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7 道试题
1 . 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在营建新的都城之时,必须先选择“国之正坛”和“木之修茂者”,用于建造宗庙和神社。 在都城的布局上,宫城一般位于城中心,宗庙、神社位于宫城前方的左右两侧。由此可知,夏商周三代
A.神权处于统治地位B.宗法体制已经形成
C.中央集权日益完善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 . 据《尚书》记载,商王在决定国家大事如祭祀、战争、迁都等活动时,都多次借用巫术,试图以鬼神权威来争取大臣和人民对决策的支持。这反映出商代
A.政治受神权影响B.专制王权有所削弱
C.迁都是民心所向D.中央集权已经建立
3 . 《国语·周语》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周厉王时,王室重臣召公曾以此劝谏其不要限制民众舆论,周厉王不听,最终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也被赶出国都。这说明西周时期
A.社会变革冲击天子地位B.原始民主遗存影响政治
C.崇尚君民平等共治D.国人舆论控制国家事务
2021-12-12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国语·周语上》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周厉王暴虐专横,贪财图利,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他们用舆论来抨击指责厉王。召公也劝厉王,但是厉王却找来卫国的巫监视国人,巫言谁诽谤王就将谁杀死,于是出现“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情况,厉王为此很高兴,对召公说:“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对此,召公说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的这段话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王权具有绝对的权威性B.政治带有原始民主色彩
C.时人主张实行民主政治D.政治生活上的不平等性
2021-12-07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教研联盟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据考订,殷商时代的人认为天命将永远不离子孙;周人由殷商覆亡的教训中体会出天命靡常,恒无一定的道理,认为上苍鬼神是否佑助周王朝,并非上苍自己的决定,应该凭恃百姓的意志决定。据此可知,周人
A.萌生尊重祖先的意识B.具有敬德保民的观念
C.否定崇拜先王的行为D.传承天命靡常的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史记》中记载,“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蕾、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材料反映了( )
A.“国人”有力制约君主权力B.分封制对君主执政行为有影响
C.君主权力受到原始民主制约D.官僚政治下分工合理日趋完善
7 . 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     
A.“以天为祖”的宗法制思想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西周王权至高无上的权威性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8 . 在内外服制度中,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但未必有血缘关系,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而在分封制中,诸侯国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周王室的有效管辖范围扩大,形成“天下共主”的地位。这说明相比分封制,内外服制
A.对地方的控制力相对较弱B.具有开疆拓土的作用
C.冲击了贵族世袭特权地位D.形成了家国同构格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学者指出,周代凡拥有土地且享有名号者,都是享有其领地统治权力的“君主",只是土地有广狭,爵位有尊卑,“君主”的权力大小不同而已。这反映出周代
A.等级秩序逐渐瓦解B.分封制导致诸侯纷争
C.中央集权尚未形成D.天子未得到诸侯拥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西周居住在城内的贵族和平民称为“国人”,以别于郊外的“野人”。国人在西周地位比较重要,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解周厉王。西周国人对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体现在
①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②对君主的权力起绝对制约
③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④君主遇重大问题要征求国人意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