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后期,德国日益迈上工业化道路,要求参与全球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竞争,因此,政府和企业对高等教育提供大量财物援助。到1900年,绝大部分的大学都把物理、化学实验室和机构扩大化、现代化。哥廷根大学专门建立了机械实验室。柏林大学哲学系开设的课程包含人文和社会科学,还引进和设置了自然科学,并强调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传授。柏林大学开设各种研讨班和研究所,这种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研究班的出现使大学逐渐与科学、社会上的各种行业和职业密切相连,开始担负起推进学科研究和发展科学的新职能。到1918年,德国已有54所大学,其中工科大学10所,农林兽医学校10所,商科大学8所,从而使高等教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吸引了大批学生。

——摘编自周小粒、姜德昌《近代德国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2022-06-24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2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高等教育萌芽
1898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大学教育的正式诞生
1904《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某学制)颁布。该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进行划分,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做了明确规定,正式确立了我国近代性质的高等教育制度
中华民国时期在已有大学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并发展完善,建立了一些与近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大学。其间,蔡元培以“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的改革最引人注目,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里使自由研究学术成为一种风尚,学校面貌提然一新

——摘编自张传火遂、朱璋龙《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四次重大变革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初到一战前,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对近代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时代的要求下,近代大学从单一走向多元,其表现在大学的职能、课程、学生身份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近代大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是与民族国家兴起相联系的过程;是世俗化的过程;是相互模仿、借鉴和创新的过程。

——摘编自牛长松《西方近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从单一走向多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民国初期中国高等教育得以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初到一战前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兴盛发展的时期,涌现出张载、朱熹等一大批蒙学教育家。宋代既有官方举办的宫廷和国子监“小学”,也有地方州县普遍设立的“小学”,一些蒙学教育家还在任职地方时通过设置“义学”为乡村下层子弟提供蒙学教育机会。蒙学教育家充分吸取了宋代理学的心性论理论,强调要遵循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阶段性特点,在蒙学教材编纂中要做到通俗易懂、循序渐进,引导儿童追求圣人的人格境界。朱熹认为儿童的道德教育应当在其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经过内化形成,诸如历史、自然、医学、名物、制度等知识的学习对于儿童道德心性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周超、金滢坤《宋代理学对童蒙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   1921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了《学制系统革案》,该草案经讨论修改于1922111日向全国颁布,壬戌学制就此诞生。该学制采用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分段形式,故又称“六三三学制”。该学制颁行后一度中断过,但自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成为在全国推行的主流学制,一直延续至今。壬戌学制是对多种方案进行择优的过程中诞生的,各地教育会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教育阶段的划分来看,壬戌学制较之以往学制缩短了小学年限,延长了中学年限。学制还规定大学采用学分制,中学采用选科制。另外,该学制在课程标准纲要中增加了自然科学等实用科目,还特别强调生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这些对当今教育制度的设计与完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程斯辉《为什么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能续传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蒙学教育兴盛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诞生的有利条件及其对当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教育与科技

材料一   《科学技术与发展.干管研究》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古代科技与教育的相关系数 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但不如经济、人口与教育的相关度大。

材料二   儒学教育对科技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项 (如表所示):

儒学传播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儒家经典中包含了大量的科技史料, 儒学体系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儒学思想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创造精神与探索精神
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材料三   医学、算学先后在南北朝进入官学,唐代还有明算科和医举,并建立了太史局、太医署、太仆寺等直接服务于朝廷的职业性科学研究和教育机构。

材料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姜国钧《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教育盛衰》

(1)以上四则材料中,哪则(几则) 是对历史事实的呈现?哪则(几要) 是对历史认识的呈现?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教育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利弊。
2024-04-11更新 | 6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调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近代教育与时代变迁】

材料-  20世纪初,近代学堂大规模兴起。1902年到1911年,近代学堂由700余所发展至52500所,在校学生最高时达到163万多人。新型的大中小学、师范学校和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纷纷出现,各级学校之间相互衔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清政府以积极姿态推动官费和自费留学,采用学业考试和授官考试的办法对回国留学生实行出身或官职奖励,1901年留日学生不过200人,1904年达3000多人,1905年增加到8000多人。但是这些新式学堂的毕业生,经过考试进入到仕途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这使学生及新知识群体破坏性功能超长发挥,而建设性功能受到抑制。

——摘编自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辛亥革命以后,相当多的人士关注教育问题,坚持教育救国。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重要使命,蔡元培将民主和科学精神植入北大,树立优良学风。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为发展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执著探索。除此之外,政治集团的领导人也特别注重发展教育。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和广东大学。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沈泽民苏维埃大学、列宁小学、劳动小学等,后来在陕甘宁边区,又创办和续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等高等学校。

一摘编自关威《中国近代教育历程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废除科举制后社会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教育实践对近代社会变迁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它萌芽于唐末,经唐末五代至宋初逐步发展成以私人创建为主,聚书研修、讲学授徒的独特的教育形式。

宋代,国家重归统一,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士心开始向学,由于统.

