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从秦汉以来,不管是在官吏的选拔、任用上,还是在对官吏的管理上,都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而且历代都有厘革,前后相承,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形成了官吏的选拔、任用、考课、等级、俸禄、回避、监察、休假等一系列的齐全的文官管理制度。选官制度在秦汉时期是很不规范、很不齐全的,之后历代统治者根据所属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与管理国家需要相呼应,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充。自秦汉始制订文官律,至魏晋南北朝,随着文官组织规模的扩大,在典、格、令中也增加文官制度的新内容和新规定。唐六典的出现,更使文官组织有了缜密的规范。经过宋、元、明、清的不断补充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以会典形式为主的一整套法规体系。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具有严格的等级之别,同时,文官们也要接受并遵循儒家基本思想,必须行仁义、崇道德,把刑政和道德联系在一起,成为文官们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伦理指向。

——摘编自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议会制度逐渐确立,但是政府各级官职继续为贵族所垄断,因而买卖官职、贪污舞弊成为普遍现象。进入19世纪,在“政党分赃制”的影响下,官吏的任用是以党派为基础,从而造成官吏队伍不稳定,政府工作混乱,政策缺乏连续性,官吏们无法熟练地掌握业务。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同时,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1832年的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的上层获得了政治统治权,他们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国家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斯坦顿父子分别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

在英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确立后,美、日、德、法、意和加拿大等国家争先效仿;文官奉行“政治中立”的原则,禁止文官从事政治活动;实行职务常任制,不随内阁共进退,也不受选举胜负或政潮起落的影响;实行公开而又平等的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实行严格而科学的考评制度,根据他们的工作业绩,决定奖惩、晋升。-

——摘编自甄敏《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021-11-15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华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的爆发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后,教育改革的呼声更是空前高涨。教育改革者主要由晚清以来逐渐成长起来的新型知识群体组成。他们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感召下,以教育为业,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革新,力图教育教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担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于1912210日借《教育杂志》,提出了著名的“五育并举”思想,阐明了共和国培养健全人格新人的重要性。“五育”是指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黄炎培深受蔡元培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教育救国思想影响1915年赴美国参观,目睹美国职业教育的实绩,坚定了推行职业教育的志向。他建议要从制度上给予职业教育应有的地位,小学阶段就注意职业陶冶,为职业教育打基础作准备;初中阶段应进行职业指导,作为谋生之预备;高中阶段设职业分科或专门职校,进行职业训练就业后继续接受职业指导和补习教育。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直接影响到1922年的学制改革,并在“壬戌学制”中得到了体现。

——摘编自陆玉芹《辛亥革命前后十年的近代教育》

材料二 按照传统的保守主义思维模式,英国社会的发展靠的是精英,即绅士,而绅士具有优良的人文素质。英国传统保守主义的思维模式固守传统的学徒制度,冷淡了现代职业教育。英国在1562年就颁布了《劳动法》,又称《工匠法》,该法把存在已久的师傅带徒弟的做法确立为一种正规的学徒制统一了全国的学徒训练(该法施行至1814年才废除)。1601年颁布了《济贫法》,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贫民子弟均可接受技艺训练,此时期还出版了各种各样的职业手册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徒制的技术与职业训练水平。17世纪末,伦敦和其他大城市建立了贫民习艺所,1723年,英国颁布了《贫民习艺法》,致使贫民习艺所附设的工作学校(亦称工艺学校)大量产生,这种工作学校只提供半熟练的工业训练,并且向贫民灌输道德和社会标准,进行初步的识字教学。18世纪后期,从这种贫民习艺所出来的儿童成批地拥向北方的工厂去当学徒,成为纺织业与英格兰早期工业化所急需的廉价劳动力、直到19世纪末,英国大部分技术工人还是通过学徒制培养的。

