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察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学者指出,汉朝时期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从而使许多出身于平民阶层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这是因为汉朝(     
A.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B.军功授官成为主流
C.人们的参政热情提高D.君主专制统治强化
2022-10-19更新 | 100次组卷 | 17卷引用:贵州省兴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汉朝的察举制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据此可知,汉朝的察举制
A.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B.扩大了统治集团阶级基础
C.有助于选拔多样治国人才D.实现了中央对选官的控制
2022-06-12更新 | 948次组卷 | 30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汉代,每逢国家遥有祥瑞或灾异,便特别下诏,令公卿、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天子亲白策试,分别高下,授以官职;或有其他任使的,皆特别标明共日的,如需用外交人才,则诏举“能使异域绝国者”,需用军事人才,则诏举“通孙吴兵法晓军机者”。汉代这一做法
A.推动选贤任能制度的产生B.有利于提升官僚队伍素质
C.符合君权神授的儒家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022-05-10更新 | 296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下列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其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举孝廉,父别居”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③①④②D.④①②③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夏商周:世袭→秦: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科举制。下列选项中,有关选拔官员的标准与以上选官制度按顺序搭配正确的是
A.血缘→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功绩→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血缘→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D.血缘→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德才兼备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D.考试成绩
2021-10-23更新 | 291次组卷 | 59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

时期选官制办法选官权
夏、商,西周世袭制,世卿世禄制亲贵合一世代相传奴隶主.贵族
春秋.战国,秦封爵制.军功制养士、军功客卿国君、贵族
汉代察举制察坊人才举荐任官地方官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第士人,按品授官中正官
隋代到清光绪科举制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朝廷
从上述材料提取一个有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8 . 汉宣帝诏云:“其令郡国举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前者如“冯唐以孝著,为郎中暑长”。这说明了汉代察举制
A.有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B.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
C.存在地方独揽选官的现象D.孝廉成为选官唯一标准
2021-01-12更新 | 731次组卷 | 23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伟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才学出众)等,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离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僧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


请问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朝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并分析察举制度在东汉后期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采用什么方式选拔人才?分析其积极作用。
(4)结合以上材料,这对当今选拔人才有何借鉴价值。
2020-11-2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民族寄宿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选官制度的制订和实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先秦时期主要是“世官制”,但是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汉高祖多次下诏让各地官员举荐贤人能士,帮助朝廷治理国家。到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出身,以门第为选官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据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官员大大小小的行为),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据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发展演变脉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