治者忙于拓疆守土,无暇顾及兴学建校之事……因此在建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官学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在此背景下,书院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并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地位。

宋代书院普遍订立了比较完备的条规,这是书院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其中朱熹亲自拟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书院学规的典范。……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赐予岳麓书院儒家经典和注疏,以及《史记》《玉篇》《唐韵》等书籍。平时由儒士讲课,考试则请县官或通过了科举考试的人主持。

——摘编自《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侵略者除了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侵略之外,还采取各种方式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教会学校就是文化侵略的一例明证。事实表明,西方教会对于兴教办学有着极为明确的认识和目标。他们就是要通过教会学校,培养学生接受“西方文明”,使之成为“捍卫和促进”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有效力量”。西方教会在近代中国所办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宗教(即《圣经》)、外语(主要是英语和法语)以及西方国家的各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教会学校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整理自《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论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书院与近代教会学校教育的不同点及它们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书院与近代教会学校教育的历史作用。
2022-03-2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前723-前645年),齐桓公时出任齐相。他认为,要在诸侯争霸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必先争人”“圣王卑礼”以待天下之贤。他强调“选贤论材,而待之以法”,即通过立法规定人才标准和选择人才的程序。并提出“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管仲还提出“三选制度”,即乡长进贤、官长选贤、国君考察用贤的三级举贤制度。

——摘编自王奕《管仲的人才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材料二   晏婴(前578-前500年)对齐景公说:臣强而专,就是不忠,兄弟强而专,就是不悌,故“治天下若委裘,用贤委裘(指君主任贤举能)之实”。国之不祥有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苦此者。”其不免与孔子的贤人政治主张一样,其结果必然是“人存政举,人亡政废”。

——摘编自张祥浩《晏子人才思想述评》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管仲与晏子人才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管仲与晏子的人才思想。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英国的教育快速发展。工人阶级也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且不断调整和改善自身的精神文化素养。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对工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棉纺织业中,“面对世界范围的竞争,每一个棉纺织业的工人获得满意工资的唯一途径就是接受尽可能多的技术教育,这样每个工人才能值更高的工资”。工业革命还带来了整个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关注和重视。18世纪后期,导生制学校以及专门为工人进行技术培训的技工讲习所等一系列教育组织机构也逐渐发展起来。

——摘编自朱静轩《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教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教育不断地向工业化需要的方向发展。1785年,“主日学校协会筹备会”成立,使得主日学校(星期日学校)在一些工业中心获得了广泛发展。从1780年到1795年,短短十五年间,全英国已设有主日学校1012所。主日学校为了吸收更多劳动家庭的子女,不仅传播宗教信条,也传播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在19世纪后期,主日学校随着正规初等学校的大量开办而日益减少,但它对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发挥了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在1805年至1840年之间,男性的结婚签名率从60%上升到65%,女性从35%上升到50%以上。到19世纪末,文盲仅占英国全部人口的3%左右。

——摘编自张泰山、汪建武《英国工业革命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人教育不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表现。
2022-03-1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3月份大联考历史试题
9 . 工业革命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对国家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纱厂中雇用的儿童特别有遭受传染性热病的危险,这类疾病一发生,不仅会在密集于同一地方的人中间,而且还在他们的家里和四邻很快地传播开来……大工厂边使他们过着严密禁闭的生活……工厂中雇用的儿童一般都失去各种学习机会和接受道德与宗教教育的机会……这就要求加强政府功能,国家管理的专业化被提到议事日程。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等

材料二:为什么19世纪中后期,现代文官制度首先在英国诞生呢?根本原因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英国社会经济蒸蒸日上,而政府人才奇缺。工作效率低下,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英国把考试任职引入行政官员的选拔以后,人民对国家的参与管理从此有了明确而集中的目标。

——整理自刘正涛《现代文官制度在英国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厂制度给民众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方国家在19-20世纪采取的相应对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该作者的观点,并对此加以佐证。结合所学,指出该观点体现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书院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是集教育、学术和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书院的教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包括四书五经和理学大师的著作、讲义、注疏,注重道德教育。教学以学生的自我钻研为主,强调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教师主要进行引导点拨、提示启发。另一种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学术讲会,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书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争辩。书院主持人既负责书院管理,又要担负主要教学工作。书院经费主要来自院田,院田或由私人捐赠,或由官方拨充,书院不向学员收费,还要供应伙食、提供住宿,这极大地制约了书院的发展。

——摘编自李华《中国古代书院与西方中世纪大学之异同》

材料二   法国的巴黎大学和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形成于12世纪,巴黎大学的学生最初是商业领域的学徒,学生必须交学费,其管理模式是教师型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则是学生型大学。它们都是具有合法身份的自治团体,教师自由地教授学问、传播知识,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与教师争论。学校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遵从通才教育宗旨,基本都设有四个学科:文艺、医学、法律和神学。文艺学科属于普通科,学习“七艺”(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中世纪大学被公认为中世纪最有价值的三个遗产之一,其学科的设置和学术辩论氛围为文艺复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戴军《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文化传统及其现代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书院“鼎盛于宋元”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异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