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从秦汉以来,不管是在官吏的选拔、任用上,还是在对官吏的管理上,都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而且历代都有厘革,前后相承,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形成了官吏的选拔、任用、考课、等级、俸禄、回避、监察、休假等一系列的齐全的文官管理制度。选官制度在秦汉时期是很不规范、很不齐全的,之后历代统治者根据所属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与管理国家需要相呼应,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充。自秦汉始制订文官律,至魏晋南北朝,随着文官组织规模的扩大,在典、格、令中也增加文官制度的新内容和新规定。唐六典的出现,更使文官组织有了缜密的规范。经过宋、元、明、清的不断补充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以会典形式为主的一整套法规体系。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具有严格的等级之别,同时,文官们也要接受并遵循儒家基本思想,必须行仁义、崇道德,把刑政和道德联系在一起,成为文官们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伦理指向。

——摘编自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议会制度逐渐确立,但是政府各级官职继续为贵族所垄断,因而买卖官职、贪污舞弊成为普遍现象。进入19世纪,在“政党分赃制”的影响下,官吏的任用是以党派为基础,从而造成官吏队伍不稳定,政府工作混乱,政策缺乏连续性,官吏们无法熟练地掌握业务。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同时,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1832年的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的上层获得了政治统治权,他们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国家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斯坦顿父子分别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

在英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确立后,美、日、德、法、意和加拿大等国家争先效仿;文官奉行“政治中立”的原则,禁止文官从事政治活动;实行职务常任制,不随内阁共进退,也不受选举胜负或政潮起落的影响;实行公开而又平等的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实行严格而科学的考评制度,根据他们的工作业绩,决定奖惩、晋升。-

——摘编自甄敏《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021-11-15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华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中国古代的书院变迁】

材料一   春秋末年,创立私学者大量涌现,周守藏史老聃“见周之衰,乃遂去”,私自著书兴学,夷人郯子、郑国邓析等人也收徒讲学。在各诸侯国中,鲁国是私学出现较早的国家。鲁国地处中原,周边有齐、燕、晋、宋、楚等强国的拱卫,没有受到外族入侵,国内也没有出现大的动乱,使大量的西周文物典籍得到有力的保护,成为唯一保存完好周文化的教育中心。因此在鲁国兴办私学的人有很多,乐师师襄、少正卯、孔子都曾在鲁国收徒授学,还有王骆骀以道家思想为内容施教。孔子死后,孔门弟子中仍有不少人从事教育工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滕琳《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中心的转移》

材料二   宋代书院兴盛并具有显著特点:如书院负责人称之为山长,同时又是主讲教授,他们大多由当时著名学者担纲。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已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宋代书院亦是传播讨论学术观点的重要场所。.晚清书院改制运动在维新浪潮中被大力提倡,一些书院在新形势下适时地调整了办学宗旨,“兴实学而起真才”,添加了时务、算学、格致等各种实学课程,形成了“中西并重”的课程体系。晚清在新旧书院并存的大背景下,以官办书院为主,还有以讲授西方自然科学技术为主的新式书院和以传播基督教为主的教会书院。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鲁国私学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和晚清书院的不同。
2021-07-08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宋代书院与传统教育

材料一   中国书院教育模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唐,两宋是巅峰时期,不仅数量剧增,还创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据可靠史料,主持岳麓书院的山长共55位,大多是学派首领、著名学者和教育家。1026年,范仲淹做了应天书院的主持人。他明确匡扶“道统”的教育宗旨,确定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才之目标,使得书院名声大振,精英辈出。嵩阳书院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不仅吸引了四方生徒来此求学,更会聚了众多名儒来此山村幽静之地开坛讲学。二程在此讲学十年,司马光的经典名著《资治通鉴》(第9~21卷)也是在这里完成的。1181年,白鹿洞书院邀请陆九渊讲座,演讲之成功竟让听众泪崩。在宋代,科学技术已经高度发达了,并没有诞生传授自然科学理论和知识的书院,这是非常可惜的。

