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9 道试题
1 . 1907年初,清廷颁布诏令禁止妇女裹小脚。然而,大清国的女人们已经习惯了追求“三寸金莲”之美。清廷又颁布诏令:大清国所有官员,若其妻女有缠足者不得在政府里任职。缠了足的女孩,一律不得入学堂学习。这表明(     
A.西方文明对中国产生巨大冲击B.清政府的统治日渐开明
C.近代中国妇女的地位逐渐提高D.传统思想影响根深蒂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如表为20世纪初中国各界人士的部分言论。这些言论表明
人物发表时间言论
麦孟华(康有为的学生)1900年故今日欲存中国则惟有组织新中国而已,新国不立,则不和固亡,和成亦亡,瓜分固亡,保全亦亡
梁启超1902年成立“大中华民主国”,第一任总统为罗在田(暗指清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浩),第二任总统为黄充强(寓意炎黄子孙能白强)
柳亚子1904年“打倒旧政府,建设新中国",实现自由、独立.”
徐锡麟1905年毅然以光复为职志,知断中国非大破坏不为功

A.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B.时代变迁影响国家观念
C.资产阶级各派别思想趋于统一D.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指日可待
2022-04-29更新 | 374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奏定学堂章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实施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此学制于1904年1月公布实行,故亦称《癸卯学制》。下列关于《癸卯学制》表述正确的是(     
A.指导了京师大学堂的创立B.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C.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D.标志科举制度的废除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03年,直隶总督抽取鼓铸铜元的部分余利为资本,率先在保定创办北洋工艺总局,办起艺徒学堂(后改称为实习工厂,旋易名聚合纺织厂),又建工艺局、习艺所及满城积祥有限工厂等,推进织、染、皮、藤、衣、料器、金属、印刷、雕凿等多项工艺。这些举措(     
A.得益于清末新政的开展B.使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C.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实现D.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1906~1911年,清政府举办了六届留学毕业生考试。学部先举办学业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只授科名,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才能授予实官,廷试完全仿照旧式科举。由此可知,清末留学毕业生考试(     
A.渗透了“中体西用”的思想B.助长了资产阶级革命风潮
C.拓展了科举制的实施范围D.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6 . 1906年,晚清大臣端方等出洋考察归来,奏陈欧美各国“导民善法”,建议立图书馆、博物馆、万牲园、公园,以期“民智日开、民生日遂、共优游于文囿艺林之下,而得化民成俗之方。”据此可知(     
A.文化改革促进了社会教化
B.士大夫阶层顺应时代潮流
C.清政府大力倡导中体西用
D.清末新政挽救了民族危机
2022-08-02更新 | 31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中学、海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资政院论驳上谕风潮

1910年9月,议会准备机构资政院(仿照西方的法规体制设立的中央谘议机关,议员分皇帝亲选、民选各100名)正式成立。清廷希望“为朝廷竭协赞之忠”的资政院议员,以一种“半在朝”的政治身份与朝廷站在一起。

11月4日,清廷颁谕缩短预备立宪年限,定于宣统五年(1913年)召开国会,并专横声称:“年限一经宣布,万不能再议更张”。资政院议员虽不敢对上谕正面发难,但采取了曲解的办法:“我皇上,我监国摄政王的本意,并不是必要到宣统五年始开国会……不过因皇上方在冲龄,监国摄政王不能自作主张,所以交付廷议以取决之。”进而进一步鼓动大家继续请愿再次缩,改预备立宪的年限。

11月9日,又出现了议论上谕的风潮。这天,议长宣读了一道上谕,对资政院核议湘抚与省咨议局关于发行公债一事争议的具奏,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湘抚此举“系属疏漏”,既未给其以任何处分,也未提及发行公债应交或补交省咨议局议决。对此,议员们惊诧异常,他们愤然指出“立宪国精神,全在法律。督抚违背法律而不予处分,则资政院可以不必设……宪亦可以不立”,诘问清廷到底“要立宪不要立宪”。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1月22日,议长宣读了命将资政院议决的云南盐斤加价具奏案交督办政务处,将议决的广西巡警学堂具奏案交民政部分别查核的上谕:议员们认为这不但否定了资政院的议决权,而且无异于宣布以上两个行政部门为资政院的上级机关。因而骤起轩然大波,不少议员开始对上谕含沙射影,旁敲侧击。

——摘编自王开玺《晚清论驳上谕风潮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资政院论驳上谕风潮”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1年,清政府出台“铁路国有”政策,宣布“从前批准干路各案,一律取消”,由此剥夺了各省商办铁路的权利。时人指出:“以路抵款,是政府全力夺自百姓而送外人。”由此可见,这一政策的实质是
A.以路权抵押换取外债B.集中全国力量建造铁路
C.削弱商办铁路的实力D.强化对地方经济的控制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法制文明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已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秦汉时期,律成为统一法典的主要形式。西汉时期形成的汉律,沿用近400年。隋初,《开皇律》废除了前代刑罚中的鞭刑、枭首等“苛惨之法”。在继承汉魏以来法制经验基础上,唐高宗永徽年间撰成《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它明确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思想,规定刑罚定罪,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内容涉及职制、户婚、贼盗、斗讼等各方面,而对涉及民间田土钱债的民事行为视为细事。唐之后,历代律典多以唐律为蓝本。中华法系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

——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等

材料二   1902年,清廷设立修订法律馆,着手编纂近代法典。从1904年至1911年,在沈家本等人的主持下,以“折中各国大同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仍不戾乎我国历代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宗旨,初步制定了数十部法律文本,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商法等多部法律。刑律的修订,抛弃了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采用了一些近代西方的刑罚原则、刑法制度和理论,如正当防卫、罪刑法定、缓刑制度。其中对于犯“十恶”等罪的规定仍被保留下来。同时,清政府开始法政官制的改革,规定大理院“专掌审判”,不受行政衙门干涉。1902年开始的修律与司法改革,遭到不少礼教派官员的强烈反对,最终在革命的枪声中被终止。

——摘编自严泉《晚清中国——告别“万历十五年”式的传统儒家道德治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法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法律改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898年,湖南率先建立培养新式官僚的课吏馆,其课程分学校、农工、工程、刑名、缉捕、交涉六类,戊戌政变后被废止。清末新政时期,清廷下令各省设立课吏馆。据此可知
A.课吏馆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在湖南确立
C.课吏馆是地方官制改革的标志D.湖南率先引入了近代官僚制度
2021-01-24更新 | 972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