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技进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效的科技创新管理是英国崛起的重要因素。1624年,英国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之后众多科学研究学会得以建立。18世纪中期,英国每年批准专利不到300项,19世纪中期上升到4500项左右。这些专利被迅速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推动了众多行业的进步。这一时期,英国大学实行教育内容改革,把科学技术引入大学教育。与此同时,大量的英国专业技术人员到欧洲留学,技术移民尤其是熟练工也从欧洲其他地方来到英国参与工业发展。

——摘编自常娜《英国应对近代大变局的经验和启示》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1949年11月,党中央组建中国科学院,承担全国科技事业管理工作。通过构建计划引领、统筹分配、组织动员,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我国建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举国体制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任务,我国实现了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跃升。中共十四大后,运用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摘编自唐亚林、郝文强《新型举国体制:历史演变、时代特征与模式构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科技创新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演变过程,并分析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以来的科技创新管理,谈谈你的认识。
2023-03-07更新 | 249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16世界史(非选择题)-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项汇编(统编版)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史之父”萨顿指出:“科学不仅是改变物质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而且是改变精神世界最强大的力量。”因此,科学史“就是人类思想和文明史”。


依据材料提取任一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印刷书籍题材广泛,不仅包括传统的经、史、子、集和佛道等经典,并且还扩展到小说、音乐、工艺技巧、航海日记、造船以及西方的科学论著。雕版印刷业成就斐然,蓝印、套印、彩印开始流行,版画雕印精美。全国形成一个生产、销售图书的工商行业,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商贩者如织。清代前半期,官府对学术积极奖掖,政府征召著名学者官吏编书修史,推动了印刷业的发展。特别是明清之际《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类书的编纂,大大丰富了印刷出版的内容。在质量方面,以清代前期内府本和私家精刻本为最好,有些坊刻本也属上乘,不仅注重校勘,而且刻写、纸墨、装帧等都很考究。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印刷业极度落后。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对印刷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体制改革,把书刊印刷的技术装备和器材纳入国家计划生产供应渠道。随后,印刷技术装备被列入国家重点技术改造专项,有关部门先后投入资金近30亿元,安排技术改造项目261个。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由王选院士牵头研发的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和激光照排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大大加快了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进程。2016年,我国共有印刷企业101420家,从业人员309.1万人,实现印刷总产值11544.7亿元,利润总额675.3亿元,对外加工贸易额874.3亿元,我国印刷业的产业总量已经超越德国、日本,连续多年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摘编自范军《中国新闻出版业改革开放4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印刷业的特点,并概括明清时期促进印刷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印刷业发展的意义,并分析成就取得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中心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其科学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科学成果最多,作为科学活动中心的国家或地区。当一个国家的重大科技发现超过了同期世界科技发现总数的25%时,可以把这个国家叫做“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摘编自汤浅光朝(日本)《科学文化史年表》等

材料二   19、20世纪各国著名科学家数量(个)



1901—1950年德国与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不包括诺贝尔和平奖)

——摘编自陈婷婷《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过程研究》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1-03-2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1届高三3月测试历史试题(新高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1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这一现象说明《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22.8%17.5%17.2%
A.洋务派的“变局论”难以为继B.中西会通引发改良思潮兴起
C.西方科技影响日益扩大D.民主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2021-03-20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年高考全国一真题历史变式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2年,日本科学史学家汤浅光召对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做了定量分析,定义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占同时代全世界成果25%以上者为世界科学中心,持续的时间为科学兴隆期。其研究成果被称为“汤浅现象”。有学者根据其研究成果绘制成下图。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时序图
请对“汤浅现象“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过去的20世纪,人类社会发生了很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在征求了部分学者专家意见后,新华社评出了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大事件。



从材料中提取2条或2条以上信息,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所学知识,阐述20世纪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材料 在战争开始向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转化的同时,三大新技术的发展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保障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首先是电子技术群的发展。雷达、声呐及其他电子通讯器材的改进与应用,不仅在抗击德军对英国本土的空中轰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对指挥控制系统的改进,为美英军空地协同,反空袭、空降和两栖登陆作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保障。其二是飞弹技术群的出现。大战期间火箭推进技术的发展,最终使德国的V—1火箭和V—2火箭问世并投入使用。虽然飞弹并没有改变战争的进程,但它表明了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和作战空间的产生。第三类是最有争议的核技术的诞生。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的爆炸并没有改变战争的结局,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快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作用。

——摘编自李元奎、李建韬、王庆玉《科学技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及形态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期间新技术的军事应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期间新技术发展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下表是创刊于1981年的关于科技管理、创新、改革等动态的学术类核心期刊《科技管理研究》的相关统计数据。据此可知,新时期《科技管理研究》1981—2015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前五名)
A.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
B.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C.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发展
D.对外开放助力经济发展
2019-03-1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卓越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