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续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从来没有中断过。中国古代的学校既是中华文化的汇聚和凝练之地,又是其传承的主要场城,并在储才和育才的过程中始终肩负着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重任。每个朝代的太学或国子监等选拔的博士官大都是当时最有学问和影响力的学者。这些学者一边讲学,一边研究学术而创作,对传承与创新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在讲学的同时,还与弟子们一起收集和编纂上古时代的文献典籍,如《诗经》《易经》《尚书》《礼记》等经典。由于两千多年来的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央官学教育对儒家经学的重视,最终使其进化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学科体系,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

——摘编自栗洪武、陈磊《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与创新文化的历史规律》

材料二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内推广以工农大众为对象的教育,同时红军在作战中深刻意识到战争对科技文化和知识素养的需要。在瑞金时代,先后建立了各种军事学校,如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等;建立中央农业学校培养农业技术人员;1932年创办的闽瑞师范学校和中央列宁学校则着重于师资的培训。苏区的教育行政制度是在中央政府中设教育人民委员部,省、县、区设教育部,乡设教育委员会。工农业余教育形式极多,有夜校、半日学校、寒暑假学校、识字班等。小学教育发展很快,教育宗旨是培养“参加苏维埃革命斗争的新后代”。在教材中,注重揭露剥削阶级本质,宣传共产主义思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人民教育事业。

——摘编自《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征并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苏区发展教育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2021-07-1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中国古代的书院变迁】

材料一   春秋末年,创立私学者大量涌现,周守藏史老聃“见周之衰,乃遂去”,私自著书兴学,夷人郯子、郑国邓析等人也收徒讲学。在各诸侯国中,鲁国是私学出现较早的国家。鲁国地处中原,周边有齐、燕、晋、宋、楚等强国的拱卫,没有受到外族入侵,国内也没有出现大的动乱,使大量的西周文物典籍得到有力的保护,成为唯一保存完好周文化的教育中心。因此在鲁国兴办私学的人有很多,乐师师襄、少正卯、孔子都曾在鲁国收徒授学,还有王骆骀以道家思想为内容施教。孔子死后,孔门弟子中仍有不少人从事教育工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滕琳《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中心的转移》

材料二   宋代书院兴盛并具有显著特点:如书院负责人称之为山长,同时又是主讲教授,他们大多由当时著名学者担纲。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已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宋代书院亦是传播讨论学术观点的重要场所。.晚清书院改制运动在维新浪潮中被大力提倡,一些书院在新形势下适时地调整了办学宗旨,“兴实学而起真才”,添加了时务、算学、格致等各种实学课程,形成了“中西并重”的课程体系。晚清在新旧书院并存的大背景下,以官办书院为主,还有以讲授西方自然科学技术为主的新式书院和以传播基督教为主的教会书院。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鲁国私学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和晚清书院的不同。
2021-07-08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学校不是希腊学校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在罗马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希腊学校教育中有用的东西,使之为罗马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罗马著名的教育家西塞罗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政论家而非教育家。帝国时期,国家逐步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制度。这一时期,皇帝独裁,不允许臣民以辩才干预时政。培养雄辩家的教学目标,也转变为培养官吏。罗马学校延续了许多希腊学校中开设的课程,但这些科目无不赋予浓厚的功利主义的色彩。算术用来训练人们在商业和贸易中精于计算;几何用来丈量土地和规划建筑设施等等。舞蹈、音乐等则成为副科或不予设置,被希腊人引以为豪的“哲学学校”在罗马则从未设立过。

——摘编自季美《浅论古罗马与中国汉代的学校教育》

材料二   汉代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教育,官学自不待言,即使私学也要以儒典为讲授材料。儒经内容虽各有偏重之处,但均包含有伦理道德观念,贯穿着“德”的说教。通过对它们的学习,使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得到培养和训练,能够自觉地以伦理道德为准而行事,从而使封建统治秩序得到维护。汉武帝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办中央官学,并要求地方官员建立地方官学,正式开始了官方教育事业。同时对私学亦采取鼓励政策,使其成为官学的补充,这种做法为后代统治者所承袭,终汉一代官学与私学并行不悖。

——摘编自郝建平《汉代教育特点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学校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教育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罗马教育相比汉代教育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汉代教育发展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提倡军国民教育的德国战败,军国民教育的衰落就成为必然趋势,取而代之的是美国资产阶级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随着实用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一些教育团体为改革大做舆论宣传。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仿效美国颁布了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1923年9月,公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正式将体操课改名为“体育课”,规定初中及高中分别加授卫生、生理等科。对体育课学时做如下分配:小学体育课占总课时的10%;初中体育课为16学分(其中,生理占4学分);高中体有为10学分(包括健身法)。(注:《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半年内每周上课1小时为1学分)。体育课程内容以田径球类运动、游戏等为为主,并一律清除了兵操。

——摘编自萍国吴等《近代体育课程改革及其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壬戌学制”改革中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壬戌学制”改革中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