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官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媪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作用。
2023-03-1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昌吉州行知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这三种选官制度的共同特点是(     
A.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B.都具有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
C.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D.只在贵胄子弟中选拔
3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材料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割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古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官员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从大禹开始,部落首领就不再禅让,而是世袭了,大禹用心良苦地将首领的职位婉转地传给了他的儿子启,之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追根溯源,大禹无疑是改变原始部落最高领导人选拔制度的创始者。从那以后,公平性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因此,到了夏商周时期,“贤”与“能”的选拔标准普遍被血缘关系标准所取代,古代中国进入世卿世禄制时代,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官二代”时代。

在缺乏公平性的情景下,“世袭”制所衍生出来的官员普遍缺乏进取心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在和平稳定年代尚能应付局面,一旦外部环境遭遇险情,势必会招致政权危机。因此,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日趋尖锐复杂,多数诸侯国纷纷废除了以血缘亲疏决定官职高下的标准,坚持以贤能为标准选拔人才。

材料二:为了改进以往各朝的官员选拔方式,隋唐以至明清时期,实行了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制度。这一制度的优点是把官员选拔和学校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科举考试成绩来体现德才的标准,具有某种量化的成分,因而在一定的范围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可以说,科举制度对官员选拔的方向起到了比较好的引导作用,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要想做官,就只能好好读书。在科举制度下,一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尤其是在文学领域。但是由于科举考试并不注重对人的实际执政能力的考核,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能真正做到优选领导人才。而且随着科举制的实施,“学而优则仕”的人数不断增多,而官员的职位相对增长缓慢,有一些中试的人员无法得以安排,成了“候补”。从候补到正式拥有职位,则需要时间和进行一定的运作,于是潜规则开始流行,买官卖官现象依然难以遏制。加之科举制度与现代教育制度的严重背离等原因,终于导致它在1905年被晚清政府所废止。

——摘编自周新军《我国古代官员选拔标准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袭选官制存在哪些缺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相比其它选官制度存在哪些优点和缺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官制其实是个蛮稳定的制度,它具有可预测性,减少了贵族内部的摩擦,很适合一个静态的社会。但是它没有能够永久持续下去。在春秋中期,它就出现了崩塌的征兆。问题出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周王朝不再能维持大一统局面,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静态社会变成动态社会,所有的政治实体都面临巨大的压力。诸侯国必须追求军事和行政效率,内部也必须重新切割权力格局……第二个变动来自民间,在西周的时候,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民间完全处于无知无识的状态,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知识开始普及,知识分子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而且这些知识分子本身也渴望做官。这种来自民间的求职压力也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化。到了战国时期,世官制度就整体性的崩溃了。

材料二:科举制的发展终究是不可遏制的。唐朝越到中后期,越看重进士出身的官员。从朝廷到民间都认可了科举制的正途地位……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过于复杂,早已溢出官员选拔这一层面。它带来的利弊得失很难衡量,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唐朝发生了这样一场巨大变革,将中国政治文化史齐腰而斩,分裂为面具迥异的两段。

——据押沙龙《从贵族世官到九品中正》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官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发展不可遏制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材料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22-23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表为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对官员选拔与管理的规定。它反映了这三个时期(     
时期概况
西周以“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
秦朝秦律中规定了考课原则——“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
唐朝唐玄宗时制定的监察法规——《六察法》,六察中的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恶”。
A.细化考察标准,凸显以德为先B.选拔官员唯德取人,任人唯贤
C.儒家伦理观始终居于支配地位D.重视官员道德品行,知刑懂法
2022-08-26更新 | 2238次组卷 | 24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二十一世纪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题
7 . 有西方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1   


材料2   隋朝起,行科举制,唐朝大行,一直延续到晚清。靠考试选官,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标准具体,方法公平,更多的人可以凭自己的本事经过考试去做官。做官的途径扩大了,这是一大进步……唐代科举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任官资格,中者还需经吏部试“身、言、书、判”,考核其做官能力,才能任命。此后,这样的做法淡化了。总之,科举考试是一种比察举和九品中正进步的制度。

——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道路》


(1)结合材料1及所学,概括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2)结合材料2和所学,指出科举制的进步之处。科举制度的发展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8 . 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

——《荀子·君子》

材料二(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适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是哪一种选官制度?
(2)归纳材料二中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不得摘抄原文)。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特点。
9 .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历经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下列有关选官标准排序与之相符合的选项是
A.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B.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血缘→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D.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据学者统计,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周王朝共有31人执政,其中世卿之族占了24人;鲁国共有25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22人;晋国共有72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6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世官制仍有较大影响力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
C.政局变动助推社会转型D.血缘政治已彻底瓦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