——摘编自刘道玉《论古代书院教育模式的复兴》

材料二   宋代书院教育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以其独特的教育和管理形式存活于科举和官学盛行的封建社会体系中,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当时社会教育的补充,为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在民间的普及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作为教育中心以及学术研究中心,宋代书院的繁荣也带动了理学的兴起。整个宋代理学的发展几乎是和书院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理学大师,如我们熟知的朱熹、程颐、陆九渊等人。而理学作为一股新兴的思潮,代表了中国学术史上最具理论色彩的儒学,活跃了整个宋代的学术理论,不仅为宋代学术注入新鲜血液,更为整个中国学术带来了不一样的声音。

——摘编自张晓荣、叶美兰《宋代书院发展的背景及其特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书院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宋代书院教育的兴盛。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提倡军国民教育的德国战败,军国民教育的衰落就成为必然趋势,取而代之的是美国资产阶级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随着实用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一些教育团体为改革大做舆论宣传。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仿效美国颁布了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1923年9月,公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正式将体操课改名为“体育课”,规定初中及高中分别加授卫生、生理等科。对体育课学时做如下分配:小学体育课占总课时的10%;初中体育课为16学分(其中,生理占4学分);高中体有为10学分(包括健身法)。(注:《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半年内每周上课1小时为1学分)。体育课程内容以田径球类运动、游戏等为为主,并一律清除了兵操。

——摘编自萍国吴等《近代体育课程改革及其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壬戌学制”改革中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壬戌学制”改革中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文官考试制度作为文官制度的首要环节,对于文官队伍选拔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也是民国文官制度的初创者。他关于文官考试制度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点:一、科举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考试原则蕴含着民主精神,不能将其一概抹杀,需要加以批判继承,因此大小官员都需通过考试来取得资格。二、有些人口才出众却没什么实学,容易通过演讲煽动民众而在选举中获胜;有的人善于思考却拙于表达,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大放异彩。因此还要用西方的选举制度作为补充。三、他提出“五权宪法”的构想,“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其中考试权居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位置。说其重要,是因为它与其他各权不分高低,平起平坐;说其特殊,是因为它从其他各权中分离出来,真正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192981日公布的《考试法》中取消女子不得参加考试的规定,将北京民国政府时期应考资格中的“民国男子”改为“中华民国国民”。这一规定,一直延续执行至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9381028日,国民政府公布《非常时期特种考试暂行条例》,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改革文官考试的“基本立法原则”。长期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秘书长的陈大齐曾对国民政府的人才标准和考试科目设置作了详细说明:抗战后,情势变迁,每次举行考试,都有迅速结束的必要,遂简化二试为一试,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合并在一次考试内考毕,不分先后。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的并重,论者谓为兼采英、美两国考试制度之长,亦足为考试制度上的一个优点。据亲历文官考试的汪掁国回忆:“文官考试从其考试科目之内容来看,封建科举的气息少,很大程度上有似欧美、日本的文官考试,所考的多系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与科举时代所取类皆文艺辞章之末,有所不同。这种文官考试,更多的是注重实务、注重才能。”

——摘编自房列曙《抗战时期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关于民国文官考试制度设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析抗战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性。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士族阶层格外重视家庭教育,以使本家族在朝代更替、战乱不息的年代里繁衍不衰。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第八》中云:“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目须早教勿失机也。”儿童及早进行教育的好处显而易见,早教主要在家庭中进行,由父母承担教育的职责。父母要把爱护子女和教育子女结合起来,既要循循善诱,又要严加督促。门阈士族多以儒家学说严格教育子女并兼传道家之言。出于立身扬名的需要,士族人家还对子女进行艺能教育,主要是据其家传传统,各有所重,文学、书法、音乐均是其教学内 容。颜之说:“失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行后者也。”家中长辈要有意识地为子女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因为身教重于言传。情景教学、因势利导等教学手法以情境激发才思,也深受士族家族推崇。