——摘编自黄日强《传统因素对英德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期间教育改革的背景并做出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
2022-01-14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私立书院一般由名儒乡士在其故乡所创立,所用教材以五经为主,旁及史学诗文。书院最重视做人的教育,一般以经师而兼人师,以言教而兼身教,师生相处,以德行气节相砥砺,书院虽与朝廷发生关系,但不受其支配,讲习比较自由宋代私立书院的典型代表是白鹿洞书院,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奏请朝廷赐予“白鹿洞书院”敕额和监本《九经》,并亲自到书院讲学,还手定《白鹿洞学规》白鹿洞书院复兴之后,私立书院逐渐遍于州郡。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二   为了反对中世纪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首先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等重要城市创办了宫廷学园,这种学园大多由王公贵族和地方统治者支持。在这些学园中,最有名的是维多利诺于1423年创办的“快乐之家”。在这里,学习内容丰富,其目的是使学生们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以发展,为社会造就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维多利诺特别主张要学好古希腊罗马的著作,认为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文学、哲学等知识,可以使学生们获得自由思想,有益于开发智力,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全面地发展。另外,世俗政府为了满足公民学习民族语言、读写算知识和实用知识的需要,还开办了许多初等学校。

——摘编自冯英《教育的解放——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私立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发展的表现。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宋代私立书院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的共同影响。
2021-12-13更新 | 18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政府于 1872 年颁布《学制》,规定女子与男子一样要入学接受教育。一批女性教育家开始崭露头角。下田歌子是日本“良妻贤母”教育的集大成者,也是日本第一位从事中国女性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下田歌子的女性教育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创办以贵族女性为主的桃夭女塾,侧重培养良妻贤母。这是下田歌子进入教育界的开端,也是日本专门女子教育的起步。第二阶段:随着女子教育需求的扩大和地方私学的发展,昭宪皇太后设立皇族及上流女子的专门学校,任命下田歌子协助办理并代任校长。第三阶段:1893 年下田歌子受皇室支持考察欧美国家女子教育,她发现英国的大众女子也可以接受正规教育。受此影响,下田歌子将女子教育的范围扩展至中下层妇女,并延伸到留日女子。

——摘编自甘康丽、叶宋敏《清末民国初年留日女性与明治维新时期新女性的比较》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下田歌子女性教育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近代日本女子教育发展的因素。
2023-03-14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3届高三高考押题卷(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学教育在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贯穿于中国近代大学,其与胡适所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潮密不可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胡适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旗帜,积极尝试用科学的精神与方法进行国学教育变革,分析和整理中国传统学术,汲汲谋求中国近代大学学科的建构。他别出心裁地提出“国学”新概念,热心为留美学生开具国学书目,并率先垂范,通过对《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创编和《红楼梦》的考证来传播自己“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方法,开启了中国近代学术研究新范式。胡适这些国学研究、国学教育思想和实践成为“再造文明”的思想武器,为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代表的近代大学国学教育提供了新的价值引领,影响延及香港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经学教育走向。

——摘编自黄明喜,周郅壹《胡适与近代大学国学教育的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国学教育变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国学教育变革的特点,并指出胡适在这一变革中体现出的学术精神。
2023-03-06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宋朝建立后,统治者急功近利,只注重科举选拔人才,以满足立国之初对于大批治术人才的需要,而忽视设学培育人才,以致于立国后的80多年间,官学没有得到应有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书院便以新生事物所特有的强大生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

