1905年湖北新军在黄陂募兵,招募的96人中有12个监生,24个秀才;各地新军将领也多由国内武备学堂毕业生、官派留学生充任。由此可知
A.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B.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C.新式教育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新军成为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06年,沈家本在《革禁买卖人口变通旧例议》中奏请:“我朝振兴政治,修订法律,百度维新,独买卖人口一端,即为古昔所本无,又为环球所不韪,拟请……革此习,嗣后无论满汉官员军民等,永禁买卖人口。如违,买者卖者均照违律治罪。”据此可知,此时
A.维新派的民权思想深入人心B.清末新政铲除旧的社会陋习
C.修订法律推动社会移风易俗D.自由平等观念成为社会主流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注重国民教育的发展。1906年,学部咨行各省推行义务教育并颁行《强迫教育章程》,名为“强迫”但实施的弹性较大。1911年,学部召开中央教育会议,决议《试办义务教育章程》,提出国库补助义务教育经费的办法,可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这个章程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摘编自梁雯娟《清末新政与明治维新时期普及义务教育之比较》

材料二   废除科举制后,清政府创办了大批新式学堂,包括引入女学堂。新政期间,清政府还先后多次通令各省选派留学生,鼓励自费留学,并规定学成回国后,经过考核,予以任用。然而,不少留学生回国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周焱东《清末“新政”与教育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推行义务教育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新政教育变革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据下表可知
1903—1906年中国新式学堂数量统计
年份1903年1904年1905年1906年
新式学堂数量769所4476所8277所23862所

A.政府政策影响教育发展B.教育救国思潮兴起
C.革命思潮推动教育进步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令人惊讶的是,废除这样一种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的选官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风波,而是能够较平稳的实施。这说明
A.新式学堂激增改变旧式价值观念B.清末新政有效满足民众利益诉求
C.近代中国国民权利意识尚未觉醒D.教育形式内容革新渐成社会共识
2021-04-22更新 | 509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881年,首批留美公派学生因逐渐洋化,被清廷视为大逆不道而提前召回;1905年后,新式学堂毕业或留学回国的学历却成为进入仕途炙手可热的凭证。这一变化
A.促进了清政府全面推广新式教育B.推动了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适应了延续封建统治的现实需求D.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近代教育

材料一1898年,清廷下令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堂,奖励绅民办学。在维新思潮推动下,各地乡村士绅陆续将当地义塾、书院改为新式小学堂,或利用闲置的庵庙、祠堂等兴办小学。1905年,绵延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最终废止,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在城乡社会涌现,人们竞相捐款办学,甚至出现人力车夫、孤寡遗孀捐款兴学的现象。

材料二 办学经费主要依赖抽捐,而办学之官绅“籍学为由,擅收肥己,致教育之声日堕,毁学之风,由此而滋”。面对勃兴的近代学堂,顽绅冥士哀叹:“书院去久矣,才人信当年。”1904年无锡还发生寺庙米捐改用于学堂而引发民变的事例。清末十年乡民毁学行为在各地屡屡发生,几有遍及全国之势,1910年发展到顶峰。从抗拒学款、消极抵制,到诉诸暴力、捣毁学堂,乡村冲突不断升级,甚至劝学官署也被列为捣毁对象。恐惧感弥漫于乡村社会,学界人人自危,愈来愈多的乡绅因生命财产受到不同程度威胁而涌入城市。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涛《传统乡村士绅的“嬗变”与疏离》


(1)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式学堂创办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乡村毁学风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