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1 . 如表为晚清国家资本产业的资本数变化表(单位:万元)。这反映出当时( )
项目1894年1911年
交通运输业169439390
纺织工业490200
煤矿业820588
金属矿、冶炼、石油6824606
机器和兵工业10711394
银行行业4489

A.近代航运业得到长足发展B.纺织工业发展受挫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D.政府投资重心转移
2022-08-03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授课导学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绪十八年(1892年),川东兵备道黎庶昌创办“洋务学堂”,“考选学生正副额各二十人”入学,“其课程外国文外,增设科学,而以英语、数学为主科。……从1901年到辛亥革命前,重庆已建有小学堂24所。这些小学堂分为官立和私立两类,以官立居多。官立小学主要有后列几所。巴县高等小学堂,知县霍勒炜于1903年改渝郡书院而成,设于在来龙巷的书院原址。长寿知县唐我圻于1904年倡建了林庄高等小学堂(初名林庄学堂)。1905年,江津知县龚承云改聚奎书院,倡办了聚奎两等小学堂。私立小学堂主要有巴县人许荣龙、曾纪瑞于1901年捐资创办于道冠井的开智小学堂;1907年由重庆回民创设于清真西寺的私立西寺公小学堂。

材料二   “七七事变”后仅一年间,战前的108所高校就有91所不同程度地遭到日寇的轰炸破坏,其中被全毁的有10所。于是幸存的高校陆续向内地迁移,到1944年,迁入重庆地区的高校共计31所,大约是内迁高校的1/2。这31所高校中,计有大学9所、大学研究所1所、独立学院10所,居于全国之冠。当时大后方著名的“文化四坝”即沙坪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成都华西坝中,前三坝皆位于重庆。

——摘编自周勇主编《重庆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重庆近代新式学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抗战时期高校内迁重庆带来的影响。
3 . 1906年,晚清大臣端方等出洋考察归来,奏陈欧美各国“导民善法”,建议立图书馆、博物馆、万牲园、公园,以期“民智日开、民生日遂、共优游于文囿艺林之下,而得化民成俗之方。”据此可知(     
A.文化改革促进了社会教化
B.士大夫阶层顺应时代潮流
C.清政府大力倡导中体西用
D.清末新政挽救了民族危机
2022-08-02更新 | 31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中学、海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7月,张之洞、刘坤一等商议的会奏变法折稿《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上奏朝廷。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一)就用人而言,要不计“资格”,重用有真才实学的“英俊”之才。主张变通吏部的选官制度。州县地方官的补选,应先分发到省试用,以便根据其实际才能补缺,而不再依据资历。

(二)将胥吏“一律裁汰,改用委员”,以“永除要官朘民之弊”;用警察取代差役,“则差役之害可以永远革除”。主张“重禄以养其廉”,即用高薪养廉的办法,防止官吏贪污腐化,以维持政治的正常运作。

(三)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提出九条改革措施,前四条关于诉讼程序问题,主张在办案中严禁勒索讼费。后五条关于罪犯管理问题,主张改造监狱,改善罪犯的生活环境。

(四)绿营之无用,在晚清已为有识之士之共识,裁汰势所必然。具体办法是,每年裁120,用20年裁完;并用裁汰绿营省出之饷,养缉勇,设警察,以维持地方治安。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会奏变法折稿关于政治改革的目的及其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会奏变法折稿的政治改革主张。
2022-07-28更新 | 8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留学生”一词起源于中国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意为当遣唐使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日本学生,现在泛指留居外国学习或者研究的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文化之东渡,以唐代为最盛。除派遣使臣外,更益以留学生与学问僧,以为文化上之直接移植者。……留学生在唐既久,因受唐人同化,其衣食住等皆与唐人相同,并信仰其宗教,学习其文化制度,一旦离唐归国,遂于不知不觉之间,将唐之文物制度传日本矣。”

——郭丽《唐代教育与文学》

材料二   留学生是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逐步深化而迅速发展并走向高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学生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反过来讲,留学生又是推进中国革命和改良的一支重要力量,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革,留学生都是“弄潮儿”。

——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   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洋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洋务事业的人才,中国近代教育随之产生。当时的新式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创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等方面。

——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四   选派留学生出国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而在甲午战争后数量大增。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奖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年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方式以及唐文化的历史地位。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材料三、四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庚子事变后,伴随着新政的推行,西学东渐的进程大大加快了。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类学校均应开设地理课程,让国人了解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清政府的这一措施(     
A.冲击华夷观念B.开始学习西方C.激发民族意识D.唤起民众爱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03年,清政府在武昌成立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904年,湖南和湖北开始正式将省级公共图书馆命名为“图书馆”,这一年创办的湖北省图书馆成为中国第一个省级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的出现(     
A.受武昌起义影响B.是洋务运动的成果
C.与清末新政有关D.以学习日本为目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表是关于清末新政的相关史实。据此可推知,清末新政的主要目的是(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诏定考察五位大臣出使西洋,研究各国宪政,提供宪政改革的咨询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原则为“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臣民权利义务”9条,通篇除涵括“议院不许干涉君主”般各势力妥协之产物,亦具备了臣民需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
宜统三年(1911年)载沣任命庆亲王奕助为内阁总理大臣,筹组新内阁
A.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B.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
C.打破中西之间的藩篱D.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清末新政时期,政府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对中央和地方财政进行调查清理,划分国税和地税,逐步改过去财政的黑暗操作为透明操作,改政府的财政决定为代议机构参与决定,在历史上首次进行国家预、决算的编订。这一做法旨在(     
A.适应侵略者的需要B.挽救近乎崩溃的财政
C.减轻地方财政负担D.与近代国际体制接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60-1756年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的时期。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王权迅速衰落,使议会掌握了国家的政治生活。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议会正式成为英国政治权力中心,国王只能在名义上统一国家,议会完全有能力去控制国王。由此在1756年,乔治二世才会有这样的哀叹:“我并不视自己为国王,因为我处在这些恶棍的手心中。”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完全确立起来了。

材料二   清末,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对中国进行掠夺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政治制度,无数有识之士开始探讨英国君主立宪制这一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其在我国直接掀起了两次社会变革浪潮,并促进我国辛亥革命的胜利,对我国清末社会变革影响巨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秀丽《浅析英国君主立宪制对清末中国社会变革之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对我国清末社会变革的影响。
2022-07-17更新 | 125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复习好卷)- 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选择性必修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