     ——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清末的教育改革是从改革科举、创办新学堂和鼓励出国留学开始的。政府于1904年制定了一套以日本为模式的学堂行政管理规章,学堂的正规教育分为初、中、高三级,高等学堂毕业后可进入分科大学学习,分科大学的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的学生被授予举人功名。除了学习政治学和法律外,学堂中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要举行祭孔仪式,儒家经典和雍正的《圣谕广训》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人民政府接管了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级学校,还对这些学校进行了初步改革,废除了国民党“党义”、“公民”等及反动教材,开设了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为主的政治课。全国接受外国津贴的20所高等学校,改为公立或中国人自办的私立学校,政府予以补助,外籍董事一律解职。人民政府还进行了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工作,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习和专科学校,逐步创办函授学校和夜大学,并在机构上为大量吸收工农成分学生入高等学校准备条件。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书院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晚清的教育改革。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中华民族历来以重视家庭教育著称,这一传统与儒家关于个人、家庭、国家三者关系的理论有密切联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认为人的管理能力、教育能力首先是在家庭中培养起来的。一个人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齐家(包括教育子女);只有通过齐家,才能提高教育和管理的能力,进而妥善处理与社会其他人员的关系,具备治国能力。治家教子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儒家还认为人的道德素质首先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只有在家庭中受到正确的教育,养成良好的素质,才能成为社会的好成员。正如孔子所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摘编自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

材料二   202110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该法既充分尊重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自主性,也有效发挥政府、学校和社会的促进作用,在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家庭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形成各方面合力,对于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具有格外重要的价值。

——摘编自边玉芳《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重家教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儒家关于家庭教育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家事”上升为新时代“国事”的重大意义。
8 . 西方教育的沿革。

材料一   柏拉图学园又叫“阿卡德米学园",建于公元前387年,在欧洲文明史乃至整个西方文明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柏拉图学园是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以教授哲学和自然科学为主,同时它也是一所综合研究机构。国内外许多学者慕名来到这里,更多的学生学成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学园渐渐变成了一座颇具盛名的学者聚集地。此外它还有一点最特别的功能——提供政治咨询,给周围国家提供决策建议。由于学园的独特功能,使其具有特别的生命力,一直持续了900年,直到公元529年才因战乱而关闭。

——摘编自汉诺-福根《外国名人传一柏拉图》

材料二   欧洲中世纪,三所最古老的大学分别是以医学教师而著称的萨莱诺大学,以法律教育而闻名的伯格利亚大学,以神学博士权威而受人敬仰的巴黎大学。大学学科除了传统医学、法学、神学夕卜,还有阿拉伯语、拉丁语、力学、光学、化学等学科,内容不断丰富。

——摘编自迈尔斯《世界通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柏拉图学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高等教育改革是英国战后“福利国家”建设在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1945年后,英国政府教育基金可以让90%的大学生获得政府津贴。进入80年代,政府迫于预算的压力,一再压缩高等院校教育经费;1985年以后,大学预算每年递减2%。1990年实施“学生贷款计划”,把高等院校学生的助学金制度改为贷学金制度,平均每年向每个大学生提供约420英镑的贷款。政府每年还拨出1500万英镑作为特别困难基金,由地方教育机构管理,以保证家境困难的学生能进入高等院校。政府规定大学须以学生注册人数作为绩效指标向中央部分争取教育经费。此外,政府还计划推出“速成学位”制,大学生只学习15个月就能参加工作,这样对大学的拨款可减少1/3。英国高等教育改革是从观念上分离服务融资与服务提供两种功能,以便在公共部门内形成竞争性的准市场,进而提高经济效率。

——摘编自《国际资料信息》<199608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2022-03-25更新 | 88次组卷 | 3卷引用:西南四省名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后期,德国日益迈上工业化道路,要求参与全球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竞争,因此,政府和企业对高等教育提供大量财物援助。到1900年,绝大部分的大学都把物理、化学实验室和机构扩大化、现代化。哥廷根大学专门建立了机械实验室。柏林大学哲学系开设的课程包含人文和社会科学,还引进和设置了自然科学,并强调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传授。柏林大学开设各种研讨班和研究所,这种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研究班的出现使大学逐渐与科学、社会上的各种行业和职业密切相连,开始担负起推进学科研究和发展科学的新职能。到1918年,德国已有54所大学,其中工科大学10所,农林兽医学校10所,商科大学8所,从而使高等教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吸引了大批学生。

——摘编自周小粒、姜德昌《近代德国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2022-06-24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