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袁世凯、张之洞等的奏请和立宪派的压力下,清政府于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有4人,被称为“皇族内阁”。此举(     
A.意在促进传统政治转型B.根本上冲击了专制政治
C.壮大了革命反清的势力D.提高了内阁的运行效率
2022-10-06更新 | 3317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2017-08-04更新 | 3357次组卷 | 86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等汉地王朝治理边疆,实行的都是羁縻政策。边疆部落首领既接受朝廷的州县官爵印信,又保持原有的称号、辖境和权力,自理内部事务。蒙元王朝在边疆范围内设置的政区主要是:宣政院、行省、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如在岭北、东北和西北,行省及宣慰司是直接治理边疆的主要官府形式。在西南,除云南设行省和宣政院主管吐蕃外,主要是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土官”设置。明清两代大抵沿袭此项重要政策。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

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分析古代边疆治理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边疆治理制度的变化,并说明其时代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晚清名流孙宝瑄在日记中写道:“风气至今,可谓大转移。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几等口头禅,视为绝不奇异之一名词。”该日记作为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A.《资政新篇》的颁行B.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
C.清末“新政”的实施D.晚清政府的第一次自救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这表明新政(  )
A.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B.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
C.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D.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
2019-12-06更新 | 1185次组卷 | 38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02年,江南乡试有一考题为:“中外刑律互有异同,自各口通商日繁交涉,应如何参酌损益,妥定章程,令收回治外法权策?”浙江乡试有一考题为:“西国法律原于罗马,沿革如何?今法律之学,为科凡几?自治外法权行于通商口岸,受病甚深,规复主权,宜有良策?”这些考题反映出
A.各地力图通过科举为新政造势B.科举成为传播西学的重要途径
C.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增强D.变法修律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10年9月,清末立宪运动的议会准备机构资政院设立。10月3日,资政院召开了第一届常会,《剪辫易服与世大同》《剪除辫发改良礼服》两项议案获得决议通过。此后,一场声势浩大的席卷全国的群众性剪辫运动展开。这说明()
A.剪辫易服具有革命色彩B.清政府对全国失去控制
C.政治变革推动习俗变化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清王朝推行新政,实行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留学教育逐渐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促使教育救国思潮得以发展。这一时期,《杭州白话报》《教育世界》《科学世界》等各种报刊上宣传教育救国的文章连篇累牍,使之成为又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工商界不乏强调教育之重要性,并宣传教育救国理念的有识之士,为此,不少地区的商会都曾创办新式商业补习学校,还设立了初等小学堂。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二   梁启超是现代爱国主义最具代表性人物,是近代系统阐发爱国论第一人。梁启超最终形成并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的思想主张是在1899年2月发表的长文《爱国论》。“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1902年,梁启超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指出,“近数百年来,欧洲民族主义发生,民族主义者,实制造近世国家之原动力。”同年,在《新民说》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当务之急,就是“民族建国问题而已”,即建立一个民族民主的现代国家。一战后游欧归来的梁启超,为了避免西方业已出现的弊端,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既要求对中国传统的旧思想求解放,又强调必须打破对西方现代思想的迷信,号召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受五四运动和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梁启超指出“质而言之,从国民全体下工夫,才是真爱国,才是救国的不二法门。”

——摘编自郑师渠《梁启超的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中国教育救国思潮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材料二   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用兵中多为自费。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   194912月,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动员国外留学生早日回国,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5060年代,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邓稼先、钱学森等。

——摘编自《中华留学教育史录》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留学生留学和归国情况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留学生归国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中学高一年级成立了历史老师指导的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小组同学在学习了《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后,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晚清政府遭遇国家治理危机》,要求同学们就此课题搜集相关史料。经查阅各种图文资料及相关历史资源网站,同学们主要搜集到如下史料:

湘军,淮军发展史。
八国联军侵华时,清朝地方督抚在东南地区搞起了“东南互保”
清晚期以来,湖南省多次颁布“米禁”政策(由禁止出洋甚至发展到禁止出省)。
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并执掌北洋新军。
清末各地督抚向朝廷奏报的民变匪患丛生的电文,这些上报的电文基本杳无音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晚清政府遭遇国家治理危机”这一宏观历史视野,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2-03-04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