—— 摘编自张承宗、魏向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

材料二  在明清帝王倡导家教“化民成俗”的要求下,在商业和文化并重的地区,徽商“贾而好儒”的习俗氛围,使得一般民众对于子弟的教育颇为重视。为人立世,当以品行为先,正如绩溪商人章策所言:“立品为先,词章为末,务崇实学,勿鹜虚名。”子弟入学前,徽商自觉承担教育子弟的责任,使其具备基本的识字诵读能力,入学后,则与教师密切配合,支持学校教育。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他们还会从培养子弟为商贾所必备的意志顽强、敢于冒险、简朴节约等 素质入手突出训练其长于书算、善于贾道等能力。徽商对子弟自立的要求格外重视,教育子弟自小就要树立靠个人力量谋求生路的志向,不能自立之人,就会破败家业,让先人蒙羞。

—— 摘编自宗韵《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家庭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与魏晋时期相比,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
2021-12-18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B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学校不是希腊学校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在罗马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希腊学校教育中有用的东西,使之为罗马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罗马著名的教育家西塞罗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政论家而非教育家。帝国时期,国家逐步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制度。这一时期,皇帝独裁,不允许臣民以辩才干预时政。培养雄辩家的教学目标,也转变为培养官吏。罗马学校延续了许多希腊学校中开设的课程,但这些科目无不赋予浓厚的功利主义的色彩。算术用来训练人们在商业和贸易中精于计算;几何用来丈量土地和规划建筑设施等等。舞蹈、音乐等则成为副科或不予设置,被希腊人引以为豪的“哲学学校”在罗马则从未设立过。

——摘编自季美《浅论古罗马与中国汉代的学校教育》

材料二   汉代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教育,官学自不待言,即使私学也要以儒典为讲授材料。儒经内容虽各有偏重之处,但均包含有伦理道德观念,贯穿着“德”的说教。通过对它们的学习,使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得到培养和训练,能够自觉地以伦理道德为准而行事,从而使封建统治秩序得到维护。汉武帝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办中央官学,并要求地方官员建立地方官学,正式开始了官方教育事业。同时对私学亦采取鼓励政策,使其成为官学的补充,这种做法为后代统治者所承袭,终汉一代官学与私学并行不悖。

——摘编自郝建平《汉代教育特点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学校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教育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罗马教育相比汉代教育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汉代教育发展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代乃至汉代以前,官僚并不是“生成的”,而是依“以学干禄”或“学而优则仕”,或所谓“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做成的。大约从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典型的专制官僚统治发生了新变化。古代初期封建制度下的世卿世禄在名义上虽不曾恢复过来,而其替代物却已产生。 方壮猷先生曾对其评述道:“这个时代他们的力量,无论在经济上、社会上、政治上都充分表现他们的 优势。”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   唐代官员初入仕途径统计表


——摘编自刘海峰《唐代选举制度与官燎政治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相比汉末至魏晋官僚政治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并简述其意义。
2021-12-18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在清廷推行的新政中,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本该使全社会欢呼雀跃。但是,欢呼雀跃者,大多是上层社会的绅士们,贫苦的百姓却恨之入骨。原因很简单:办学堂就要加捐,乡民们不但把怨气发泄于官府衙门,而且无一例外地将学堂捣毁。该材料反映出(   
A.政府的专制统治不得人心B.吏治腐败阻碍了改革进程
C.上层绅士引导了社会潮流D.乡民的思想尚未得到解放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包括洋务运动初期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洋务运动中期派遣船政留学生赴欧美学习海军与船政。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是探索救亡图存的一种方法。当时的有识之士不甘心国家如此沦落,多次谋求改变,也逐渐将目光锁定在教育问题上。为了满足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要,120名幼童于1872-1875年先后分四批送往美国高校留学。容闳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也是中国近代留学的首倡者之一。洋务运动中期派出了船政留学生到欧洲各国学习船政与军事,并在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

——摘编自季玟希《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材料二   甲午中日海战的失败震惊朝野内外。日本在几十年前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而在此次海战中竞一战而胜。日本的快速进步不禁令朝野上下纷纷提出以日本为师,并开始鼓励留学生赴日留学。1896年,政府派遣13名学生赴日留学。1898年,张之洞选派二十多人到日本学习,并进入日本陆军学堂。1903年,清政府采纳张之洞奉诏拟定的《奖励游学生毕业章程》并公布实施,此举将留日运动推向高潮。这段时期也被称之为留日运动的“黄金十年”。

——摘编自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时期官派留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留日运动的“黄金十年”出现的原因。
2021-07-1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